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284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其壳体为卧式圆筒形,其左端上部设有一个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其上端设有气相连通管,连通管通入壳体内,其下设有焊接在壳体内壁、倾斜的减冲板,旋流预分离器下部设锥形降液管,与壳体内的出液均布器连接,在旋流预分离器中部切线方向设有油气进口,在均布器右边垂直焊有大半圆形堰板,在壳体的右端部焊有小半圆形堰板,在其右边和左边壳体底部分别焊有出油口、出水口,在小半圆形堰板的左边壳体底上部安装有冲砂管组,其底下部安装有集砂斗及排砂口,壳体上方从左向右逐序设有人孔、安全阀接口、油水界面仪接口、压力变送器接口、气体除雾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混输管线段塞流对生产的影响,降低了工程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浅海油田采用海底管道油气混输方式时,陆上处理站所用的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
技术介绍
目前,胜利油田海上年产原油200万吨,并积极响应中石化要向海上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浅海油气资源。海上油气集输上岸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海上采油浮船输送上岸,二是通过海底管道输送上岸;海上集输系统采用混输上岸集中处理可以降低工程投资。但是,上岸油气混输管线极易出现段塞流,段塞流的产生使多相管流出现不稳定振动,会造成管路压降急剧增大,影响站内正常生产和安全,危害很大。段塞流捕集器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解决海底混输上岸管线产生的段塞流造成陆上处理站管线压降急剧增大、急剧震动、影响站内正常生产和安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由段塞流捕集器壳体、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出液均布器、减冲板、溢流堰板、集砂斗、冲砂管组、排砂口、出油口、排污口、出水口、安全阀接口、压力传感器接口、油水界面检测仪接口、气体除雾器、人孔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段塞流捕集器壳体设为卧式圆筒形,其左端上部设有一个圆筒形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在油气旋流预分离器上端设有气相连通管,管上安装有控制阀,气相连通管通入壳体内,在管口下部设有一倾斜角度的长方形减冲板,减冲板焊接在壳体内壁;在油气旋流预分离器下部设锥形降液管,垂直插入壳体内,与壳体内的出液均布器连接,在旋流预分离器中部切线方向设有油气进口,在出液均布器的右边的捕集器壳体内壁上垂直焊有液溢流堰板,缺口在上,在段塞流捕集器右端部的内壁垂直焊有小半圆形油溢流堰板,缺口在上,在油溢流堰板的右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内的底上部安装有冲砂管组,其底下部安装有集砂斗及排砂口。壳体壁上方从左向右逐序设有人孔、安全阀接口、油水界面仪接口、压力变送器接口、带捕雾器的气体除雾器。经国内外检索,尚未发现与本专利技术相同的技术产品,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混输管线段塞流对生产的影响,降低了工程造价,方便了生产管理。四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说明1、捕集器壳体13、气体除雾器2、油气旋流预分离器 14、气体出口3、气液进口 15、冲砂管组4、气相连通管16、冲砂喷头5、降液管17、集砂斗6、出液均布器18、冲砂管 7、液溢流堰板 19、排砂管8、鞍座20、水出口9、人口21、排污口10、安全阀口 22、油出口11、油水界面检测仪接口 23、减冲板12、压力传感器接 24、油溢流堰板25、梯子五、实施例为进一步公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通过实施例作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捕集混输管路段塞流的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装置,由壳体1、油气旋流预分离器2、出液均布器6、减冲板23、溢流堰板7、集砂斗17、冲砂管组15、排砂口19、出水口20、排污口21、出油口22、安全阀接口10、油水界面检测仪接口11、压力传感器接口12、气体除雾器13、人口9组成。在壳体1左端上部设有一个圆筒形油气旋流预分离器2,其上设有气相连通管4,管上安装有控制阀,气相连通管通入壳体内,在管口下部设有一倾斜角度的长方形减冲板23,减冲板焊接在壳体内壁;油气旋流预分离器2下设锥形降液管5,垂直插入壳体内,与壳体内的出液均布器6连接,在旋流预分离器中部切线方向设有油气进口3,在出液均布器的右边的捕集器壳内壁上垂直焊有大半圆形液溢流堰板7,缺口在上,在壳体右端部的内壁垂直焊有小半圆形油溢流堰板24,缺口在上,在油溢流堰板24的左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20,在油溢流堰板的右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22。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内的底上部安装设有冲砂管组15,其底下部安装设有集砂斗17及排砂口19。壳体壁上方从左向右逐序设有人孔9、安全阀接口10、油水界面仪接口11、带捕雾器的气体除雾器13。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为混输管线的油气水砂混合来液从进口3进入油气旋流预分离器2旋流改变流体流动方向,气、液初步分离,气体通过气相连通管4进入壳体顶部,经减冲板23后通过气体除雾器13内的捕雾器后从气出口14排出;分离后的液体通过降液管5进入液体均布器6,液体通过均布器6底部缓慢均匀的流出,油气旋流预分离器2、均布器6、堰板7、壳体1组成减冲区,通过油气旋流预分离器2、均布器6及堰板7作用有效降低来液对容器的冲击作用。气液分离后,液体通过堰板7溢流至稳定区,在稳定区进一步进行气液分离、油水分离,脱水分离后的原油自动经堰板24溢流至油腔,通过浮子液面调节器控制液位,从出油口22排出;油水界面仪检测装置稳定区内的油水界面,通过控制水出口20处调节阀的开度进行排水。在装置中油、气、水分离的同时,来液中所携带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壳体底部,当固体沉积到一定厚度时,通过冲砂管组15、冲砂喷头16、冲砂管18将沉积的固体从集砂斗17的排砂管19密闭排出。权利要求1.一种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由段塞流捕集器壳体、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出液均布器、溢流堰板、减冲板、集砂斗、冲砂管组、排砂口、出油口、排污口、出水口、安全阀接口、压力传感器接口、油水界面检测仪接口、气体除雾器、人口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段塞流捕集器壳体设为卧式圆筒形,其左端上部设有一个圆筒形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在油气旋流预分离器上端设有气相连通管,管上安装有控制阀,气相连通管通入壳体内,其下设有焊接在壳体内壁、倾斜的减冲板,在油气旋流预分离器下部设锥形降液管,垂直插入壳体内,与壳体内的出液均布器连接,在旋流预分离器中部切线方向设有油气进口,在出液均布器的右边的捕集器壳体内壁上垂直焊有液溢流堰板,缺口在上,在段塞流捕集器右端部的内壁垂直焊有小半圆形油溢流堰板,缺口在上,在油溢流堰板的右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内的底上部安装有冲砂管组,其底下部安装有集砂斗及排砂口,壳体壁上方从左向右逐序设有人孔、安全阀接口、油水界面仪接口、压力变送器接口、带捕雾器的气体除雾器。全文摘要一种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其壳体为卧式圆筒形,其左端上部设有一个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其上端设有气相连通管,连通管通入壳体内,其下设有焊接在壳体内壁、倾斜的减冲板,旋流预分离器下部设锥形降液管,与壳体内的出液均布器连接,在旋流预分离器中部切线方向设有油气进口,在均布器右边垂直焊有大半圆形堰板,在壳体的右端部焊有小半圆形堰板,在其右边和左边壳体底部分别焊有出油口、出水口,在小半圆形堰板的左边壳体底上部安装有冲砂管组,其底下部安装有集砂斗及排砂口,壳体上方从左向右逐序设有人孔、安全阀接口、油水界面仪接口、压力变送器接口、气体除雾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混输管线段塞流对生产的影响,降低了工程造价。文档编号F17D3/14GK1749634SQ20051009683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7日专利技术者张建, 张新军, 李玉星, 王凤巢, 吕松涛, 王冰, 唐建峰, 李清方, 金浩, 徐国栋, 朱幸, 郭长会, 信长安, 牛彬, 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气混输段塞流捕集器,由段塞流捕集器壳体、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出液均布器、溢流堰板、减冲板、集砂斗、冲砂管组、排砂口、出油口、排污口、出水口、安全阀接口、压力传感器接口、油水界面检测仪接口、气体除雾器、人口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段塞流捕集器壳体设为卧式圆筒形,其左端上部设有一个圆筒形油气旋流预分离器,在油气旋流预分离器上端设有气相连通管,管上安装有控制阀,气相连通管通入壳体内,其下设有焊接在壳体内壁、倾斜的减冲板,在油气旋流预分离器下部设锥形降液管,垂直插入壳体内,与壳体内的出液均布器连接,在旋流预分离器中部切线方向设有油气进口,在出液均布器的右边的捕集器壳体内壁上垂直焊有液溢流堰板,缺口在上,在段塞流捕集器右端部的内壁垂直焊有小半圆形油溢流堰板,缺口在上,在油溢流堰板的右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油口,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在油溢流堰板的左边捕集器壳体内的底上部安装有冲砂管组,其底下部安装有集砂斗及排砂口,壳体壁上方从左向右逐序设有人孔、安全阀接口、油水界面仪接口、压力变送器接口、带捕雾器的气体除雾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张新军李玉星王凤巢吕松涛王冰唐建峰李清方金浩徐国栋朱幸郭长会信长安牛彬王利君
申请(专利权)人: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