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谌薏冰专利>正文

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713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31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属于清洁机器人领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承载垃圾的承载板,机体前端开设有吸入口,机体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机体底部设置有驱动轮及转向轮;所述机体的尾端设置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朝向所述容纳腔。这种清洁机器人能够应用于陆地及水中,对路面及水体进行清洁作业,其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A amphibious cleaning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洁机器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
技术介绍
一些别墅或者度假区等场所,具有露天的水域及地面,日常使用时会有落叶等杂质落在水里及地面。传统清理水里杂质的方式是人工用网进行捕捞,费时费力,人工费较高。市面上也有一些能够在水中行走的机器人能够对水体进行清理,但这些清洁机器人功能较少,使用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承载垃圾的承载板,机体前端开设有吸入口,机体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机体底部设置有驱动轮及转向轮;所述机体的尾端设置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朝向所述容纳腔。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有两个,转向轮有一个,两个驱动轮及一个转向轮呈三角形分布,两个驱动轮位于同一轴线上,且所述驱动轮位于机体的前端,所述转向轮位于机体的后端。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桨有两个,两个螺旋桨沿机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螺旋桨外部均设置有罩壳,所述螺旋桨由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电机也位于所述罩壳内,所述罩壳与所述容纳腔之间设置有网板;所述承载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的前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承载板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机体位于容纳腔上方的部位形成机顶部,机体位于容纳腔下方的部位形成机底部,所述机顶部的前端沿竖向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前盖板,向下移动所述前盖板能够将所述吸入口遮蔽;所述机底部上开设有长条形的底孔,所述底孔的侧部开设有水平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设置有与第二容纳槽滑动连接的底盖板,所述底盖板能够将所述底孔遮蔽;所述承载板的中部具有可活动的第一活动板及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的一端与承载板相铰接,第一活动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板相铰接,第二活动板的端部与所述承载板相卡接;所述第二活动板的底部设置有插片,所述底孔的侧壁设置有插孔,所述底孔打开时,所述第一活动板及第二活动板能够向下打开,使第二活动板延伸至所述机体的下方,并能够将所述插片插入所述插孔以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承载板的底部与容纳腔的底部之间具有间距。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驱动轮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活动板的宽度,所述插片插入插孔时所述第二活动板的底端高于所述驱动轮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机体两侧设置有与其可拆卸连接的漂浮仓,所述漂浮仓为空心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漂浮仓靠近机体的一侧为平面结构,漂浮仓远离机体的一侧为弧面结构;漂浮仓的内侧设置有插条,所述机体的侧部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条能够插入所述插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这种清洁机器人能够应用于陆地及水中,对路面及水体进行清洁作业,其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可大范围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此时清洁机器人处于水中清理作业状态;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此时清洁机器人处于陆地清理作业状态;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此时清洁机器人处于陆地清理作业状态;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中螺旋桨及罩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中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汇总:机体11、容纳腔12、承载板13、吸入口14、驱动轮15、转向轮16、螺旋桨17、罩壳18、驱动电机19、网板20、挡块21、机顶部22、机底部23、第一容纳槽24、前盖板25、底孔26、第二容纳槽27、底盖板28、第一活动板29、第二活动板30、插片31、漂浮仓32、插条33、小孔3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这种清洁机器人能够应用于陆地及水中,对路面及水体进行清洁作业,其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可大范围推广应用。如图1-图3所示,这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包括机体11,机体11内部形成容纳腔12,容纳腔12内设置有用于承载垃圾的承载板13,机体11前端开设有吸入口14,机体11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机体11底部设置有驱动轮15及转向轮16;机体11的尾端设置有螺旋桨17,螺旋桨17朝向容纳腔12。机体11内部容纳腔12用来存储垃圾,容纳腔12内设置有承载板13,垃圾能够放置在承载板13上。机体11前端设置吸入口14,使垃圾能够从吸入口14处吸入容纳腔12内。机体11内部设置蓄电池用来给用电部件供电。机体11底部设置的驱动轮15及转向轮16,使机体11能够在地面行走及转向。驱动轮15及转向轮16也由电机驱动,电机连接蓄电池。机体11尾部设置有螺旋桨17,螺旋桨17朝向容纳腔12设置,螺旋桨17有双重功能,在水中起到吸入垃圾及推动机体11行进的功能,在陆地上起到吸入垃圾的功能。在水体内进行清扫时,将机体11放置在水面上,机体11整体设置为密封结构,使其内部不会进水,控制机体11的体积及重量,使机体11能够漂浮于水面,并使机体11漂浮于水面上时承载板13位于水面下方,容纳腔12的顶部位于水面的上方。机体11在工作时,螺旋桨17转动使机体11能够向前移动,机体11向前移动过程中能够将静止在水面的水及垃圾吸入容纳腔12内,并且螺旋桨17的转动也使得水及垃圾能够向容纳腔12内移动,使垃圾停留在承载板13上,水被过滤掉。在地面清扫垃圾时,将机体11放置在地面上,使转向轮16及驱动轮15接触地面。并使螺旋桨17处于开启状态,将地面的树叶等垃圾吸入容纳腔12内。这种清洁机器人功能多样,使用起来灵活多变,使用户不需要购置一台水面清扫机以及陆地清扫机,给用户减轻了负担,并减轻了储藏负担。如图2所示,驱动轮15有两个,转向轮16有一个,两个驱动轮15及一个转向轮16呈三角形分布,两个驱动轮15位于同一轴线上,且驱动轮15位于机体11的前端,转向轮16位于机体11的后端。驱动轮15设置两个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承载垃圾的承载板,机体前端开设有吸入口,机体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机体底部设置有驱动轮及转向轮;所述机体的尾端设置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朝向所述容纳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用于承载垃圾的承载板,机体前端开设有吸入口,机体内部设置有蓄电池,机体底部设置有驱动轮及转向轮;所述机体的尾端设置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朝向所述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有两个,转向轮有一个,两个驱动轮及一个转向轮呈三角形分布,两个驱动轮位于同一轴线上,且所述驱动轮位于机体的前端,所述转向轮位于机体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有两个,两个螺旋桨沿机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螺旋桨外部均设置有罩壳,所述螺旋桨由驱动电机带动,所述驱动电机也位于所述罩壳内,所述罩壳与所述容纳腔之间设置有网板;所述承载板滑动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的前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承载板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位于容纳腔上方的部位形成机顶部,机体位于容纳腔下方的部位形成机底部,所述机顶部的前端沿竖向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前盖板,向下移动所述前盖板能够将所述吸入口遮蔽;
所述机底部上开设有长条形的底孔,所述底孔的侧部开设有水平的第二容纳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谌薏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