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098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在隧道的入口处以及出口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由外层遮阳棚、中层遮阳棚、内层遮阳棚、中层滑条、内层滑条、移动轨道组成;移动轨道设置有两条,两条移动轨道对称铺设在地面上,移动轨道从长度方向上分为外层轨道区、中层轨道区、内层轨道区;外层遮阳棚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层固定区内,中层遮阳棚的两端分别通过中层滑条滑动设置在中层轨道内,内层遮阳棚的两端分别通过内层滑条滑动设置在内层轨道内。本产品可根据隧道内外亮度变化动态调整位置,能有效缓解隧道内外亮度差,尽可能减小了遮阳棚对隧道通风消防的影响,有利于隧道安全运行,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A new type of movable tunnel sunsha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
本技术涉及一种遮阳棚,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
技术介绍
隧道遮阳棚长度主要由隧道洞外及洞内亮度、驾驶员视力恢复时间、隧道设计速度等因素决定。适宜的遮阳棚长度有利于缓解隧道内外亮度差,起到应有的过渡作用。遮阳棚长度过短,则过渡效果较差;遮阳棚长度过长,则会增加隧道封闭长度,不利于隧道内通风消防。目前,隧道遮阳棚长度均在项目设计阶段计算完成,在施工阶段固定式安装,不具有动态可调功能,然而隧道洞外亮度会随时间的不同、气候的差异有所增减,不具有动态可调功能的隧道遮阳棚无法满足“按需照明”的设计理念,也无法实现根据洞外亮度的变化动态调整隧道洞内的照明情况,因此,亟需提供一种长度具有动态可调特性的隧道遮阳棚,以符合安全化、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设置有两组,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分别设置在隧道的入口处以及出口处且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均固定在地面上;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由外层遮阳棚、中层遮阳棚、内层遮阳棚、中层滑条、内层滑条、移动轨道组成;移动轨道设置有两条,两条移动轨道对称铺设在地面上,移动轨道从长度方向上分为外层轨道区、中层轨道区、内层轨道区;外层轨道区、中层轨道区上均设置有外层固定区、中层轨道、内层轨道,外层固定区位于最顶端,中层轨道位于外层固定区的下方,内层轨道位于中层轨道的下方;内层轨道区上设置有外层固定区、内层轨道,外层固定区位于最顶端,内层轨道位于外层固定区的下方;外层遮阳棚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层轨道区的外层固定区内,中层遮阳棚的两端分别通过中层滑条滑动设置在中层轨道内,内层遮阳棚的两端分别通过内层滑条滑动设置在内层轨道内;中层滑条与中层遮阳棚固定连接且中层滑条位于中层遮阳棚的上方;内层滑条与内层遮阳棚固定连接且内层滑条位于内层遮阳棚的上方。进一步地,位于隧道入口处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与位于出口处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相互对称。进一步地,移动轨道外层轨道区的长度与外层遮阳棚的长度相同,中层轨道区的长度与中层遮阳棚的长度相同,内层轨道区的长度与内层遮阳棚的长度相同。进一步地,中层轨道内设置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位于中层遮阳棚的内侧。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其外层遮阳棚位置固定,而中层遮阳棚、内层遮阳棚可根据隧道内外亮度变化动态调整位置,从而实现隧道遮阳棚实际总长度的改变。长度可实时调整的智能可移动隧道遮阳棚能有效缓解隧道内外亮度差,满足亮度过渡需求,同时,尽可能减小了遮阳棚对隧道通风消防的影响,有利于隧道安全运行,更加科学化、人性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外层轨道区、中层轨道区的轨道纵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移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内层轨道区的轨道纵断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移动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隧道内外亮度差处于C级时各层遮阳棚位置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隧道内外亮度差处于B级时各层遮阳棚位置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隧道内外亮度差处于A级时各层遮阳棚位置示意图图中:1、隧道;2、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3、地面;4、移动轨道;5、外层轨道区;6、中层轨道区;7、内层轨道区;21、外层遮阳棚;22、中层遮阳棚;23、内层遮阳棚;41、外层固定区;42、中层轨道;43、内层轨道;44、限位凸台;45、中层滑条;46、内层滑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共设置有两组,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分别位于在隧道1的入口处以及隧道1的出口处并固定在地面3上,同时,位于隧道入口处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与位于出口处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应保持相互对称,从而驾驶员在进入隧道前、驶出隧道后均可通过本技术所公开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如图1和图2所示,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2由外层遮阳棚21、中层遮阳棚22、内层遮阳棚23、中层滑条45、内层滑条46、移动轨道4组成;其外层遮阳21棚位置固定,而中层遮阳棚22、内层遮阳棚23可根据隧道内外亮度变化动态调整位置,从而实现隧道遮阳棚实际总长度的改变。具体设置方式为:移动轨道4设置有两条,两条移动轨道对称铺设在地面3上。同时,为满足中层遮阳棚22、内层遮阳棚23的动态调整变化,如图6所示,移动轨道4从长度方向上分为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内层轨道区7;如图2和图3所示,不同区域的移动轨道,其纵断面设计不同,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上均设置有外层固定区41、中层轨道42、内层轨道43,外层固定区41位于最顶端,中层轨道42位于外层固定区41的下方,内层轨道位43于中层轨道42的下方;如图4和图5所示,内层轨道区7上设置有外层固定区41、内层轨道43,同理,外层固定区41位于最顶端,内层轨道43位于外层固定区41的下方,无需设置中层轨道42,使得中层遮阳棚22不会滑动到内层轨道区6内。对于外层遮阳棚21,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层轨道区5的外层固定区41内,中层遮阳棚22的两端分别通过中层滑条45滑动设置在中层轨道42内,内层遮阳棚23的两端分别通过内层滑条46滑动设置在内层轨道43内。并且使外层轨道区5的长度与外层遮阳棚21的长度相同,中层轨道区6的长度与中层遮阳棚22的长度相同,内层轨道区7的长度与内层遮阳棚23的长度相同。由此可知,外层遮阳棚21固定安装于移动轨道4上,位于最靠近隧道口的外层轨道区5;中层遮阳棚22的可移动范围为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内层遮阳棚23的可移动范围为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内层轨道区7。通常,隧道遮阳棚最长总长度由隧道洞外及洞内亮度、驾驶员视力恢复时间、隧道设计速度等因素决定,在设计时须根据最不利情况计算得出,以满足最严苛的过渡需求。为充分发挥本技术所公开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的功能,如图8所示,当隧道1内外亮度差较小时,内层遮阳棚23、中层遮阳棚33均移动至外层轨道区5,与外层遮阳棚21重叠,此时遮阳棚总长度最短;如图7所示,当隧道1内外亮度差处于中等范围内时,内层遮阳棚23移动至外层轨道区5,与外层遮阳棚21重叠,中层遮阳棚22位于中层轨道区6;如图6所示,当隧道1内外亮度差较大时,中层遮阳棚22位于中层轨道区6,内层遮阳棚23位于内层轨道区7,外层遮阳棚21、中层遮阳棚22和内层遮阳棚23互不遮挡,此时遮阳棚总长度最长。此外,滑条均位于相应层的上侧,即各层移动轨道上置,中层滑条45与中层遮阳棚22固定连接且中层滑条45位于中层遮阳棚22的上方;内层滑条46与内层遮阳棚23固定连接且内层滑条46位于内层遮阳棚23的上方,滑条上置可尽可能保持轨道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2)设置有两组,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分别设置在隧道(1)的入口处以及出口处且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均固定在地面(3)上;/n所述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2)由外层遮阳棚(21)、中层遮阳棚(22)、内层遮阳棚(23)、中层滑条(45)、内层滑条(46)、移动轨道(4)组成;所述移动轨道(4)设置有两条,两条移动轨道对称铺设在地面(3)上,移动轨道(4)从长度方向上分为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内层轨道区(7);/n所述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上均设置有外层固定区(41)、中层轨道(42)、内层轨道(43),外层固定区(41)位于最顶端,中层轨道(42)位于外层固定区(41)的下方,内层轨道(43)位于中层轨道(42)的下方;所述内层轨道区(7)上设置有外层固定区(41)、内层轨道(43),外层固定区(41)位于最顶端,内层轨道(43)位于外层固定区(41)的下方;/n所述外层遮阳棚(2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层轨道区(5)的外层固定区(41)内,中层遮阳棚(22)的两端分别通过中层滑条(45)滑动设置在中层轨道(42)内,内层遮阳棚(23)的两端分别通过内层滑条(46)滑动设置在内层轨道(43)内;所述中层滑条(45)与中层遮阳棚(22)固定连接且中层滑条(45)位于中层遮阳棚(22)的上方;所述内层滑条(46)与内层遮阳棚(23)固定连接且内层滑条(46)位于内层遮阳棚(23)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2)设置有两组,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分别设置在隧道(1)的入口处以及出口处且两组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均固定在地面(3)上;
所述新型可移动隧道遮阳棚(2)由外层遮阳棚(21)、中层遮阳棚(22)、内层遮阳棚(23)、中层滑条(45)、内层滑条(46)、移动轨道(4)组成;所述移动轨道(4)设置有两条,两条移动轨道对称铺设在地面(3)上,移动轨道(4)从长度方向上分为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内层轨道区(7);
所述外层轨道区(5)、中层轨道区(6)上均设置有外层固定区(41)、中层轨道(42)、内层轨道(43),外层固定区(41)位于最顶端,中层轨道(42)位于外层固定区(41)的下方,内层轨道(43)位于中层轨道(42)的下方;所述内层轨道区(7)上设置有外层固定区(41)、内层轨道(43),外层固定区(41)位于最顶端,内层轨道(43)位于外层固定区(41)的下方;
所述外层遮阳棚(2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层轨道区(5)的外层固定区(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宇崔仪
申请(专利权)人:中咨华科交通建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