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阳专利>正文

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189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所述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包括:车轴;两个侧梁,两个所述侧梁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轴的两侧;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的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内壁的一侧之间;车轮,所述车轮设置于所述车轴的表面上;高度调节阀安装座,所述高度调节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具有通过车轴采用空心轴,其轴孔角度经过计算使其拥有正确的受力比,使其更坚固,不易断裂,在符合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车轴的重量,以减小车轮与导轨之间的动态负载,保证行驶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
本技术涉及铁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
技术介绍
动车生产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转向架部分,转向架性能的优良直接对运行中动车的平稳与舒服产生影响,从前几年,我国分别从加、日、法、德四大机车制造公司学习先进的技艺,联合设计生产CRH1、CRH2、CRH3、CRH5高速动车组转向架,为此满足我国铁路高速动车组的建设,到近几年,自主研发高速的“复兴号”动车组,我们的铁路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的铁路事业也进入到了“高速时代,目前,为了契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借助现有的人民智慧与高端科技技术水平,通过自主创新国产高速动车组,来提高我国的机车车辆装备的水准,让我国可以顺利的耸立于世界民族的大森林中。与普通的转向架相比,动车组转向架一定要搞定其在运行过程中的舒适,平稳和快速顺利通过弯道的能力,只有处理好这些重要问题,列车的行驶才能更加安全,因此,研究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务必需要搞定接下来的几个难题:(1)当动车组通过路线的凹陷或者凸起的部分时,会产生非常大的轮轨冲击力,因此需要极大的降低转向架的自身的重量,特别是簧下的重量更应该减小,从而降低车轮与轨道之间的动态作用力。(2)高速动车组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零部件之间具有相对位移,因此会有噪音的产生与传递,因此要尽可能的采用无缝隙结构或者橡胶元件来起减震作用。(3)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震动是一直存在的,当车辆的速度越快,震动幅度就会越高。需合理设置选择悬挂装置,并且有效地抑制动车组转向架在前行过程中的的蛇形运动,以此来保证动车组在高速运行的稳定性。(4)依照车辆的最大行驶速度,信号装备情况,线路状况等因素,转向架需要具备性能良好的制动装置,保障其制动力有余量,使车辆能平安停下,从而让车辆行驶安全。(5)在减轻转向架自重的前提下,应该采用强度足够,刚度合适,磨耗小的零部件,来保证动车组零部件良好的运用性能。(6)高速动车组在经过弯道的时候,会形成急剧的侧压力,因此若让车轮与轨道之间出现剧烈的摩擦,就会导致车体倾覆,脱轨等事故,所以应具有良好弯道通过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解决了车轮与导轨之间的动态负载过大,影响动车行驶的安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包括:车轴;两个侧梁,两个所述侧梁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轴的两侧;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的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内壁的一侧之间;车轮,所述车轮设置于所述车轴的表面上;高度调节阀安装座,所述高度调节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表面上;两个第二减震装置,两个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相互远离的一侧;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的底部。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抗侧滚扭杆,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制动装置。优选的,所述车轴为空心轴,所述侧梁与横梁由钢板焊接成的“H”型构架,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分为凹形鱼腹式U形梁,所述车轮为碾钢整体轮。优选的,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缸,所述制动缸上设置有制动夹钳,所述制动夹钳的顶部设置有制动闸片,所述车轴的表面设置有制动轴盘,所述制动轴盘与所述制动闸片相互适配。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两个横向减震器,两个所述横向减震器相对的一侧之间设置有下心盘,两个所述侧梁的顶部均设置有二系空气弹簧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器安装座,所述减震器安装座的一侧设置有抗蛇形减震器,所述抗蛇形减震器的一侧设置有枕粱安装座。优选的,所述稳定装置包括一系轴向悬挂装置,所述侧梁的底部设置有轴箱垂直减震器,所述轴箱垂直减震器的底部设置有定位转壁,所述定位转壁的一侧设置有轴箱,所述轴箱的顶部设置有轴箱弹簧支架,所述轴箱弹簧支架上设置有一系双卷圆簧。优选的,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拉杆,所述牵引拉杆的顶部设置于所述下心盘的下方,所述牵引拉杆上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1)、通过车轴采用空心轴,其轴孔角度经过计算使其拥有正确的受力比,使其更坚固,不易断裂,在符合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车轴的重量,以减小车轮与导轨之间的动态负载,保证行驶的质量。(2)、侧梁与横梁采用“H”型焊接架自重小,容易制造和修理,而且焊接架的构造也很精炼,它拥有充足的力学性能指标来保证高速动车组的快速行驶要求,同时体轮具有机械性能好,质量轻巧,可靠平稳,修理价格低廉等特点,适合动车组的使用.(3)、通过单轴上设置有三个制动轴盘实现制动,保证足够大的制动力,另外轴盘制动相对于轮盘制动,其在非制动的情况下,能够让列车的能量节约60%,也更利于散热,防止车轮上热量过多,采用轴盘制动的制动轴盘换卸不用其他工具,更加方便,节约资金,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整体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车轴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车轮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侧梁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A-A部的截面图;图7为图5所示的B-B部的截面图。图中标号:1、车轴,2、侧梁,3、控制装置,31、横梁,32、抗侧滚扭杆,33、制动装置,331、制动缸,332、制动夹钳,333、制动闸片,334、制动轴盘,4、车轮,5、高度调节阀安装座,6、第一减震装置,61、横向减震器,62、下心盘,63、二系空气弹簧装置,7、第二减震装置,71、减震器安装座,72、抗蛇形减震器,73、枕粱安装座,8、稳定装置,81、一系轴箱悬挂装置,82、轴箱垂直减震器,83、定位转壁,84、轴箱,85、轴箱弹簧支架,86、一系双卷圆簧,9、牵引装置,91、牵引拉杆,92、圆锥滚子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整体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车轴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车轮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侧梁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A-A部的截面图;图7为图5所示的B-B部的截面图。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包括:车轴1;车轴1共有两个,动车组高速运行的负荷非常复杂,它不仅承受轴承压力,基本制动装置提供的制动力和线路不规则造成的冲击负载,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轴;/n两个侧梁,两个所述侧梁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轴的两侧;/n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的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内壁的一侧之间;/n车轮,所述车轮设置于所述车轴的表面上;/n高度调节阀安装座,所述高度调节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n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表面上;/n两个第二减震装置,两个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相互远离的一侧;/n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n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轴;
两个侧梁,两个所述侧梁的一侧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轴的两侧;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的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内壁的一侧之间;
车轮,所述车轮设置于所述车轴的表面上;
高度调节阀安装座,所述高度调节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
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表面上;
两个第二减震装置,两个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梁的相互远离的一侧;
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设置于所述侧梁的底部;
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抗侧滚扭杆,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制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轴为空心轴,所述侧梁与横梁由钢板焊接成的“H”型构架,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分为凹形鱼腹式U形梁,所述车轮为碾钢整体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合高速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阳
申请(专利权)人:赵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