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597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一机体内形成一机体流道对应一从动齿轮轴流道,该从动齿轮轴流道形成一从动齿轮轴的轴向内部;一轴承座流道形成在该机体内且连接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及一传动齿轮轴承座,此外该轴承座流道连通该从动齿轮轴流道;是以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从动齿轮轴流道,再由该从动齿轮轴流道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以及通过该轴承座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藉此达到缩短油路行程、提高润滑及降温的效果。

Oil circuit system of power components of electric locomot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动机车的
,特别是指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机车主要是以马达作为动力源,透过传动装置传输至车轮以带动车辆前进。由于该马达及传动装置的齿轮组系呈现高速转动的状态,因此需要利用适当的润滑油来提供润滑及降温。传统上,该马达、该减速齿轮组皆为独立的构件或装置,所以需要各自以独立的润滑油路来提供润滑及降温。如此一来,油路行程加大,致使润滑及降温效果不够理想。此外润滑油流动会产生泡沫,若无及时消除泡沫,则流动润滑油混着泡沫,将使润滑油的流动不顺畅且对零组件的降温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其具有油路行程短以及能够及时消泡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其具有能够对互相啮合以传递扭矩的二齿轮的啮合位置直接提供润滑及降温,藉此使扭矩的传递更顺畅。为达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形成在一机体内部用以提供一流道给润滑油流动,该机体内部具有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及一传动齿轮轴承座,一从动齿轮结合一从动齿轮轴,且该从动齿轮轴结合一从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一传动齿轮结合一传动齿轮轴,且该传动齿轮轴结合一传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该传动齿轮啮合该从动齿轮,其包含:一机体流道,形成在该机体内部;一从动齿轮轴流道,包含一轴向部、一第一油孔及一第二油孔,该轴向部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轴向内部,该第一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一端,该第二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另一端;一轴承座流道,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之间,且连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其中该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流道的该第一油孔进入该轴向部,再由该第二油孔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承座流入该轴承座流道至该传动齿轮轴承座。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其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底部,另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的一端连接该轴承座流道的一端。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第一引导流道,其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第一引导流道的一端为开口露出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端部。该一轴承座流道包含一槽道部及一盖片,该槽道部形成在该机体的内部,该盖片安装在该槽道部的开放方向。该槽道部具有一阶级凸缘,该盖片具有一出油孔,该出油孔对应该阶级凸缘,该出油孔对应该传动齿轮与该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第二引导流道,其形成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第二引导流道的一端为开口露出该传动齿轮轴承座的端部。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消泡部,该消泡部位在该机体内部相邻该传动齿轮轴座,该消泡部凸出该传动齿轮轴座。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复数消泡肋,各该消泡肋分布于该消泡部。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过滤组件,该过滤组件安装在该机体且朝向该机体流道,其中该过滤组件包含一过滤器,该过滤器的轴向配接一汲油吸管,该汲油吸管伸入该机体流道内。所述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更包含一形成在该机体的上盖槽,以及一上盖安装在该上盖槽,其中该上盖槽的壁面具有一第三引导流道,该上盖内部具有一上盖流道,该上盖流道的一端对准该机体流道,该上盖流道的另一端朝向该上盖槽内部,该第三引导流道对应该从动齿轮轴流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从动齿轮轴流道,再由该从动齿轮轴流道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以及通过该轴承座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藉此达到缩短油路行程、提高润滑及降温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组件的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动力组件的组合外观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从动齿轮的外观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从动齿轮及齿轮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轴承座流道位于基座的外观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轴承座流道位于基座的分解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轴承座流道之阶级凸缘结构外观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轴承座流道之阶级凸缘对应盖片之出油孔的外观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从动齿轮轴与传动齿轮轴配接轴且安装于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对应传动齿轮及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润滑油经各流道的流动过程方块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机体流道连接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上盖流道、机体流道及从动齿轮轴流道的连接状态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润滑油经各流道的另一流动过程方块图。10机体12基座14连结座16从动齿轮18电动马达20传动齿轮轴22传动齿轮24从动齿轮轴30机体流道40从动齿轮轴流道42轴向部44第一油孔46第二油孔50从动齿轮轴承座52传动齿轮轴承座54从动齿轮轴承56传动齿轮轴承60轴承座流道62槽道部64盖片66阶级凸缘68出油孔70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72第一引导流道74第二引导流道80消泡部82消泡肋90过滤组件92过滤器94汲油吸管100上盖槽102上盖104第三引导流道106上盖流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中揭示一机体10是一基座12的一侧配接一连结座14。此外该机体10内部配置有一从动齿轮16及一电动马达18。更具体而言,该电动马达18的出力轴为一传动齿轮轴20,该传动齿轮轴20的一端配接一传动齿轮22,且该传动齿轮22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基座12。该从动齿轮16的轴向具有一从动齿轮轴24。该从动齿轮16可转动的安装在该基座12且啮合该传动齿轮22。该机体10内部具有一油路系统用以提供一流道给润滑油流动。该油路系统包含一机体流道30,其形成在该机体10的内部。特别是,该机体流道30是可以利用适当的钻孔工具自该连结座14的一侧壁面向内部钻出一预定长度及方向的通道所构成,或是钻出二个不同方向但互相连接的通道所构成,图中显示该机体流道30由二个不同方向的通道连接而成。藉由钻设所形成的该通道隐藏在该连结座14的厚度内部且一端朝向该从动齿轮16。是以,该机体流道30形成在该机体10内部且一端朝向该从动齿轮16。请参阅图3、图4,本实施例包含一从动齿轮轴流道40。该从动齿轮轴流道40包含一轴向部42、一第一油孔44及一第二油孔46。其中该轴向部42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轴向内部;该第一油孔44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42的一端,该第二油孔46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24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42的另一端。是以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形成在一机体内部用以提供一流道给润滑油流动,其特征在于:该机体内部具有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及一传动齿轮轴承座,一从动齿轮结合一从动齿轮轴,且该从动齿轮轴结合一从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一传动齿轮结合一传动齿轮轴,且该传动齿轮轴结合一传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该传动齿轮啮合该从动齿轮,其包含:/n一机体流道,形成在该机体内部;/n一从动齿轮轴流道,包含一轴向部、一第一油孔及一第二油孔,该轴向部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轴向内部,该第一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一端,该第二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另一端;/n一轴承座流道,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之间,且连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n其中该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流道的该第一油孔进入该轴向部,再由该第二油孔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n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承座流入该轴承座流道至该传动齿轮轴承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形成在一机体内部用以提供一流道给润滑油流动,其特征在于:该机体内部具有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及一传动齿轮轴承座,一从动齿轮结合一从动齿轮轴,且该从动齿轮轴结合一从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一传动齿轮结合一传动齿轮轴,且该传动齿轮轴结合一传动齿轮轴承安装在该传动齿轮轴承座,该传动齿轮啮合该从动齿轮,其包含:
一机体流道,形成在该机体内部;
一从动齿轮轴流道,包含一轴向部、一第一油孔及一第二油孔,该轴向部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轴向内部,该第一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一端,该第二油孔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的径向且连通该轴向部的另一端;
一轴承座流道,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之间,且连接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及该传动齿轮轴承座;
其中该润滑油自该机体流道流向该传动齿轮,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流道的该第一油孔进入该轴向部,再由该第二油孔流出至该从动齿轮轴承座;
该润滑油自该从动齿轮轴承座流入该轴承座流道至该传动齿轮轴承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其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底部,另一部分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从动齿轮轴承座壁面流道的一端连接该轴承座流道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车动力组件的油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引导流道,其形成在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侧边壁面,该第一引导流道的一端为开口露出该从动齿轮轴承座的端部。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锋柯纮钧
申请(专利权)人:富田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