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419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9:15
本申请涉及一种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属于车辆饰件技术领域。本申请提出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包括本体和表皮层,本体包括依次贴合的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蜂窝夹层、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表皮层与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贴合;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和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分别浸入蜂窝夹层的两个表面,形成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能够避免在产品的外表面产生蜂窝印。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urethane composite cover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
本申请涉及车辆饰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
技术介绍
为了满足汽车轻量化的需求,行业内通常对汽车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或者采用更加轻质的材料,这同时对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内饰的像行李箱地板、衣帽架、备胎盖板等这样的一侧带有表皮或者面料的部件的设计制造中,由于该类部件表面外观要求不高,可以采用PHC(蜂窝夹层结构)工艺,其既能保证部件的力学性能,又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部件的轻量化。但是,采用PHC工艺的部件的产品设计以及制造成型工艺尚不成熟,尤其是表皮或者面料较软的情况下,成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蜂窝印,或者部件的边界产生开裂、塌陷。这对产品各层的用料量、结构设计以及制造的工艺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包括本体和表皮层,本体包括依次贴合的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蜂窝夹层、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表皮层与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贴合。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浸入蜂窝夹层的表面,形成第一填充层,第一填充层用于避免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浸入蜂窝夹层的表面,形成第二填充层,第二填充层用于避免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由于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与表皮层为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两个外表面,当表皮层为软皮材料时,这种布置形式进而避免了表皮层产生蜂窝印。通过设置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避免了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两个外表面,即表皮层和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与现有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板产品相比,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能够避免在实际加工制造过程中产品的外表面产生蜂窝印,提高了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外观质量。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边缘设有封边部,封边部的局部厚度小于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平均厚度。该种布置形式能够巩固和加强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边缘处的本体与表皮层的粘合强度,以及本体的各层材料之间的粘合强度。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表皮层包覆本体的侧面,本体设有位于封边部的内侧的封边凹槽,封边凹槽沿着封边部的轮廓平行布置,封边凹槽用于加强封边部的局部粘合强度。封边凹槽用于加强封边部的局部粘合强度。封边凹槽处的局部厚度小于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平均厚度。同时,封边凹槽除了使本体与表皮层紧密粘合,还能够保证在加工过程中本体在封边部附近无空泡缺陷,易于修整切割。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封边凹槽的槽宽为4-6mm,封边凹槽的槽深为2-4mm,封边凹槽到表皮层的外边缘的间距为2-4mm。实际加工制造过程中,在该尺寸范围内,封边凹槽既具有较好的封边效果,又不破坏本体的强度功能。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表皮层暴露本体的侧面,本体的局部轮廓落入表皮层的轮廓内。该种布置形式能够使本体和表皮层紧密贴合,并易于修整切割。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封边部的厚度为2-3mm,本体的轮廓线与表皮层的轮廓线的间距大于1mm。实际加工制造过程中,在该尺寸范围内,封边凹槽既具有较好的封边效果,又不破坏本体的强度功能。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布满一层无纺布,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布满一层无纺布,两层无纺布分别用于避免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和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玻纤印。由于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与表皮层为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两个外表面,当表皮层为软皮材料时,避免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玻纤印,即避免了表皮层产生玻纤印。通过设置两层无纺布,避免了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两个外表面,即表皮层和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玻纤印,进一步提高了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外观质量。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填充层的厚度为所述蜂窝夹层的厚度的1-2mm。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填充层的厚度为所述蜂窝夹层的厚度的1-2mm。将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的厚度限定在上述范围内,既可以保证本体的强度,又能够避免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和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15产生蜂窝印。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表皮层的材质为软PVC革、针织布面料或者无纺布面料。这些面料质地较软,为汽车饰件的外表面所常用的材料之一。如果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的表面不平整,会导致表皮层的表面也会不平整,从而影响整个产品的外观质量。表皮层为软PVC革、针织布面料或者无纺布面料时,本申请提出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结构特征能够避免表皮层产生蜂窝印。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B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C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D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制造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工艺方法流程图。图标:100-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10-本体;11-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12-第一填充层;13-蜂窝夹层;14-第二填充层;15-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16-封边部;161-封边凹槽;20-表皮层;200-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210-第一无纺布层;220-第二无纺布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表皮层,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贴合的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蜂窝夹层、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所述表皮层与所述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贴合;/n所述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浸入所述蜂窝夹层的表面,形成第一填充层,所述第一填充层用于避免所述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n所述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浸入所述蜂窝夹层的表面,形成第二填充层,所述第二填充层用于避免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表皮层,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贴合的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蜂窝夹层、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所述表皮层与所述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贴合;
所述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浸入所述蜂窝夹层的表面,形成第一填充层,所述第一填充层用于避免所述第一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
所述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浸入所述蜂窝夹层的表面,形成第二填充层,所述第二填充层用于避免第二玻纤增强聚氨酯层产生蜂窝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边缘设有封边部,所述封边部的局部厚度小于所述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的平均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层包覆所述本体的侧面,所述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封边部的内侧的封边凹槽,所述封边凹槽沿着所述封边部的轮廓平行布置,所述封边凹槽用于加强所述封边部的局部粘合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纤增强聚氨酯复合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凹槽的槽宽为4-6mm,所述封边凹槽的槽深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红丁清鑫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协统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