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8058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包括:包括支撑管组件,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一踏板组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侧边防护装置将管和板进行结合,在减小体型,减轻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装置的强度和防护力度,造型新颖,并且保证踩踏面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

Side gu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边防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边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侧边防护装置主要是安装在各类皮卡车、SUV汽车裙边的一种配件,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车身在行驶过程中有异物对车身造成碰伤;同时皮卡车和SUV汽车的底盘距离地面距离普遍较高,使用者在上下车时候会有极大不便之处,这种汽车侧边防护装置同时还具有可踩踏的功能,其作用是给使用者创造出一个登车台阶,以方便使用者上下车。作为现有市场上最畅销、改装频率最高的汽车防护件,目前市场上不外乎以下两种结构:管状类侧杠和钣金类踏板。但是传统的管状类侧杠防护力度不足,管壁较薄,在发生碰撞后容易凹陷变形,且踩踏面积过小,使用者舒适度低。而传统的钣金类踏板体型笨重,给运输及安装造成巨大不变,造型美观度不足,难以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侧边防护装置或防护力度不足,容易变形,踩踏面积小,舒适度低;或体型笨重,不利于运输和安装,造型不美观等缺陷,提供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包括:支撑管组件,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一踏板组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本技术方案的侧边防护装置将管和板进行结合,在减小体型,减轻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装置的强度和防护力度,造型新颖,并且保证踩踏面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具体地,本技术方案的侧边防护装置包括安装于车身侧边的支撑管组件和与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一踏板组件,支撑管组件采用空心管体结构,较之于钣金类结构重量大大减轻,且管和板结合,较之于管状类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使得整个防护装置不会显得异常笨重,便于运输和安装;并且本装置板管结合,造型更加新颖,满足客户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第一踏板组件中第一脚踏部保证了使用者的踩踏面积,第一连接部保证了第一脚踏部的强度,由于第一连接部无需供人踩踏,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脚踏部的宽度,从而在保证装置强度和踩踏面积的同时,减少了本装置的尺寸,降低了本装置的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踏部为梯形板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二踏板组件,所述第二踏板组件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位于不同平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且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通过连接管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踏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侧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踏板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二脚踏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踏部和所述第二脚踏部上均设有防滑结构;和/或所述第一脚踏部和所述第二脚踏部上均设有排水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滑结构为百叶窗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卡配合的第一弧部,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撑管配合的第二弧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附图标记说明:10、支撑管组件;11、第一支撑管;12、第二支撑管;13、连接管;20、第一踏板组件;21、第一脚踏部;22、第一连接部;30、第二踏板组件;31、第二连接部;311、第一弧部;312、第二弧部;32、第二脚踏部;40、百叶窗结构;50、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包括:支撑管组件10,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10的第一踏板组件20;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2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本实施方式的侧边防护装置将管和板进行结合,在减小体型,减轻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装置的强度和防护力度,造型新颖,并且保证踩踏面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具体地,本技术方案的侧边防护装置包括安装于车身侧边的支撑管组件10和与支撑管组件10连接的第一踏板组件20,支撑管组件10采用空心管体结构,较之于钣金类结构重量大大减轻,且管和板结合,较之于管状类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使得整个防护装置不会显得异常笨重,便于运输和安装;并且本装置板管结合,造型更加新颖,满足客户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第一踏板组件20中第一脚踏部21保证了使用者的踩踏面积,第一连接部22保证了第一脚踏部21的强度,由于第一连接部22无需供人踩踏,故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宽度小于第一脚踏部21的宽度,从而在保证装置强度和踩踏面积的同时,减少了本装置的尺寸,降低了本装置的重量。并且,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部22还包括标志部,所述标志部可用于设置LOGO,可根据客户意愿设计LOGO特征,增强品牌意识。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所述支撑管组件1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螺栓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仅便于运输和储存,且提高产品的可替换性、可维护性。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脚踏部21为梯形板状结构,且所述梯形板状结构的较长底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在保证第一脚踏部21与支撑管组件10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管组件,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一踏板组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管组件,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一踏板组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踏部为梯形板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二踏板组件,所述第二踏板组件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位于不同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且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通过连接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峰罗国栋陈昌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