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445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2:19
本公开涉及一种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驱动总装车从顶层的轨道行驶至顶层的旋转机构的连接轨上,并使上层旋转机构的连接轨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S2、驱动总装车从旋转机构的连接轨上行驶到同层的相邻轨道上;S3、驱动升降装置使总装车从相连的轨道上驶入到衔接轨上;S4、驱动升降装置使总装车从衔接轨行驶到下层轨道上;S5、驱动总装车从下层轨道行驶到同层旋转机构的连接轨上,并使下层旋转机构的连接轨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S6、驱动总装车从该同层的相邻轨道行驶到升降装置上,并使该升降装置的衔接轨对准顶层的轨道,由此实现总装车的循环行驶,并提高总装车的循环效率。

How to use cycle system of general assembly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
本公开涉及产品输送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装配线,是指工件以一定的速率连续、均匀地通过一系列装配工作站,并按照一定要求在各装配工作站完成相应装配工作的生产线。目前,行业内的装配线主要采用倍速链的方式。典型的倍速链装配线主要由工装板、止动机构、倍速链、驱动电机和链条张紧调解机构等组成。具体地,工装板设置在倍速链上,从而能够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在装配线上移动。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因倍速链链条的驱动电机长时间工作,产生的噪声较大,不节能;第二,由于链条是半封闭或开放式的,在装配过程中,螺丝容易掉入链条中,卡住链条,损坏设备,一旦倍速链出现故障,易导致生产线停线;第三,倍速链为易损件,容易损坏,容易被拉长,更换链条成本较高;第四,由于倍速链输送线结构复杂,初次现场安装时间较长,人工成本大;第五,由于链传动的传动平稳性差,不宜应用于需要长距离传动的场合,适用范围狭窄;第六,由于倍速链装配线在生产过程中长期运转,且运转部位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结构,对作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头发,手指,衣物卷入等)。第七,个别工位有顶升旋转需求,需要设置顶升旋转机构,此机构结构复杂,造价较高。生产变更,工艺调整的情况下,需要更改生产线整体排布,该种线体的方式变更费时费力。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需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案,以改善装配线的结构,从而解决当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总装车的循环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所述总装车循环系统包括用于提升或降落总装车的升降装置、用于引导总装车移动的轨道和用于调整总装车朝向的旋转装置;其中,所述轨道设置为多层,相邻两轨道的竖直间距大于所述总装车的高度;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多组与各层轨道一一对应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用于承载总装车并带动总装车转动,并且,所述旋转机构的连接轨可对准所述轨道的端部,使总装车可从连接轨上行驶到所述轨道上或从所述轨道上行驶到所述连接轨上;所述升降装置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升降装置的位置为起点,另一组升降位置的位置为终点,两组升降装置的衔接轨可分别与所述轨道的端部对准,使总装车可从所述衔接轨上行驶到所述轨道上或从所述轨道上行驶到所述衔接轨上,所述衔接轨、所述连接轨和所述轨道共同形成所述总装车的循环行驶回路;所述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驱动总装车从顶层的轨道行驶至顶层的旋转机构的连接轨上,通过该旋转机构转动所述总装车,使上层旋转机构的连接轨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S2、驱动总装车从旋转机构的连接轨上行驶到同层的相邻轨道上;S3、通过设置在终点的升降装置带动其衔接轨升降,使衔接轨对准该相邻轨道,驱动总装车从相连的轨道上驶入到衔接轨上;S4、驱动升降装置带动总装车下降,并使衔接轨对准下层轨道,驱动总装车从衔接轨行驶到下层轨道上;S5、驱动总装车从下层轨道行驶到同层旋转机构的连接轨上,通过该同层的旋转机构转动所述总装车,使下层旋转机构的连接轨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S6、驱动总装车从该同层的相邻轨道行驶到设置在起点位置的升降装置上,通过该升降装置带动总装车上升,并使其衔接轨对准顶层的轨道,即,实现总装车的循环行驶;其中,当同层的轨道段数大于二时,重复步骤S3-S5。可选择地,所述轨道上设有多台总装车,下层轨道上的总装车行驶速度快于上层轨道上的总装车行驶速度。可选择地,所述轨道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总装车位置的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配置为多个且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轨道上。可选择地,所述旋转装置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总装车位置的第二限位机构。可选择地,所述升降装置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总装车位置的第三限位机构。可选择地,所述轨道配置为偶数层。可选择地,所述衔接轨、所述连接轨和所述轨道采用相同的结构。可选择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中设有用于承载总装车的承载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件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和用于引导所述承载件沿竖直方向移动的导向组件;所述承载件通过所述导向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并且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所述承载件传动连接,以带动总装车上下移动。可选择地,所述总装车内置有可拆卸的电池;所述轨道侧面还设有用于更换所述电池的电池交换充电站,所述电池交换充电站通过移动通道连通于所述轨道,所述总装车能够沿着所述移动通道移动,以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电池交换充电站。可选择地,所述总装车包括车体和用于承载物料的转盘,所述转盘设置在所述车体顶部,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两对滚轮,且所述滚轮上设有与所述轨道相配合的沟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完成对总装车上物料的装配或其它加工后,总装车能够沿着该循环行驶回路行驶,完成总装车的循环利用,减少总装车的空置率,并能缩短总装车的周转时间,提高总体加工效率。并且采用轨道运行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总装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还可以减少噪音、降低能耗。另外,基于轨道的光滑结构,还能够防止工人的头发、衣服、围裙或者其它物件卡在轨道,降低安全隐患。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一方面中用于总装车的循环系统在一种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是公开提供的第一方面中用于总装车的循环系统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一方面中用于总装车的循环系统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主视图,具体可参考图2的图面方向;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一方面中用于总装车的循环系统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具体可参考图2的图面方向;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总装车的循环系统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具体可参考图2的图面方向;图6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方面中用于总装车循环系统的升降装置在一种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展示内部结构,去除了部分基体;图7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方面中用于总装车循环系统的升降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展示内部结构,移出了总装车;图8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方面中用于总装车循环系统的升降装置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展示内部结构,去除了部分基体;图9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方面中用于总装车循环系统的升降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侧视图,其中,为了展示内部结构,去除了部分基体;图10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方面中用于总装车循环系统的升降装置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其中,为了展示内部结构,去除了部分基体;图11是本公开提供的第二方面中用于总装车循环系统的升降装置中第三限位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n所述总装车循环系统包括用于提升或降落总装车(1)的升降装置(2)、用于引导总装车(1)移动的轨道(3)和用于调整总装车(1)朝向的旋转装置(4);其中,所述轨道(3)设置为多层,相邻两轨道(3)的竖直间距大于所述总装车(1)的高度;所述旋转装置(4)包括多组与各层轨道(3)一一对应的旋转机构(40),所述旋转机构(40)用于承载总装车(1)并带动总装车(1)转动,并且,所述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可对准所述轨道(3)的端部,使总装车(1)可从连接轨(413)上行驶到所述轨道(3)上或从所述轨道(3)上行驶到所述连接轨(413)上;所述升降装置(2)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升降装置(2)的位置为起点,另一组升降位置的位置为终点,两组升降装置(2)的衔接轨(25)可分别与所述轨道(3)的端部对准,使总装车(1)可从所述衔接轨(25)上行驶到所述轨道(3)上或从所述轨道(3)上行驶到所述衔接轨(25)上,所述衔接轨(25)、所述连接轨(413)和所述轨道(3)共同形成所述总装车(1)的循环行驶回路;/n所述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S1、驱动总装车从顶层的轨道(3)行驶至顶层的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上,通过该旋转机构(40)转动所述总装车(1),使上层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3);/nS2、驱动总装车(1)从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上行驶到同层的相邻轨道(3)上;/nS3、通过设置在终点的升降装置(2)带动其衔接轨(25)升降,使衔接轨(25)对准该相邻轨道(3),驱动总装车(1)从相连的轨道(3)上驶入到衔接轨(25)上;/nS4、驱动升降装置(2)带动总装车(1)下降,并使衔接轨(25)对准下层轨道(3),驱动总装车(1)从衔接轨(25)行驶到下层轨道(3)上;/nS5、驱动总装车(1)从下层轨道(3)行驶到同层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上,通过该同层的旋转机构(40)转动所述总装车(1),使下层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3);/nS6、驱动总装车(1)从该同层的相邻轨道(3)行驶到设置在起点位置的升降装置(2)上,通过该升降装置(2)带动总装车(1)上升,并使其衔接轨(25)对准顶层的轨道(3),即,实现总装车(1)的循环行驶;/n其中,当同层的轨道(3)段数大于二时,重复步骤S3-S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总装车循环系统包括用于提升或降落总装车(1)的升降装置(2)、用于引导总装车(1)移动的轨道(3)和用于调整总装车(1)朝向的旋转装置(4);其中,所述轨道(3)设置为多层,相邻两轨道(3)的竖直间距大于所述总装车(1)的高度;所述旋转装置(4)包括多组与各层轨道(3)一一对应的旋转机构(40),所述旋转机构(40)用于承载总装车(1)并带动总装车(1)转动,并且,所述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可对准所述轨道(3)的端部,使总装车(1)可从连接轨(413)上行驶到所述轨道(3)上或从所述轨道(3)上行驶到所述连接轨(413)上;所述升降装置(2)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升降装置(2)的位置为起点,另一组升降位置的位置为终点,两组升降装置(2)的衔接轨(25)可分别与所述轨道(3)的端部对准,使总装车(1)可从所述衔接轨(25)上行驶到所述轨道(3)上或从所述轨道(3)上行驶到所述衔接轨(25)上,所述衔接轨(25)、所述连接轨(413)和所述轨道(3)共同形成所述总装车(1)的循环行驶回路;
所述总装车循环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驱动总装车从顶层的轨道(3)行驶至顶层的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上,通过该旋转机构(40)转动所述总装车(1),使上层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3);
S2、驱动总装车(1)从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上行驶到同层的相邻轨道(3)上;
S3、通过设置在终点的升降装置(2)带动其衔接轨(25)升降,使衔接轨(25)对准该相邻轨道(3),驱动总装车(1)从相连的轨道(3)上驶入到衔接轨(25)上;
S4、驱动升降装置(2)带动总装车(1)下降,并使衔接轨(25)对准下层轨道(3),驱动总装车(1)从衔接轨(25)行驶到下层轨道(3)上;
S5、驱动总装车(1)从下层轨道(3)行驶到同层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上,通过该同层的旋转机构(40)转动所述总装车(1),使下层旋转机构(40)的连接轨(413)对准同层的相邻轨道(3);
S6、驱动总装车(1)从该同层的相邻轨道(3)行驶到设置在起点位置的升降装置(2)上,通过该升降装置(2)带动总装车(1)上升,并使其衔接轨(25)对准顶层的轨道(3),即,实现总装车(1)的循环行驶;
其中,当同层的轨道(3)段数大于二时,重复步骤S3-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崇喜
申请(专利权)人:海宁金豪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