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安若专利>正文

一种移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8771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车装置,包括移车器本体,所述移车器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三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架左右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麦克纳姆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内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且所述第二支撑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所述第三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架在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作用下进行上升或下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体积小、移动灵活方便且安全可靠的特点。

A mov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车装置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自动移车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移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问题日渐突出。汽车的乱停乱放、违章停车、占用消防通道、侵占他人车位等问题,在无法联系到驾驶员开走汽车的情况下,动用大型拖车工具对车辆进行移动显得既不实用也不及时,有些驾驶者为图方便等因素,将车辆停放在消防、急救通道,如果发生险情,应急通道的占用会使得专业车辆无法快速通过,从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移车器。现有的移车器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人工安装并推动移车装置,费时费力并且只可短距离移动,移动方向性较难掌控,安全性低。2、电动+人工现场操作的移车器。缺点:体积较大,移车器有较大部分处于车辆外部,导致移动半径大,需要有较大空间才可完成移车,并且需人工现场校对移车器位置速度慢。目前这两种都只适合在人工现场操作干预的情况下短距离、低概率使用、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车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移车装置体积大、移动不方便以及适用范围小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车装置,包括移车器本体,所述移车器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三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架左右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麦克纳姆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内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且所述第二支撑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所述第三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架在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作用下进行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固定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下方的多个第一横杆,所述固定轴纵向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麦克纳姆轮,且所述麦克纳姆轮在所述第一横杆端部下方设置的第一电机的驱动下进行移动。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包括第一左侧千斤顶和第一右侧千斤顶,所述第一左侧千斤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上表面,且所述第一右侧千斤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上表面。所述第一左侧千斤顶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二电机进行驱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架中,且所述第一固定架的顶端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右侧千斤顶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三电机进行驱动,所述第三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二固定架中,且所述第二固定架的顶端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组千斤顶包括第二左侧千斤顶和第二右侧千斤顶,所述第二左侧千斤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后端上表面,且所述第二右侧千斤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后端上表面。所述第二左侧千斤顶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第四电机进行驱动,所述第四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三固定架中,所述第三固定架的顶端通过第三弹簧与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右侧千斤顶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五电机进行驱动,所述第五电机固定设置在第四固定架中,且所述第四固定架的顶端通过第四弹簧与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架包括支撑板、第一承重板以及第二承重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顶部,所述第一承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前端上表面,且所述第二承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后端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车装置,其可用于解决小区乱停放车辆的移动,还可应用大型车库的自动停取车服务,提高停取车效率及停车安全性,并有效增加停车面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车装置中第一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车装置中第二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车装置中第三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车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车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中:200、移车器本体;201、第一支撑架;2011、固定轴;2012、第一横杆;2013、第一电机;202、第二支撑架;2021、第一支撑杆;2022、第二支撑杆;2023、第一连接杆;2024、第二连接杆;2025、第一固定杆;2026、第二固定杆;203、第三支撑架;2031、支撑板;2032、第一承重板;2033、第二承重板;204、麦克纳姆轮;205、第一电池组;206、第二电池组;2071、第一左侧千斤顶;2072、第二电机;2073、第一固定架;2074、第一弹簧;2075、第一右侧千斤顶;2076、第三电机;2077、第二固定架;2078、第二弹簧;2081、第二左侧千斤顶;2082、第四电机;2083、第三固定架;2084、第三弹簧;2085、第二右侧千斤顶;2086、第五电机;2087、第四固定架;2088、第四弹簧;203、第三支撑架;2031、支撑板;2032、第一承重板;2033、第二承重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车器本体,所述移车器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三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架左右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麦克纳姆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内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且所述第二支撑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所述第三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架在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作用下进行上升或下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车器本体,所述移车器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以及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三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架左右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麦克纳姆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内部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且所述第二支撑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所述第三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架在第一组千斤顶和第二组千斤顶的作用下进行上升或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固定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下方的多个第一横杆,所述固定轴纵向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麦克纳姆轮,且所述麦克纳姆轮在所述第一横杆端部下方设置的第一电机的驱动下进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前端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后端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千斤顶包括第一左侧千斤顶和第一右侧千斤顶,所述第一左侧千斤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前端上表面,且所述第一右侧千斤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前端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千斤顶通过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二电机进行驱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架中,且所述第一固定架的顶端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三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安若
申请(专利权)人:王安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