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兆坤专利>正文

流体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8301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流体控制装置,它包括阀体(1)、阀杆(10)、阀头(6)、密封件(12)、阀盖(11)。阀头为聚四氟乙烯或橡胶类材料,它与阀座(7)的接触为线密封或面密封。阀体(1)和阀盖(11)通过阀杆(10)及双头螺杆(16)与气动操作装置相联结,此气动操作装置的上方还联结一手动操作装置,以便在操作气源中断时进行手动控制。此外,阀杆的肩突部分(10a)与阀盖颈部的下端(11a)也形成密封结构,这样可在阀体内通有流体的情况下调换密封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流体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在流体管道上的气动兼手动快速流体控制装置。过去,工业生产中各种流体管道上所使用的流体控制装置(除调节阀之外)一般为旋塞(考克)、球阀和闸阀等。这类阀在制造时加工难度高,如旋塞的阀头与阀座必须经过严格的研磨后才能吻合好;密封件塞装时也很不容易,稍微过紧阀杆就旋不动,稍微松一点则达不到密封效果,尤其是密封件老化之后常常出现渗漏。此外,现有的这类阀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故障,经常碰到旋不动(咬煞)等现象,维修周期短,使用寿命也短,遇到特殊介质时还得对大部分构件进行更换。为了对上述阀进行改造,本专利技术者曾提出过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上述阀的、新型的气动快速流体控制装置(专利号86200872)。该装置具有制造工艺简单、密封效果显著、适应面广、通用性强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经过两年来的试用,证明其性能大大优于老一代产品。首次开发的气动快速流体控制装置尽管有着上述令人满意的优点,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更换密封件时需要把整个阀体拆离流体管道或者至少是在阀体内不通有流体的情况下进行,比较不方便;另外,由于完全依靠气动操作装置进行阀的打开或关闭操作,一旦气源中断之后整个阀就无法正常工作。本技术的目的是要在首次开发的气动快速流体控制装置之基础在作进一步改进,不但要克服在更换密封件时必须把整个阀体拆离流体管道或不使流体流过阀体的弊端,还要改变单靠气动操作装置控制阀之工作状态的局面。本技术的流体控制装置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阀体、阀杆、阀头、密封件、阀盖,所说的阀头为聚四氟乙烯或橡胶类材料,它通过螺杆、螺母、垫圈、压板被固定在阀杆上,并使阀头与阀座的接触为线密封或面密封;阀体和阀盖通过阀杆及三根双头螺杆与一气动操作装置相联结,其特征在于(a)阀杆的肩突部分与阀盖颈部的下端也形成密封结构;(b)气动操作装置的上方联结一手动操作装置。本技术的流体控制装置由于在首次开发的流体控制装置之基础上作了上述改进,因此它与首次开发的流体控制装置相比较产生了如下优点1.由于阀杆的肩突部分与阀盖颈部的下端也能形成密封结构(这里可称为倒密封结构),更换密封件的作业就可在阀体内通有流体的状态下进行,而不必把整个阀体拆离流体管道或使阀体内不通有流体,因此减少了停车次数,提高了阀的工作效率。2.由于在气动操作装置上联结了一手动操作装置,所以即使在气源中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手动操作使阀达到所需的工作状态,因而提高了可靠性。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可以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剖面图。参照图1a和图1b。本技术的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体[1]、阀杆[10]、阀头[6]、密封件[12]、阀盖[11]、所说的阀头[6]为聚四氟乙烯或橡胶类材料,它通过螺杆[2](与阀杆成一体的)、螺母[4]、垫片[5]、压板[8]及垫圈[9]被固定在阀杆[10]上。其中螺杆[2]中有一销子[3],它主要被用来防止螺母[4]的自由转动,从而使阀头[6]在阀杆[10]上的固定更为牢固。阀体[1]本身包括阀座[7],其α角为60°,而阀头[6]的θ角为小于或等于30°,从而使阀头[6]与阀座[7]在接触时形成线密封或面密封。当阀头[6]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时,θ角为小于30°,从而使阀头[6]与阀座[7]在接触时形成线密封;当阀头[6]的材料为橡胶类材料时,则使θ角等于30°,从而使阀头[6]与阀座[7]在接触时形成面密封。这两种设计可以保证使阀头[6]与阀座[7]在接触时产生最佳的密封效果。这里,阀体[1]的材料选用不锈钢浇铸件或玻璃钢压制件,以保证它的紧固性和耐腐蚀性。密封件[12]也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它被镶嵌在阀盖[11]中,且与阀杆[10]形成紧密接触,在它的上方还装有压圈[13]用以紧固。阀盖[11]的最上部口颈处旋有一用以紧固密封件[12]和压圈[13]的螺盖[14],其中还嵌有一O型密封圈[15]。值得说明的是阀杆[10]的肩突部分[10a]与阀盖颈部的下端[11a]也形成密封结构。有了这一密封结构(或称为倒密封结构)之后,更换密封件[12]的作业就可在阀体内继续通有流体的状态下进行,而不必把整个阀体拆离流体管道或使阀体内不通有流体,因此提高了阀的工作效率。阀体[1]和阀盖[11]通过阀杆[10]及三根双头螺杆[16](其中有一根未画出)与一气动操作装置相联结。所说的气动操作装置主要有底座[21]、筒体[24]、活塞[25]、活塞杆[22]、联结杆[33]和后盖[31]组成。其中,筒体[24]与底座[21]、后盖[31]均为螺纹联结,活塞杆[22]与阀杆[10]也是以螺纹联结的。以上这些螺纹连接可给维修和部分构件的拆换带来方便。底座[21]的90°凹处还镶嵌着一只与阀杆[22]紧密接触的Y型密封圈[18],又在它的下方镶嵌着一O型圈[17],并在它在上方装有用以紧固该Y型密封圈的挡板[19]和孔用挡圈[20]。活塞杆[22]与活塞[25]以螺纹联结并通过一紧定螺母[23]加以紧固。联结杆[33]与活塞杆[22]也是以螺纹联结,它们均被固定在活塞[25]上。活塞[25]上还镶嵌着2只与筒体[24]的内壁紧密接触的O型密封圈[26]。后盖[31]上也镶嵌着与联结杆[33]紧密接触的密封圈[29],并装有用以紧固该密封圈的挡板[28]和孔用挡圈[27]。此外,活塞上还镶嵌有与联结杆[33]紧密接触的O型密封圈[30]。该气动操作装置中开有气孔[b],该装置的底座[21]中开有气孔[c],工作气体可以从气孔[b]或气孔[c]进入筒体[24]内。手动操作装置主要由手柄[41]、螺母套[40]、升降杆[37]、支撑架[32]等组成,通过它的升降杆[37]和支撑架[32]与气动操作装置相联结。其中,升降杆[37]与气动操作装置的联结杆[33]在它们的肩突部[37a]和[33a]通过一紧固螺母[34]被相互联结。该手动操作装置的手柄[41]与升降杆的螺母套[40]通过固定帽[42]和压圈[39]作固定联结,螺母套[40]再与升降杆[37]作可转动的螺纹吻合。具体地说,螺母套[40]带有凸缘的一端与支撑架上的孔滑动配合,套在螺母上的压圈[39]通过外螺纹与支撑架孔的内螺纹联接,手柄[41]与螺母套[40]的另一端螺纹联接并由固定帽[42]固定。随着手柄柄[41]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升降杆[37]就作向上或向下运动。为了不使升降杆[37]发生旋转,还在杆的纵向位置开设了滑动槽[35],并使该槽与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一销子[36]相吻合。[38]为加油孔,经常地从此孔滴入润滑油可使该手动操作装置的各运动部件保持润滑状态。本技术的流体控制装置为气动兼手动的流体控制装置。一般情况下是采用气动进行控制,这时手动操作装置的升降杆[37]与气动操作装置上的联结杆[33]处于脱离状态。当气孔[b]通入工作气体时,活塞[25]就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活塞杆[22]、阀杆[10]和阀头[6]同时向下运动,直到阀头[6]与阀座[7]相吻合为止,于是管道内流动着的流体被切断。在活塞[25]向下运动时,气孔[c]为排气孔,进入的气体为4~5公斤/平方厘米,排出的气体接近常压。反之,当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体[1]、阀杆[10]、阀头[6]、密封件[12]、阀盖[11],所说的阀头[1]为聚四氟乙烯或橡胶类材料,它通过螺杆[2]、螺母[4]、垫片[5]、压板[8]、垫圈[9]被固定在阀杆[10]上,并使阀头[6]与阀座[7]的接触为线密封或面密封;阀体[1]和阀盖[11]通过阀杆[10]及三根双头螺杆[16]与一气动操作装置相联结,其特征在于:(a)阀杆[10]的肩突部分[10a]与阀盖[11]颈部的下端[11a]也形成密封结构;(b)气动操作装 置的上方联结一手动操作装置,该手动操作装置主要由手柄[41]、螺母套[40]、升降杆[37]、支撑架[32]等组成,通过它的升降杆[37]和支撑架[32]与气动操作装置相联结,其中,升降杆[37]与气动操作装置的联结杆[33]在它们的肩突部[37a]和[33a]被相互联结;螺母套[40]带有凸缘一端与支撑架上的孔滑动配合,套在螺母上的压圈[39]通过外螺纹与支撑架的内螺纹联接,手柄[41]与螺母套[40]的另一端联接并由固定帽[42]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兆坤
申请(专利权)人:朱兆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