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装置以及桥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5284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装置以及桥梁,抗震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缓冲吸能机构,缓冲吸能机构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且同时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缓冲吸能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以改变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抗震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桥梁包括抗震装置,具有抗震装置的所有优点。

Seismic devices and bridge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nti-seismic device and a bridge. The anti-seismic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connection piece, a second connection piece and a buffering energy absorption mechanism. The buffering energy absorption mechanism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connection piece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 piec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on piece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 pie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uffering energy absorption mechanism can deform under the external force to change the first connection piece and the second connection piece Distance between pieces. The structure of anti-seismic device is simple, reasonable, safe and reliable. The bridge includes seismic device, which has all the advantages of seism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震装置以及桥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装置以及桥梁。
技术介绍
目前,减隔震支座能够增强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但由于其成本较高,且使结构设计更为复杂,因此,在潜在地震高烈度区域广泛以及重现期又较长的地区,应用较少。常规简支梁桥普遍采用普通板式橡胶支座连接主梁和盖梁。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桥梁在遭受地震时存在如下缺陷:在地震过程中,现有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受到横向载荷时在横向方向上易发生较大位移,进而易出现梁体移位、桥墩损毁甚至落梁等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抗震装置,在地震过程中其能够吸收作用在桥梁上的横向外力,减少相对位移,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以及大震不倒”的安全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桥梁,具有上述抗震装置的所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装置,抗震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缓冲吸能机构,缓冲吸能机构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且同时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缓冲吸能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以改变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可选的,缓冲吸能机构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同时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可选的,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第一吸能组件,第一吸能组件包括软钢以及软钢阻尼套筒,软钢与第一连接件连接,软钢插入软钢阻尼套筒且与软钢阻尼套筒滑动配合,软钢阻尼套筒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可选的,软钢包括相连的第一钢段以及第二钢段,第一钢段沿其长度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二钢段的端面内,第一钢段插入软钢阻尼套筒内;第二钢段远离第一钢段的端部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可选的,弹性件同时套设在软钢以及软钢阻尼套筒外。可选的,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预应力筋,预应力筋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预应力筋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可选的,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第一形变体以及挤压件,第一形变体与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一形变体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插接通道,挤压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挤压件能够插接于插接通道内;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靠近时,挤压件的外周面能够与插接通道的内壁抵接并使插接通道扩大。可选的,第一形变体包括外壳、内壳以及填充层,外壳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内壳与外壳连接,且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填充空腔,填充层设置于填充空腔内;内壳构成插接通道的内壁。可选的,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第二形变体,第二形变体设置于插接通道内,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靠近时,挤压件远离第一连接件的端部能够挤压第二形变体。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桥梁,桥梁包括:主梁、盖梁、挡件以及上述的抗震装置,主梁设置于盖梁上,挡件与盖梁连接,第一连接件与挡件连接,第二连接件与主梁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抗震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缓冲吸能机构,缓冲吸能机构具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以改变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的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例如第一连接件受到外力时,第一连接件远离第二连接件运动,在外力作用下第一连接件拉动缓冲吸能机构运动,缓冲吸能机构被拉长,能够吸收部分外力,起到缓冲吸能的效果。或者,在第一连接件受到外力而靠近第二连接件运动时,在该外力作用下第一连接件推动缓冲吸能机构,缓冲吸能机构能够被压缩,进而起到吸收部分外力,缓冲吸能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抗震装置,在桥梁受到横向外力时,横向外力能够被有效吸收,减小桥梁受到外力时的形变量,且外力撤销后,桥梁能够在缓冲吸能机构的自身调节作用下恢复形变,保证桥梁能够正常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桥梁,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抗震装置,具有上述抗震装置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抗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吸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吸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桥梁的结构示意图。图标:001-抗震装置;100-第一连接件;110-条形孔;200-第二连接件;300-缓冲吸能机构;310-弹性件;320-第一吸能组件;321-软钢;3211-第一钢段;3212-第二钢段;322-软钢阻尼套筒;330-预应力筋;340-第二吸能组件;341-第一形变体;3411-外壳;3412-内壳;3413-填充层;3414-通孔;3415-插接通道;3416-第一通道段;3417-第二通道段;3418-第三通道段;342-第二形变体;343-挤压件;3431-第一柱段;3432-连接柱段;3433-第二柱段;002-主梁;003-盖梁;004-挡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震装置001,适用于桥梁,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使桥梁受到的横向力减弱,进而减少桥梁的主梁002和盖梁003相对位移,避免出现梁体较大移位以及落梁等危害。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抗震装置001包括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以及缓冲吸能机构300,缓冲吸能机构300位于第一连接件100与第二连接件200之间,且同时与第一连接件100与第二连接件200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装置包括:/n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缓冲吸能机构,所述缓冲吸能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且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缓冲吸能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以改变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缓冲吸能机构,所述缓冲吸能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且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缓冲吸能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以改变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吸能机构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同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第一吸能组件,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包括软钢以及软钢阻尼套筒,所述软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软钢插入所述软钢阻尼套筒且与所述软钢阻尼套筒滑动配合,所述软钢阻尼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钢包括相连的第一钢段以及第二钢段,所述第一钢段沿其长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钢段的端面内,所述第一钢段插入所述软钢阻尼套筒内;所述第二钢段远离所述第一钢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同时套设在所述软钢以及所述软钢阻尼套筒外。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吸能机构还包括预应力筋,所述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悦李治纪梦为孟文君吴琦琦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