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6208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用照明装置设置在车辆前部,其包括:外侧透光件;前照灯,收容在具有该外侧透光件的壳体的内部;第二光源部及第一光导件,收容在壳体内;第二光导件,设置在壳体的外侧。第一光导件的端面部和第二光导件的端面部以外侧透光件的插入部位于这些端面部之间的状态而相向设置。从第二光源部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光导件通过插入部而入射到第二光导件。据此,能够保护第二光源部免受水分及尘埃等的侵害并且能够在壳体的外侧射出光且能够实现高外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照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照明装置,尤其涉及包含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前照灯及附带于该前照灯的发光部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等车辆中,在前部设置有前照灯。近年来,已开发出设有多个附带于前照灯的发光部的车辆。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8-32512号(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中公开了如下的照明装置:在收容前照灯的壳体内设有作为附带于前照灯的发光部的日间行车灯。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照明装置中,在壳体内收容有各曰间行车灯所具有的棒状的光导件(导光构件)、及光源(LED光源),光导件既能够引导光源发出的光又能够在壳体内发光。汽车等车辆中,对照明装置也要求具有高的外观性,然而,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即,在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中,为了保护光源免受水分及尘埃的侵害,而将该光源收容在壳体内,而且,射出光的光导件也被收容在壳体内。因此,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无法实现为了提高外观性而在壳体的外侧射出光的结构。然而,在汽车等车辆中,由于附带于前照灯的发光部也设置在车辆前部,因此,保护光源部免受水分及尘埃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照明装置,设置在车辆前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在包含前侧的局部区域具有使光能够从内侧透射到外侧的透光部;/n作为第一光源部的前照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能够照射通过所述透光部而朝向所述车辆前方的光;/n有别于所述前照灯的第二光源部,收容在所述壳体内;/n第一光导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让从所述第二光源部射出的光入射,并且将该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引导至所述透光部;以及/n第二光导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让由所述第一光导件引导来的所述光经由所述透光部入射,并且将该入射的光引导且射出到所述车辆的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6 JP 2018-1474551.一种车用照明装置,设置在车辆前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在包含前侧的局部区域具有使光能够从内侧透射到外侧的透光部;
作为第一光源部的前照灯,收容在所述壳体内,能够照射通过所述透光部而朝向所述车辆前方的光;
有别于所述前照灯的第二光源部,收容在所述壳体内;
第一光导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让从所述第二光源部射出的光入射,并且将该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引导至所述透光部;以及
第二光导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让由所述第一光导件引导来的所述光经由所述透光部入射,并且将该入射的光引导且射出到所述车辆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导件及所述第二光导件分别具有棒状部,
所述第一光导件的一端侧的端面部和所述第二光导件的一端侧的端面部以隔着所述透光部的状态相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导件以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导件的剖面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矢喜昭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