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0945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机器人的周边呈L型布设左压注等待工位(12)、右压注等待工位(14)、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去废等待工位(8)和上工件工位(5),左压注等待工位(12)的后面设有左压注工位(13),右压注等待工位(14)的后面设有右压注工位(15),出产品等待工位(10)的后面设有出产品工位(11),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后面设有分合模工位(7),去废等待工位(8)的后面设有去废工位(9),靠近上工件工位(5)设有上工件等待工位(4)。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完成换向器的全自动压注工作,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Automatic injection technology of commut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向器
,具体涉及一种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
技术介绍
换向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叫换向器压注工序,换向器压注工序是通过电木粉的压注来完成换向器铜壳与电木粉的结合,换向器压注工序具有很多步骤,目前只能是通过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比如申请人于2014年6月24日申请的专利号2014102840719、专利名称“换向器制作专用设备”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可完成换向器的全自动压注工作,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的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机器人的周边呈L型布设左压注等待工位(12)、右压注等待工位(14)、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去废等待工位(8)和上工件工位(5),左压注等待工位(12)的后面设有左压注工位(13),右压注等待工位(14)的后面设有右压注工位(15),出产品等待工位(10)的后面设有出产品工位(11),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后面设有分合模工位(7),去废等待工位(8)的后面设有去废工位(9),靠近上工件工位(5)设有上工件等待工位(4);自动压注生产过程中,三套压注模具同时投入工作,当第一、第二压注模具在左压注工位(13)和右压注工位(15)进行压注工作时,机器人的手臂将第三压注模具的上、中、下模板在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和去废等待工位(8)之间进行拆分组合,并将上工件工位(5)的过渡板抓取到分合模等待工位(6),同时送料机构(1)不断将铜壳工作送至在上工件等待工位(4)等待的过渡板内,过渡板在上工件工位(5)与上工件等待工位(4)之间进行自动转移;当第一压注模具完成压注,气缸(1)动作将其推出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接下来机器人手臂的动作顺序是,将第一压注模具移送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将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第三压注模具移送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通过料杯将称料机构(16)称重送出的电木粉加入到第三压注模具的上模板料室内,将第一压注模具移送至分合模等待工位(6);当第二压注模具完成压注,气缸(2)将其推出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接下来机器人手臂的动作顺序是,将第二压注模具移送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将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第三压注模具移送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通过料杯将称料机构(16)称重送出的电木粉加入到第三压注模具的上模板料室内,将第二压注模具移送至分合模等待工位(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整个换向器压注过程中的所有步骤都能通过机器人手臂的动作及相关机构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全程实现无人操作,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各机构的优化设计技术方案为:机器人的手臂连接夹具,夹具包括夹具座、固定夹爪、活动夹爪、料杯、直线气缸和旋转气缸,夹具座固定在机器人的手臂臂端,固定夹爪固定设于夹具座上,活动夹爪活动设于夹具座上由直线气缸推动,直线气缸、旋转气缸在夹具座上安装,所述料杯与旋转气缸的气缸轴连接。分合模工位(7)设有分合模机构,分合模机构包括上顶板和下顶板,上顶板由上顶杆气缸推动作上下活动,上顶板的底部固定安装上顶杆和压杆,压杆位于上顶板的周边,所述过渡板的周边具有工作时让压杆通过的让位缺口;下顶板由下顶杆气缸推动作上下活动,下顶板的顶部固定安装下顶杆,下顶杆具有小直径杆端,小直径杆端的长度大于中模板的厚度,中模板设有让小直径杆端通过的第一通孔,下模板设有让下顶杆通过的第二通孔。出产品工位(11)设有脱模机构,脱模机构包括固定板、活动板、导销、长短顶针和长短脱料套,固定板由脱模气缸推动作上下活动,活动板设于固定板的下方,两者之间设有缓冲弹簧,长短顶针固定于固定板上,长短脱料套固定于活动板上,长脱料套设有套孔让长顶针活动通过,短脱料套设有套孔让短顶针活动通过。去废工位(9)设有取废机构(18),取废机构(18)包括顶针、气动夹指、活动盘和固定盘,气动夹指、固定盘连接于旋转气缸上,气动夹指的左右指头连接左右夹持块,左右夹持块的相对侧面设有夹持托槽,活动盘可活动设于固定盘的下方,活动盘与固定轴连接,固定轴活动穿过固定盘并在顶部设有限位台阶,活动盘与固定盘之间设有压缩弹簧,顶针设于活动盘的下方,顶针固定于顶针固定板上,顶针固定板由顶针气缸推动作上下活动。上述设计的各机构,结构简单,灵活应用,可实现换向器全自动压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动作的快速有效完成。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有如下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现换向器自动压注生产的设备布置图,图2为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分合模工位在进行中模板进料时的工作示意图,图4为分合模工位在进行分模动作时的工作示意图,图5为压注工位的工作示意图,图6为出产品工位的工作示意图,图7为出废工位的工作示意图,图8为图7中夹指的安装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在机器人0的周边呈L型布设左压注等待工位12、右压注等待工位14、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去废等待工位8和上工件工位5,工作台20也呈L型,机器人0的手臂连接夹具17,夹具17用于压注模具的夹取及料杯的安装,机器人0的左侧边设有电木粉称料机构16,左压注等待工位12的后面设有左压注工位13,左压注工位13安装有左压机和推动压注模具进出左压注工位13的气缸1,右压注等待工位14的后面设有右压注工位15,右压注工位15安装有右压机和推动压注模具进出右压注工位15的气缸2,出产品等待工位10的后面设有出产品工位11,出产品工位11安装有脱模机构和推动压注模具的中模板B进出出产品工位11的气缸4,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后面设有分合模工位7,分合模工位7安装有分合模机构和推动压注模具进出分合模工位7的气缸3,去废等待工位8的后面设有去废工位9,去废工位9安装有取废机构18和推动压注模具的上模板A进出去废工位9的气缸19,靠近上工件工位5设有上工件等待工位4,上工件工位5与上工件等待工位4之间通过伺服电机驱动的丝杆螺母结构进行自动转移,靠近上工件等待工位4设有抓取机构3,抓取机构3设于送料导轨2的出口,送料导轨2的进口设有振动盘送料机构1。所述夹具17包括夹具座20、固定夹爪23、活动夹爪22、料杯25、直线气缸26和旋转气缸24,夹具座20固定在机器人的手臂臂端,固定夹爪23固定设于夹具座20上,活动夹爪22通过直线导轨21活动设于夹具座20上由直线气缸26推动,固定夹爪23、活动夹爪22的相对侧面设有定位条27,直线气缸26、旋转气缸24在夹具座20上安装,所述料杯25与旋转气缸24的气缸轴连接。所述分合模机构包括上顶板32和下顶板26,上顶板32由上顶杆气缸30推动作上下活动,上顶板32的底部固定安装上顶杆31和压杆33,压杆33位于上顶板32的周边,所述过渡板D的周边具有工作时让压杆33通过的让位缺口D1;下顶板36由下顶杆气缸3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机器人的周边呈L型布设左压注等待工位(12)、右压注等待工位(14)、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去废等待工位(8)和上工件工位(5),左压注等待工位(12)的后面设有左压注工位(13),右压注等待工位(14)的后面设有右压注工位(15),出产品等待工位(10)的后面设有出产品工位(11),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后面设有分合模工位(7),去废等待工位(8)的后面设有去废工位(9),靠近上工件工位(5)设有上工件等待工位(4);自动压注生产过程中,三套压注模具同时投入工作,当第一、第二压注模具在左压注工位(13)和右压注工位(15)进行压注工作时,机器人的手臂将第三压注模具的上、中、下模板在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和去废等待工位(8)之间进行拆分组合,并将上工件工位(5)的过渡板抓取到分合模等待工位(6),同时送料机构(1)不断将铜壳工作送至在上工件等待工位(4)等待的过渡板内,过渡板在上工件工位(5)与上工件等待工位(4)之间进行自动转移;当第一压注模具完成压注,气缸(1)动作将其推出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接下来机器人手臂的动作顺序是,将第一压注模具移送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将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第三压注模具移送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通过料杯将称料机构(16)称重送出的电木粉加入到第三压注模具的上模板料室内,将第一压注模具移送至分合模等待工位(6);当第二压注模具完成压注,气缸(2)将其推出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接下来机器人手臂的动作顺序是,将第二压注模具移送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将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第三压注模具移送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通过料杯将称料机构(16)称重送出的电木粉加入到第三压注模具的上模板料室内,将第二压注模具移送至分合模等待工位(6)。/n...

【技术特征摘要】
1.换向器自动压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机器人的周边呈L型布设左压注等待工位(12)、右压注等待工位(14)、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去废等待工位(8)和上工件工位(5),左压注等待工位(12)的后面设有左压注工位(13),右压注等待工位(14)的后面设有右压注工位(15),出产品等待工位(10)的后面设有出产品工位(11),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后面设有分合模工位(7),去废等待工位(8)的后面设有去废工位(9),靠近上工件工位(5)设有上工件等待工位(4);自动压注生产过程中,三套压注模具同时投入工作,当第一、第二压注模具在左压注工位(13)和右压注工位(15)进行压注工作时,机器人的手臂将第三压注模具的上、中、下模板在出产品等待工位(10)、分合模等待工位(6)和去废等待工位(8)之间进行拆分组合,并将上工件工位(5)的过渡板抓取到分合模等待工位(6),同时送料机构(1)不断将铜壳工作送至在上工件等待工位(4)等待的过渡板内,过渡板在上工件工位(5)与上工件等待工位(4)之间进行自动转移;当第一压注模具完成压注,气缸(1)动作将其推出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接下来机器人手臂的动作顺序是,将第一压注模具移送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将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第三压注模具移送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通过料杯将称料机构(16)称重送出的电木粉加入到第三压注模具的上模板料室内,将第一压注模具移送至分合模等待工位(6);当第二压注模具完成压注,气缸(2)将其推出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接下来机器人手臂的动作顺序是,将第二压注模具移送至左压注等待工位(12)将分合模等待工位(6)的第三压注模具移送至右压注等待工位(14),通过料杯将称料机构(16)称重送出的电木粉加入到第三压注模具的上模板料室内,将第二压注模具移送至分合模等待工位(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郑道武陈炜炜喻洪权林相如徐北
申请(专利权)人:安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