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74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该MOSFET器件包括:外延层;基区,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两侧;漂移层,位于所述外延层和所述基区的下表面;衬底层,位于所述漂移层下表面;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层下表面;第一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源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二源区的上表面;栅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基区连接;多晶硅层,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内表面;栅极,位于所述多晶硅层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这种MOSFET器件,通过改变P型基区的结构,在不增大器件元胞面积的情况下,降低了槽栅拐角的电场聚集,提高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
本技术属于微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
技术介绍
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较高的临界击穿电场,高热导率和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等优良物理和化学特性,适合制作高温,高压,大功率,抗辐照的半导体器件。在功率电子领域中,功率MOSFET器件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栅极驱动简单,开关时间短等特点。在传统的槽栅结构MOSFET中,栅介质层拐角处电场集中导致栅介质层击穿,使得器件在低于额定击穿电压下发生击穿,严重影响到器件的正向阻断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包括:外延层;基区,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两侧;漂移层,位于所述外延层和所述基区的下表面;衬底层,位于所述漂移层下表面;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层下表面;第一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源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二源区的上表面;栅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基区连接;多晶硅层,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内表面;栅极,位于所述多晶硅层的上表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层为N型掺杂的SiC衬底。r>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层的厚度为2~5μm。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区为截面为L形的P型基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区的掺杂元素均为B元素或者Al元素。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B元素或者所述Al元素的掺杂浓度均为1×1017~3×1017/cm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区的掺杂元素为B元素或者Al元素。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源区的掺杂元素为P元素或者N元素。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的材料均为Ni/Ti/Ni/Ag叠层金属材料;所述栅极的材料为Al。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改变P型基区的结构,在不增大器件元胞面积的情况下,降低了槽栅拐角电场聚集,提高了器件的击穿电压;2、本技术通过P型基区的结构,减小了栅漏之间的电容耦合,减小了器件开关过程中的米勒平台,增大了器件的开关速度,减小了能量损耗,降低了器件的高频工作下的散热要求;3、本技术通过深L形基区低掺杂浓度,且包含电流扩散层,使得深L形基区两侧的沟道均可以正常导电,并且通过深L形基区底部电场屏蔽作用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漂移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基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第一源区和第二源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沟槽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外延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提到的“上”“下”“左”“右”为该MOSFET器件结构处于图示状态时的位置关系,“长”为该MOSFET器件结构处于图示状态时的横向尺寸,“厚”为该MOSFET器件结构处于图示状态时的纵向尺寸。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包括:外延层101;基区102,位于外延层101的两侧;该基区102的下表面和外延层101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方向,其厚度为外延层101的厚度与导电沟道的厚度之和。漂移层103,位于外延层101和基区102的下表面;衬底层104,位于漂移层103下表面;漏极105,位于衬底层104下表面;第一源区106,位于基区102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源区107,位于基区102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源极108,位于第一源区106和第二源区107的上表面;栅介质层109,位于外延层101的上表面,且与基区102连接;多晶硅层110,位于栅介质层109内表面;栅极111,位于多晶硅层110的上表面。进一步地,该衬底层104为N型掺杂的SiC衬底,该衬底层104的掺杂元素为P元素或者N元素,P元素或者N元素的掺杂浓度均为5×1018~1×1020/cm3,高掺杂的衬底层104可以减少器件的导通电阻,从而改善器件的性能。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衬底层104的厚度为2~5μm。进一步地,漂移层103为N型SiC漂移层103,掺杂元素为P元素或者N元素,N型漂移层103掺杂P元素或者N元素的掺杂浓度均为1×1015~1×1016/cm3。该漂移层103主要是为了反向截至工作下承担漏极105电压,防止器件被击穿。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漂移层103的厚度为8~10μm。合适的厚度可以增大器件的导通电阻和击穿电压,使得器件的耐压性能增强。进一步地,外延层101为N型SiC外延层101,掺杂元素为P元素或者N元素,N型外延层101掺杂P元素或者N元素的掺杂浓度均为5×1016~1×1017/cm3。该N型外延层101主要用于改善器件的导通特性,降低导通电阻,较低浓度的掺杂会改善器件的栅漏电容增大,器件开关特性特化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槽栅指的是栅介质层109和栅极111形成的结构。进一步地,基区102为截面为L形的P型SiC基区102,该P型基区102的掺杂元素为B元素或者Al元素。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P型基区102掺杂B元素或者Al元素的掺杂浓度为1×1017~3×1017/cm3,该P型基区102的最长长度比第一源区长度和第二源区长度之和多0.5~1μm,将两个P型基区延伸至槽栅结构的底部,在不增加额外连线的情况下,在槽栅底部增加N型外延层101,利用两个下延的P型基区102与N型漂移层103形成PN结耗尽区,改变槽栅底部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延层;/n基区,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两侧;/n漂移层,位于所述外延层和所述基区的下表面;/n衬底层,位于所述漂移层下表面;/n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层下表面;/n第一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n第二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n源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二源区的上表面;/n栅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基区连接;/n多晶硅层,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内表面;/n栅极,位于所述多晶硅层的上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延层;
基区,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两侧;
漂移层,位于所述外延层和所述基区的下表面;
衬底层,位于所述漂移层下表面;
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层下表面;
第一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
第二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
源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二源区的上表面;
栅介质层,位于所述外延层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基区连接;
多晶硅层,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内表面;
栅极,位于所述多晶硅层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层为N型掺杂的SiC衬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化硅双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层的厚度为2~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双侧深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庆文张玉明白瑞杰汤晓燕吴勇袁昊韩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