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259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包括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在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之间对称设有定位部件;在定位部件之间设有控制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移动的升降组件;该升降组件包括调节杆、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所述调节杆设于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之间;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顶部与所述上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底部与所述下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专用的移动机架将其送入至热轧卷的内孔处,并通过传动装置,使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在热轧卷的内孔发生形变之前对其进行支撑,使其与热轧卷内孔紧密贴合施加一上下支撑力,以防止热轧卷在冷却过程中发生形变,提高了热轧卷的产品质量。

An inner hole supporting device to prevent the deformation of hot rolling coil during coo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后变形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用于置于热轧卷内孔的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热轧卷是以板坯(主要为连铸坯)为原料,经加热后由粗轧机组及精轧机组制成带钢。热轧卷在出卷之前,是通过芯轴转动将其形成卷状,在成卷之后会将芯轴抽离,然后形成钢带卷;当芯轴抽离后由于热轧卷自重以及收到热胀冷缩的影响,会使热轧卷收缩的过程中出现塌陷,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热轧卷在冷却时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伸入至热轧卷内孔防止其变形的支撑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在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之间对称设有定位部件;在所述定位部件之间设有控制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移动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调节杆、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所述调节杆设于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之间;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顶部与所述上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底部与所述下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优选地,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上张紧片、下张紧片的外端面均为弧形,所述上张紧片、下张紧片的内端面均为平面。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件包括与下张紧片内端面固定连接的定位管、和一端置于所述定位管内另一端与所述上张紧片内端面相接的定位轴。优选地,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均设有螺纹,在该螺纹外侧螺接有联接螺母;在所述调节杆的其中一端设有一传动块。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件包括联接板和联接块;所述联接板的头部与所述上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所述联接块的尾部与所述下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进一步地,所述联接板的尾部与所述联接块的头部铰接于所述联接螺母的两侧。优选地,在所述联接板的外侧设有一对挡套,以使该支撑装置可以在滑轨上进行行走。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专用的移动机架将其送入至热轧卷的内孔处,并通过传动装置,使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在热轧卷的内孔发生形变之前对其进行支撑,即通过调整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的位置,使其与热轧卷内孔紧密贴合施加一上下支撑力,以防止热轧卷在冷却的过程中发生形变,提高了热轧卷的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去掉上张紧片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技术目的与技术效果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上张紧片1和与该上张紧片相对设置的下张紧片2。因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的外表面均要与热轧卷的内孔接触,本技术中的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均为耐高温材料制作而成。本实施例中的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的整体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上张紧片1、下张紧片2的外端面均为弧形,与热轧卷的内孔相吻合,以使在本技术在张紧的过程中使其外端面与内圈形状贴合,防止热轧卷在冷却之后发生变形。为便于设置内部升降组件,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上张紧片1、下张紧片2的内端面均为平面,并根据支撑力的需要可将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设为内中空状或整体实心状,本实施例中以内中空状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之间对称设有定位部件3,即在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之间设有两个定位部件3,该两个定位部件3用于将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分离时的定位,以防止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在支撑的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影响热轧卷内孔发生形变。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定位部件3包括:与下张紧片2内端面固定连接的定位管30、和一端置于所述定位管30内另一端与所述上张紧片1内端面相接的定位轴31。在所述定位部件3之间设有控制所述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移动的升降组件4。通过该升降组件4可以实现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的分离和闭合,即相对于热轧卷的内孔实现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的升降,以起到对热轧卷内孔的支撑作用。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调节杆40、第一升降件41和第二升降件42。所述调节杆40设于所述第一升降件41和第二升降件42之间。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升降件41和第二升降件42的顶部与所述上张紧片1的内端面铰接,第一升降件41和第二升降件42的底部与所述下张紧片2的内端面铰接。上述升降组件4具体的结构如下: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调节杆40的两端均设有螺纹43,在该螺纹43的外侧螺接有两个联接螺母44,该联接螺母44可以在上述螺纹43上进行转动,从而改变两个联接螺母44在调节杆40上的相对位移。为便于调节联接螺母44之间的相对位移,在所述调节杆40的其中一端设有一传动块45,通过拨动该传动块45能实现两联接螺母44之间的位移变化,从而实现上张紧片1和下张紧片2的升降,具体的动作见下方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升降件41和第二升降件42的结构相同,两者相对安装于所述定位部件3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升降件41和第二升降件42均包括联接板51和联接块52。所述联接板51的头部与所述上张紧片1的内端面铰接,以实现联接板51相对于上张紧片1的相对转动。所述联接块52的尾部与所述下张紧片2的内端面铰接,以实现联接块52相对于下张紧片2的转动。进一步地,所述联接板51的尾部与所述联接块52的头部均铰接于所述联接螺母44的两侧;即联接板51和联接块52可实现相对于联接螺母44的转动,通过调整联接板51和联接块52的位置关系,可实现对上、下张紧片的升降动作。另外,为便于将本技术送入至高温状态下的热轧卷的内孔,本技术在所述联接板51的外侧设有一对挡套6,该挡套6可作为滚轮放置于移动机架上,以使整个支撑装置在移动机架上行走,并将其送入至热轧卷的内孔中,达到支撑热轧卷内孔的作用。本技术在使用时,将支撑装置放置于专用的移动机架上,四个挡套作为滚轮置于移动机架的轨道上,通过传动装置推动本技术前移至热轧卷的内孔处,当将其推动至合适的位置后,通过传动杆拨动传动块,传动块联动调节杆改变两联接螺母的相对位置(两联接螺母相互靠近即为升起动作),即可实现对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的升降,从而达到对热轧卷内孔的支撑,防止热轧卷冷却后的变形。当热轧卷完全冷却后,通过调整两联接螺母的位置即可实现升降组件的下降(两联接螺母相互远离即为下降动作),从而将本技术从内孔中抽离,保证了整体热轧卷在冷却后的形状不会发生形变而影响后续的使用,并且本技术可实现多次循环使用。综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技术的技术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在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之间对称设有定位部件;在所述定位部件之间设有控制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移动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调节杆、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所述调节杆设于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之间;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顶部与所述上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底部与所述下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在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之间对称设有定位部件;在所述定位部件之间设有控制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移动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调节杆、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所述调节杆设于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之间;所述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顶部与所述上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的底部与所述下张紧片的内端面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张紧片和下张紧片的结构相同;所述上张紧片、下张紧片的外端面均为弧形,所述上张紧片、下张紧片的内端面均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热轧卷冷却变形的内孔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件包括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昭华付智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鼎经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