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9003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多个像素及第二晶体管。该多个像素设置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内。该多个像素中的第一像素包括发光二极管及第一晶体管。发光二极管耦接至接地电压。第一晶体管耦接于该多条数据线中的第一数据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多条栅极线中的第一栅极线并受控于第一栅极线所提供的驱动信号。第二晶体管设置于有效显示区域之外。第二晶体管耦接第一数据线且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受控于切换信号。

LED display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与显示器有关,尤其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是绘示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像素设计示意图;图2则是绘示图1中的第二晶体管的控制信号的时序图。如图1所示,目前常见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像素1采用“2T1C”架构,亦即每一像素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及储存电容CS。其中,第一晶体管T1设置于工作电压VDD与发光二极管LED之间,且第一晶体管T1受控于栅极电压VG;第二晶体管T2设置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数据信号VDAT之间,且第二晶体管T2受控于驱动信号S(N);储存电容CS的一端耦接至第二晶体管T2与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之间且储存电容CS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一晶体管T1与发光二极管LED之间。一般而言,现有的“2T1C”架构较适用于采用电压保持模式(Holding-type)成像的像素。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LED的驱动电流(约为mA等级)远大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的驱动电流(约为uA等级),导致采用电压保持模式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总电流过高而增加功耗。此外,由于每一像素中设置于工作电压VDD与发光二极管LED之间的第一晶体管T1所需的宽度较大,随着高解析度显示面板的发展趋势,当像素密度(PPI)提高时,将会导致像素的电路布局难度受限于各元件及走线而大幅增加,亟待克服。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遭遇的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于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数据线、多条栅极线、多个像素及第二晶体管。该多个像素设置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有效显示区域内。该多个像素中的第一像素包括发光二极管及第一晶体管。发光二极管耦接至接地电压。第一晶体管耦接于该多条数据线中的第一数据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多条栅极线中的第一栅极线并受控于第一栅极线所提供的驱动信号。第二晶体管设置于有效显示区域之外。第二晶体管耦接第一数据线且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受控于切换信号。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数据线与第一栅极线之间具有耦合电容,用以储存电荷。于一实施例中,该多个像素中的第二像素包括另一发光二极管及另一第一晶体管。该另一发光二极管耦接至接地电压。该另一第一晶体管耦接于第一数据线与该另一发光二极管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多条栅极线中的第二栅极线并受控于第二栅极线所提供的另一驱动信号。第一像素与第二像素通过第一数据线共用第二晶体管。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像素还包括储存电容,其一端耦接第一数据线且其另一端耦接至发光二极管与接地电压之间,用以储存电荷。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晶体管还耦接驱动电路并接收驱动电路所提供的数据信号,当第二晶体管受控于切换信号而导通时,第二晶体管输出数据信号至第一数据线。于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晶体管,设置于有效显示区域之外,第三晶体管耦接于第一数据线与驱动电路之间且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受控于参考信号。于一实施例中,当第三晶体管受控于参考信号而导通时,第三晶体管检测第一数据线的电流并输出反馈信号至驱动电路,以作为补偿的参考。于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晶体管受控于驱动信号而导通时,通过第一晶体管的电流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于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还包括另一第二晶体管,设置于有效显示区域之外,该另一第二晶体管耦接该多条数据线中的第二数据线且该另一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受控于另一切换信号。于一实施例中,多个像素中的第三像素及第四像素均耦接第二数据线并通过第二数据线共用该另一第二晶体管。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像素设计采用“1T1C”架构或“1T”架构,而非传统的“2T1C”架构,亦即每一像素包括第一晶体管及储存电容或仅包括第一晶体管,且于有效显示区域之外共用第二晶体管,因此其电路布局较为容易,即使在像素密度提高的情况下,其电路布局难度不易受限于各元件及走线而大幅增加,故可适用于高解析度的面板设计。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采用脉冲驱动模式(Impulsedrivingmode)对所有像素分区驱动,其所需电流较传统的电压保持模式(Holding-type)来得低,故可有效减少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总功耗,并可在驱动电路与第二晶体管之间设置多工器来减少所需驱动电路的数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绘示目前常见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像素设计示意图。图2是绘示图1中的第二晶体管的控制信号的时序图。图3是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4是绘示图3中的切换信号、数据信号及驱动信号的时序图。图5是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6是绘示图5中的切换信号、数据信号及驱动信号的时序图。图7是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8是绘示图7中的切换信号、数据信号、驱动信号及参考电压的时序图。其中,附图标记:1:像素VDD:工作电压VD:漏极电压VS:源极电压VG:栅极电压3、5、7: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AA:有效显示区域PX1~PX4:像素DL(i-1)~DL(i):数据线GL(N-1)~GL(N):栅极线S(N-1)~S(N+1):驱动信号SW(i-1)~SW(i):切换信号T1:第一晶体管LED:发光二极管CC:耦合电容VSS:接地电压T2:第二晶体管VDAT:数据信号CS:储存电容I:电流VGH:高电平VGL:低电平LEP:发光期间VREF:参考电压T3:第三晶体管IC:驱动电路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部份区域。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者“连接(或称为耦接)”又或者“电性连接”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称为耦接)或电性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或称为耦接)”可以指物理及/或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请参照图3,图3是绘示此实施例中的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条数据线;/n多条栅极线;/n多个像素,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一有效显示区域内,该多个像素中的一第一像素包括:/n一发光二极管,耦接一接地电压;以及/n一第一晶体管,耦接于该多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一数据线与该发光二极管之间,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多条栅极线中的一第一栅极线并受控于该第一栅极线所提供的一驱动信号;以及/n一第二晶体管,设置于该有效显示区域之外,该第二晶体管耦接该第一数据线且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受控于一切换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1 TW 1081098701.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数据线;
多条栅极线;
多个像素,设置于该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一有效显示区域内,该多个像素中的一第一像素包括:
一发光二极管,耦接一接地电压;以及
一第一晶体管,耦接于该多条数据线中的一第一数据线与该发光二极管之间,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多条栅极线中的一第一栅极线并受控于该第一栅极线所提供的一驱动信号;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设置于该有效显示区域之外,该第二晶体管耦接该第一数据线且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受控于一切换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数据线与该第一栅极线之间具有一耦合电容,用以储存电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像素中的一第二像素包括:
另一发光二极管,耦接该接地电压;以及
另一第一晶体管,耦接于该第一数据线与该另一发光二极管之间,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耦接该多条栅极线中的一第二栅极线并受控于该第二栅极线所提供的另一驱动信号;
其中,该第一像素与该第二像素通过该第一数据线共用该第二晶体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还包括:
一储存电容,其一端耦接该第一数据线且其另一端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书豪王贤军苏松宇王雅榕张琬珩范振峰朱公勍林容甫纪佑旻陈隆建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