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温控制系统及试验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4447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及试验设备,所述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9)和温控装置;所述发动机(9)包括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3)与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出口连通,所述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4)与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入口连通,以使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所述发动机(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系统能够达到快速冷却发动机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试验设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因此能够大大提高台架的利用率,并且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大部分发动机机型。

Oi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nd test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温控制系统及试验设备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地涉及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及试验设备。
技术介绍
发动机生产企业在发动机开发、认证、一致性试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排放试验。国六排放试验需要在发动机冷机状态下启动。此时要求后处理温度、水温、机油温度都要小于30℃。目前,研发机构和认证中心都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处理,此种冷却方法需要至少10小时以上时间。而即便采用强制冷却也仅仅是使用冷风吹发动机,冷却时间需要5小时左右,这就造成了试验设备利用率的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及试验设备,该油温控制系统能够达到快速冷却发动机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油温控制系统,所述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温控装置;所述发动机包括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出口连通,所述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入口连通,以使所述发动机的机油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所述发动机。可选的,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所述输入口和所述输出口。可选的,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或所述第二管路的机油泵。可选的,所述发动机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油出口处的放油工装,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所述放油工装与所述机油出口连通。可选的,所述发动机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油入口处的回油工装,所述第二管路通过所述回油工装与所述机油入口连通。<br>可选的,所述发动机包括油底壳,所述机油出口设置在所述油底壳。可选的,所述机油出口为所述油底壳的螺栓安装孔。可选的,所述发动机包括气门室罩盖,所述机油入口设置在所述气门室罩盖。可选的,所述机油入口为所述气门室罩盖的螺栓安装孔。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试验设备,所述试验设备包括台架以及试验时放置于所述台架上的上述的油温控制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温控装置的所述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出口连通,所述温控装置的所述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发动机的机油入口连通,这使得所述发动机的机油能够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所述发动机,而温控装置对机油的调温效率较高,当温控装置用于冷却机油时,其冷却时间要远远小于使用冷风吹的冷却时间以及使用自然冷却的时间,而机油经冷却后再次回到发动机,又能够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从而达到快速冷却发动机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油温控制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9和温控装置;发动机9包括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温控装置包括输入口和输出口,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3与发动机9的机油出口连通,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4与发动机9的机油入口连通,以使发动机9的机油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发动机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温控装置的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3与发动机9的机油出口连通,温控装置的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4与发动机9的机油入口连通,这使得发动机9的机油能够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发动机9,而温控装置对机油的调温效率较高,当温控装置用于冷却机油时,其冷却时间要远远小于使用冷风吹的冷却时间以及使用自然冷却的时间,而机油经冷却后再次回到发动机9,又能够对发动机9进行冷却,从而达到快速冷却发动机的目的。应当理解的是,发动机9在不同场合可能需要达到不同的温度,也就是说,发动机9的机油可能不仅仅需要冷却,在某些场合也可能需要加热,因此,温控装置既可以是冷却装置,又可以是加热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适应国六排放试验需要在发动机冷机状态下启动的要求,可选的,温控装置包括冷却装置1,冷却装置1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需要说明的是,冷却装置和加热装置都可以采用任意一款适宜的公知技术,只要能够改变流经的机油的温度即可,在此对于冷却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做赘述。为了使发动机9的机油能够更高效地流经冷却装置1,可选的,温控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管路3和/或第二管路4的机油泵2。当然,机油泵2的数量可以是多台,其作用是促进机油在发动机9以及冷却装置1之间进行循环。为使第一管路3能够更稳定地与机油出口连通,可选的,发动机9包括设置于机油出口处的放油工装7,第一管路3通过放油工装7与机油出口连通。同样,使第二管路4能够更稳定地与机油入口连通,可选的,发动机9包括设置于机油入口处的回油工装8,第二管路4通过回油工装8与机油入口连通。放油工装7和回油工装8均可以采用适宜的各种形式,其作用是对于第一管路3和第二管路4提供更加稳定的连接,以防止在发动机不断振动的情况下,第一管路3和第二管路4从发动机9处脱离。应当理解的是,机油出口可以设置在发动机9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使机油顺利地流入第一管路3即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的,发动机9包括油底壳5,机油出口设置在油底壳5。而采用将机油出口设置在油底壳5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机油出口设置为油底壳5的螺栓安装孔。这就是说,无需在发动机9的任意一处再打孔,只需利用现成的油底壳5的螺栓安装孔,将螺栓拧出即可形成机油出口,因此不会影响发动机9的后续试验以及销售,大大节省了成本。同样,机油入口可以设置在发动机9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使机油顺利地流入第二管路4即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的,发动机9包括气门室罩盖6,机油入口设置在气门室罩盖6。而采用将机油入口设置在气门室罩盖6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机油入口设置为气门室罩盖6的螺栓安装孔。这就是说,无需在发动机9的任意一处再打孔,只需利用现成的气门室罩盖6的螺栓安装孔,将螺栓拧出即可形成机油入口,因此不会影响发动机9的后续试验以及销售,大大节省了成本。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台架以及试验时放置于台架上的上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在需要进行发动机试验时,将上述油温控制系统放置于台架上进行试验,由于发动机9能够快速冷却,因此,该试验设备能够大大提高台架的利用率,并且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大部分发动机机型。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9)和温控装置;/n所述发动机(9)包括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n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3)与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出口连通,所述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4)与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入口连通,以使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所述发动机(9);/n其中,所述发动机(9)包括油底壳(5),所述机油出口设置在所述油底壳(5);所述机油出口为所述油底壳(5)的螺栓安装孔;/n所述发动机(9)包括气门室罩盖(6),所述机油入口设置在所述气门室罩盖(6);所述机油入口为所述气门室罩盖(6)的螺栓安装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9)和温控装置;
所述发动机(9)包括机油入口和机油出口;
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通过第一管路(3)与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出口连通,所述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4)与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入口连通,以使所述发动机(9)的机油经过温控装置调节温度后再流回所述发动机(9);
其中,所述发动机(9)包括油底壳(5),所述机油出口设置在所述油底壳(5);所述机油出口为所述油底壳(5)的螺栓安装孔;
所述发动机(9)包括气门室罩盖(6),所述机油入口设置在所述气门室罩盖(6);所述机油入口为所述气门室罩盖(6)的螺栓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冷却装置(1),所述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栋杜鑫许力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