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水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462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4:17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缸垫和缸盖水套,缸体水套包括水套进水口和水套出水口,缸垫设于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之间,缸体水套包括排气侧水套、进气侧水套和连接管道,排气侧水套和进气侧水套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水套进水口与排气侧水套连通,水套出水口与进气侧水套连通,缸盖水套包括缸盖上水口和缸盖下水口,缸垫上设有上水分水孔和下水分水孔,排气侧水套通过上水分水孔与缸盖上水口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排气侧水套流入缸盖水套,缸盖下水口还通过下水分水孔与进气侧水套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缸盖水套流入进气侧水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水套,使缸体中的冷却液保持充足压力和流量流入缸盖,实现了对缸体和缸盖的充分冷却。

Engine cooling water j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水套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技术介绍
目前,微混合动力技术(BeltDrivenStarterGenerator)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动力技术被多家汽车生厂商所采用,该技术能够实现汽车行驶过程的即起即停和制动能量回收功能,具有降低车辆燃油消耗和提升车辆排放水平的优点,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微混合动力技术都可能是汽车生产商们的主流选择。众所周知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内冷却液的流动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发动机的热量分配、高温零部件的热负荷和能量的利用,同时冷却液的温度还对发动机废气的排放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冷却液在冷却水套中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到缸垫分水孔布置方案的影响。随着微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考虑微混合动力技术的电机空间布置问题,有时会采用电子水泵,而电子水泵相较机械水泵流量整体下降,输送至缸体水套、缸盖水套的冷却液流量则随之下降,冷却水套水流量及流速均相应下降,会使得冷却水套在整体上不能保证达到其原有的结构设计所要求的冷却效果,造成局部冷却不足,导致缸盖排气侧冷却效果差及缸盖和缸垫上水口处压力存在较大损失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发动机缸盖水套,以解决电子水泵冷却液流量整体下降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使发动机缸体中的冷却液保持充足压力和流量流入发动机缸盖,实现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充分冷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缸垫和缸盖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包括水套进水口和水套出水口,所述缸垫设于所述缸体水套和所述缸盖水套之间,所述缸体水套包括排气侧水套、进气侧水套和连接管道,所述排气侧水套和所述进气侧水套通过所述连接管道连通,所述水套进水口与所述排气侧水套连通,所述水套出水口与所述进气侧水套连通,所述缸盖水套包括缸盖上水口和缸盖下水口,所述缸垫上设有上水分水孔和下水分水孔,所述排气侧水套通过所述上水分水孔与所述缸盖上水口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排气侧水套流入所述缸盖水套,所述缸盖下水口还通过所述下水分水孔与所述进气侧水套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缸盖水套流入所述进气侧水套。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将缸体水套中的进气侧水套和排气侧水套独立设置,进气侧水套和排气侧水套之间仅通过连接管道连通,以使冷却液进入排气侧水套后大部分流向缸盖水套,小部分经连接管路流向进气侧水套,使流入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液保持充足压力和流量,实现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充分冷却。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气侧水套内的冷却液流量大于经所述连接管道流入所述进气侧水套内的冷却液流量。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缸盖水套包括主体水套、缸盖排气侧水套和上部水套,所述主体水套对应气缸缸盖的燃烧室而设以冷却燃烧室区域,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对应气缸缸盖的排气道而设以冷却气缸缸盖的排气道,所述上部水套设于所述主体水套一侧,并与所述主体水套连通以冷却气缸的进气部;所述主体水套和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分别与所述排气侧水套连通。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缸盖上水口设于缸盖的排气侧,所述缸盖下水口设于所述缸盖的进气侧,所述主体水套包括多个主体冷却单元,每个所述主体冷却单元对应一个气缸而设,每个所述主体冷却单元上分别设有所述缸盖下水口。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缸盖上水口包括鼻梁区上水口和排气道上水口,每个所述主体冷却单元对应气缸鼻梁区的位置开设有所述鼻梁区上水口,所述主体水套通过所述鼻梁区上水口与所述排气侧水套连通;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包括多个冷却分支,所述冷却分支沿气缸的排气道而设,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的所述冷却分支上设有所述排气道上水口,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通过所述排气道上水口与所述排气侧水套连通;位于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冷却分支与所述主体水套连通以使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内自所述第一端流入的冷却液流出至所述主体水套。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主体冷却单元与所述上部水套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主体水套流入所述上部水套,所述上部水套沿所述主体冷却单元排列方向延伸的一端与所述主体水套连通以允许所述上部水套内的冷却液流入所述主体水套。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缸垫上的所述上水分水孔与所述缸盖上水口一一对应,所述缸垫上的所述下水分水孔与所述缸盖下水口一一对应。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气侧水套对应气缸缸体上的增压器出水口设有沿增压器延伸的增压器冷却流路以冷却所述增压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缸盖水套对应气缸缸盖上的暖风出水口设有沿暖风系统延伸的暖风系统冷却流路以冷却所述暖风系统。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侧水套对应气缸缸体上的油冷器出水口设有沿油冷器延伸的油冷器冷却流路以冷却所述油冷器。本技术的其它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结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发动机冷却水套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水套中缸体水套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水套中缸盖水套的仰视结构图;图4为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水套中缸盖水套的俯视结构图;图5为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水套中缸垫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缸体水套113、水套进水口115、水套出水口13、排气侧水套131、缸体上水孔15、进气侧水套151、缸体回水孔17、连接管路21、缸垫23、上水分水孔25、下水分水孔31、缸盖水套313、除气口32、缸盖上水口321、鼻梁区上水口323、排气道上水口33、缸盖下水口35、主体水套351、鼻梁区353、连接处355、主体冷却单元37、缸盖排气侧水套371、冷却分支373、引流结构375、缸盖排气侧水套上片377、缸盖排气侧水套下片379、除气口39、上部水套53、增压器冷却流路55、暖风系统冷却流路57、油冷器冷却流路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所示的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体水套11、缸垫21和缸盖水套31,缸体水套11包括水套进水口113和水套出水口115,缸垫21设于缸体水套11和缸盖水套31之间,缸体水套11包括排气侧水套13、进气侧水套15和连接管道17,排气侧水套13和进气侧水套15通过连接管道17连通,水套进水口113与排气侧水套13连通,水套出水口115与进气侧水套15连通,缸盖水套31包括缸盖上水口32和缸盖下水口33,缸垫21上设有上水分水孔23和下水分水孔25,排气侧水套13通过上水分水孔23与缸盖上水口32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排气侧水套13流入缸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水套(11)、缸垫(21)和缸盖水套(31),所述缸体水套(11)包括水套进水口(113)和水套出水口(115),所述缸垫(21)设于所述缸体水套(11)和所述缸盖水套(31)之间,所述缸体水套(11)包括排气侧水套(13)、进气侧水套(15)和连接管道(17),所述排气侧水套(13)和所述进气侧水套(15)通过所述连接管道(17)连通,所述水套进水口(113)与所述排气侧水套(13)连通,所述水套出水口(115)与所述进气侧水套(15)连通,所述缸盖水套(31)包括缸盖上水口(32)和缸盖下水口(33),所述缸垫(21)上设有上水分水孔(23)和下水分水孔(25),所述排气侧水套(13)通过所述上水分水孔(23)与所述缸盖上水口(32)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排气侧水套(13)流入所述缸盖水套(31),所述缸盖下水口(33)还通过所述下水分水孔(25)与所述进气侧水套(15)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缸盖水套(31)流入所述进气侧水套(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水套(11)、缸垫(21)和缸盖水套(31),所述缸体水套(11)包括水套进水口(113)和水套出水口(115),所述缸垫(21)设于所述缸体水套(11)和所述缸盖水套(31)之间,所述缸体水套(11)包括排气侧水套(13)、进气侧水套(15)和连接管道(17),所述排气侧水套(13)和所述进气侧水套(15)通过所述连接管道(17)连通,所述水套进水口(113)与所述排气侧水套(13)连通,所述水套出水口(115)与所述进气侧水套(15)连通,所述缸盖水套(31)包括缸盖上水口(32)和缸盖下水口(33),所述缸垫(21)上设有上水分水孔(23)和下水分水孔(25),所述排气侧水套(13)通过所述上水分水孔(23)与所述缸盖上水口(32)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排气侧水套(13)流入所述缸盖水套(31),所述缸盖下水口(33)还通过所述下水分水孔(25)与所述进气侧水套(15)连通以允许冷却液从所述缸盖水套(31)流入所述进气侧水套(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侧水套(13)内的冷却液流量大于经所述连接管道(17)流入所述进气侧水套(15)内的冷却液流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31)包括主体水套(35)、缸盖排气侧水套(37)和上部水套(39),所述主体水套(35)对应气缸缸盖的燃烧室而设以冷却燃烧室区域,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37)对应气缸缸盖的排气道而设以冷却气缸缸盖的排气道,所述上部水套(39)设于所述主体水套(35)一侧,并与所述主体水套(35)连通以冷却气缸的进气部;所述主体水套(35)和所述缸盖排气侧水套(37)分别与所述排气侧水套(13)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上水口(32)设于缸盖的排气侧,所述缸盖下水口(33)设于所述缸盖的进气侧,所述主体水套(35)包括多个主体冷却单元(355),每个所述主体冷却单元(355)对应一个气缸而设,每个所述主体冷却单元(355)上分别设有所述缸盖下水口(3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树翠谢汶桦田俊鹏袁爽沈源王瑞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