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425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包括轨顶风道,所述轨顶风道包括盲肠段和排热段,还包括设在轨行区上侧的过轨通道,所述过轨通道连通所述轨行区的公共区,所述过轨通道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盲肠段,且过轨通道的底部不低于所述盲肠段的底部;所述盲肠段的侧壁和顶板设有供所述过轨通道穿过的开口,所述过轨通道与所述排热段互不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过轨通道下移与盲肠段进行嵌套,减少了过轨通道的上跨高度,减少了工程的直接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了闲置空间,连接方式简单、清晰,施工难度较低,改善了建筑功能,节省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A kind of track crossing structure embedded in air 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车站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
技术介绍
地铁通道分为疏散功能的车站出入口、连接两侧站台的过轨通道及连接相邻区域的连接通道等。其中,由于过轨通道是连接轨行区两侧的站台的,因此过轨通道需要跨越轨行区将轨行区两侧的区域进行连接。现有技术中,过轨通道分为上跨轨顶风道的上跨式过轨通道(如图1)和下穿轨行区的下穿式过轨通道(如图3)。轨顶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在平时用于排出列车在车站隧道范围内的产生的热量。参照图2,轨顶风道设置在轨行区的正上方沿轨行区设置,轨顶风道中对应有效站台中心线设有隔墙分为两个排热段,轨顶风道正对冷车载凝器设有多个排风口,两个排热段的外端分别设有隧道排风设备往室外空间机械排风,以保证车站隧道内温度不高于40℃;而隔墙距离其两侧最近的排风口4~5m范围内因该区域内无车辆散热器设置,排风时气流不经过该区域,该区域实际上不具备排风功能,是轨顶风道的“盲肠”。此外,在发生火灾时轨顶风道还承担着列车在车站段隧道的排烟功能。轨顶风道一般高1.0m~1.2m,宽度同车辆限界高度,按照工艺要求,需设置于车辆轨行区正上方,满铺布置。对于上跨式过轨通道,过轨通道设置在轨顶风道的上方,因此过轨通道需要上跨的高度等于轨顶风道高度H与车辆界限高度h之和,则需要地铁车站的埋深至少为H与h之和,成本花费巨大。例如以6B编组,投影面积为16900平米的地下一层侧式车站为例,按h=1.0m计,则地铁车站埋深每增加1米,需要增加直接成本约800万元。由于上跨式过轨通道需要的成本巨大,为了节约成本,会采用下穿式过轨通道,即过轨通道位于轨行区的下方。而采用这种方案,则会带来深浅基坑嵌套,为施工带来难度,同时底部防水也更加不易处理,总的来说,施工难度较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过轨通道的施工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其将过轨通道与轨顶风道进行嵌套设置,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施工难度较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包括轨顶风道,所述轨顶风道包括盲肠段和排热段,还包括设在轨行区上侧的过轨通道,所述过轨通道连通所述轨行区的公共区,所述过轨通道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盲肠段,且过轨通道的底部不低于所述盲肠段的底部;所述盲肠段的侧壁和顶板设有供所述过轨通道穿过的开口,所述过轨通道与所述排热段互不连通。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轨顶风道中在地铁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的两侧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轨顶风道分隔为中间的盲肠段和位于盲肠段两端的排热段,所述盲肠段与排热段互不连通;所述排热段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与排热段连通的排风口;所述盲肠段的底部密封设置。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热段的排热方向为由内端往外端排热。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过轨通道包括设置在轨行区上侧的平通道和设置在所述平通道两端的梯道;两所述梯道的下端分别连接所述轨行区的两侧的公共区,所述梯道的上端与所述平通道连接;所述平通道穿过所述盲肠段。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平通道的顶部相对于所述公共区的顶部向上凸起并在平通道的两端形成阶梯面。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阶梯面的高度为0.0~1.3m。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平通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盲肠段的长度。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盲肠段的长度为6~8m。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两所述分隔件相对于所述地铁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对称设置。进一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分隔件为分隔墙,所述分隔墙边沿与所述轨顶风道的内壁密封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中改造了现有的轨顶风道中不具备排风功能的盲肠段,将过轨通道下移与盲肠段进行嵌套,减少了过轨通道的上跨高度,减少了工程的直接成本;本专利技术合理利用了闲置空间,连接方式简单、清晰,施工难度较低,改善了建筑功能,节省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1为上跨式过轨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轨顶风道横向时的俯视图;图3为下穿式过轨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轨顶风道与平通道连接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通道的设有阶梯面时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与上跨式过轨通道结合使用时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轨顶风道横向时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A处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1-过轨通道;11-平通道;12-梯道;111-阶梯面;2-轨顶风道;21-盲肠段;211-开口;22-排热段;221-排风口;23-分隔件;3-轨行区;4-公共区;5-地铁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6-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专利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参照图4至图9,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包括过轨通道1和轨顶风道2,所述轨顶风道2设置在轨行区3的上方,所述过轨通道1上跨所述轨行区3并连接所述轨行区3两侧的公共区4。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轨顶风道2中在地铁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5的两侧设有分隔件23,所述分隔件23将所述轨顶风道2分隔为中间的盲肠段21和位于盲肠段21两端的排热段22。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盲肠段的基础上,在排热风不经过的内断的盲肠段设置隔墙,在不破坏隧道通风的前提下对盲肠段进行利用。所述排热段22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与排热段22连通的排风口221,相邻的两个排风口221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排热段22的排热方向为由内端往外端排热,具体是在排热段22的外端设置往外抽风的设备,将排热段22内的空气外抽,由于轨顶风道2位于轨行区3的上端,且排热段22的底部设有排风口221,可通过排风口221将列车在轨行区3产生的热量排出,起到散热排风的作用。而所述盲肠段21的长度为6~8m,具体根据车型进行设置宽度,本实施例中,如图5,盲肠段21的长度设置为7m;所述盲肠段21的底部密封设置,不影响排热段和轨行区内的气流组织,且所述盲肠段21与排热段22互不连通。由于盲肠段21的底部密封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包括轨顶风道,所述轨顶风道包括盲肠段和排热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轨行区上侧的过轨通道,所述过轨通道连通所述轨行区的公共区,所述过轨通道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盲肠段,且过轨通道的底部不低于所述盲肠段的底部;所述盲肠段的侧壁和顶板设有供所述过轨通道穿过的开口,所述过轨通道与所述排热段互不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包括轨顶风道,所述轨顶风道包括盲肠段和排热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轨行区上侧的过轨通道,所述过轨通道连通所述轨行区的公共区,所述过轨通道至少部分穿过所述盲肠段,且过轨通道的底部不低于所述盲肠段的底部;所述盲肠段的侧壁和顶板设有供所述过轨通道穿过的开口,所述过轨通道与所述排热段互不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顶风道中在地铁车站有效站台中心线的两侧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轨顶风道分隔为中间的盲肠段和位于盲肠段两端的排热段,所述盲肠段与排热段互不连通;所述排热段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与排热段连通的排风口;所述盲肠段的底部密封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段的排热方向为由内端往外端排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风道式过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轨通道包括设置在轨行区上侧的平通道和设置在所述平通道两端的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瑾农兴中徐明杰刘金燕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