车顶行李架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334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及车辆,所述车顶行李架结构包括行李架、升降机构和车顶,所述车顶设置有凹槽,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行李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行李架在凸出于所述车顶的顶面的工作状态和缩入所述凹槽的收纳状态之间转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顶行李架结构能够通过升降机构调节行李架的高度,使行李架在不使用时能够缩入凹槽,从而消除车顶行李架导致的风阻和风噪。

Roof rack structur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行李架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顶行李架加装在汽车壳体顶部,用来安全方便地固定行李的支撑架或部件,广泛应用在汽车领域,特别是应用在越野车上。在不使用车顶行李架时,车顶行李架增大了车辆迎风面积,从而增大了车辆的风阻系数,降低燃油经济性,增加了行驶风噪,影响驾驶舒适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该车顶行李架结构能够在不使用时将行李架缩入凹槽,以降低风阻和风噪。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所述车顶行李架结构包括行李架、升降机构和车顶,所述车顶设置有凹槽,所述升降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行李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行李架在凸出于所述车顶的顶面的工作状态和缩入所述凹槽的收纳状态之间转换。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行李架铰接且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行李架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行李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车顶,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车顶且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车顶在平行于所述行李架的延伸方向移动。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丝杠和丝杠螺母,所述电机的主轴与所述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螺母套设在所述丝杠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丝杠螺母。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凹槽内的安装座,所述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优选地,所述行李架包括纵向杆,所述纵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滑动套设于所述纵向杆上的滑套,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滑套。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的中部设置有避让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另一者穿过所述避让孔设置,所述避让孔的相对的侧壁设置有对应的销孔,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穿过所述销孔的销轴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以形成X型剪叉机构。优选地,所述车顶行李架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升降机构,所述车顶设置有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升降机构的至少两个所述凹槽。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本技术所述的车顶行李架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车顶行李架结构能够通过升降机构调节行李架的高度,使行李架在不使用时能够缩入凹槽,从而消除车顶行李架导致的风阻和风噪。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车辆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车顶行李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第一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第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行李架2升降机构3车顶11纵向杆12横向杆1221传动组件22驱动组件31凹槽211第一连杆212第二连杆213避让孔221丝杠222丝杠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如图1至4所述,所述车顶行李架结构包括行李架1、升降机构2和车顶3,所述车顶3设置有凹槽31,所述升降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31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能够带动所述行李架1在凸出于所述车顶3的顶面的工作状态和缩入所述凹槽31的收纳状态之间转换。本技术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工作状态和收纳状态的具体位置。例如,在工作状态下,行李架1可以与车顶3的顶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在收纳状态下,行李架1顶面的高度可以低于车顶3的顶面。本技术的车顶行李架结构能够通过升降机构2调节行李架1的高度,使行李架1能够在凸出于车顶3的顶面的工作状态和缩入所述凹槽31的收纳状态之间转换,从而在不使用时将行李架1缩入所述凹槽31,从而消除车顶3行李架1导致的风阻和风噪。上述中,为了控制行李架1的升降,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传动组件21,所述传动组件21包括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211和第二连杆212,所述第一连杆211的上端与行李架1铰接且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行李架1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上端与所述行李架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11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车顶3,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车顶3且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车顶3在平行于所述行李架1的延伸方向移动。此时,通过第一连杆211和第二连杆212之间的夹角的变化,来调节行李架1的高度,确定好行李架1的高度后,可以通过将第二连杆212滑动的一端固定的方式来固定行李架1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杆212滑动的一端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凹槽31的底面设有多个螺栓孔,所述固定螺栓能够与所述螺栓孔进行配合,从而实现固定行李架1高度的目的。为了便于调节行李架1的高度,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驱动组件22,所述驱动组件22安装在所述凹槽31内,所述驱动组件22包括电机、丝杠221和丝杠螺母222,所述电机的主轴与所述丝杠22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螺母222套设在所述丝杠221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丝杠螺母222,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下端与所述车顶3的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车顶3在平行于所述行李架1的延伸方向移动。具体的,当电机驱动丝杆转动时,丝杆螺母能够带动第二连杆212的下端沿丝杆移动,调节第二连杆212的下端与第一连杆211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调节第一连杆211和第二连杆212之间的夹角,从而调节升降结构的高度。可选择的,驱动组件22也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从而直接驱动第一连杆211或第二连杆212的移动。上述中,为了避免车顶行李架结构造成车顶3漏水,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固定于所述凹槽31内的安装座,所述驱动组件22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一连杆211的下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焊接在所述凹槽31的底部,所述驱动组件22安装在所述安装座的上方,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安装座的一端,所述丝杠221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主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行李架1包括纵向杆,所述纵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行李架结构包括行李架(1)、升降机构(2)和车顶(3),所述车顶(3)设置有凹槽(31),所述升降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31)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能够带动所述行李架(1)在凸出于所述车顶(3)的顶面的工作状态和缩入所述凹槽(31)的收纳状态之间转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行李架结构包括行李架(1)、升降机构(2)和车顶(3),所述车顶(3)设置有凹槽(31),所述升降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31)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能够带动所述行李架(1)在凸出于所述车顶(3)的顶面的工作状态和缩入所述凹槽(31)的收纳状态之间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传动组件(21),所述传动组件(21)包括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一连杆(211)和第二连杆(212),所述第一连杆(211)的上端与行李架(1)铰接且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行李架(1)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上端与所述行李架(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11)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车顶(3),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车顶(3)且铰接点能够沿所述车顶(3)在平行于所述行李架(1)的延伸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驱动组件(22),所述驱动组件(22)包括电机、丝杠(221)和丝杠螺母(222),所述电机的主轴与所述丝杠(22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螺母(222)套设在所述丝杠(221)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杆(21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丝杠螺母(2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行李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固定于所述凹槽(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潘筱王万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