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65415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01:04
公开了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通过第一检测装置获取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行进距离,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相对状态参数,并根据行进距离和/或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至中间轨的上方。同时,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标定检测系统的行进初始点,可修正第一检测装置对行进距离的测量偏差。由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法代替了现有测量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提高了轨道测量精度。

A detection method of track state in bifurcated area

A detection method of turnout area track state is disclosed. The travel distance of the turnout area track detection system is obtained by the first detection device, the relative stat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first travel track and the reference line are obtained by the second detection device, and the third detection device is controlled to move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termediate track according to the travel distance and / or relative state parameters. At the same time, by calibrating the initial travel point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with the second detection device, the measurement deviation of the first detection device for the travel distance can be corrected. The method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replaces the existing measurement method, has a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and improves the track measurement accura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4月16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1910304044.6、专利技术名称为“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岔区轨道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轨道的长时间运行,岔区轨道的各种状态参数会随之发生变化,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通过对岔区轨道的状态参数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检测的参数进行相应地检修,以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营。现有的岔区轨道状态测量以人工测量、记录和分析为主,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为辅,这种测量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的测量水平,其测量的数据精度差,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同时人工测量还容易造成数据漏测,从而造成岔区轨道状态测量数据不准,进而造成列车运行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能够提高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用于控制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受控在第一行进轨和第二行进轨上移动,中间轨与所述第一行进轨和/或所述第二行进轨连接,所述第一行进轨与所述第二行进轨不相交,所述方法包括:控制第一检测装置获取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沿第一行进轨或第二行进轨的行进距离;控制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相对状态参数;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或所述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位于所述中间轨的上方;控制第三检测装置检测中间轨;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为增量式编码器,安装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滚轮处;控制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沿第一行进轨或第二行进轨的行进距离包括:获取所述滚轮的半径;控制第一检测单元获取滚轮的转动圈数;根据所述滚轮的半径和转动圈数计算行进距离。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或所述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位于所述中间轨的上方包括:获取中间轨与第一行进轨的第一夹角;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所述第一夹角,计算中间轨与第一行进轨的第一距离参数;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第三检测装置位于中间轨的上方。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所述第一夹角,计算中间轨与第一行进轨的第一距离参数之前还包括:记录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行进初始点;控制第二检测装置获取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当前位置;根据所述行进初始点和所述当前位置修正所述行进距离。优选地,所述基准线由所述岔区轨道旁的多个CPⅢ控制点确定;所述第二检测装置为全站仪,固定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行进轨的正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第二检测单元,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设计轨距;控制第二检测单元获取实际轨距参数,所述实际轨距参数用于表征第一行进轨和第二行进轨的实际轨距;根据设计轨距与实际轨距参数计算第一轨距偏差,所述第一轨距偏差用于表征第一行进轨和第二行进轨的实际轨距与设计轨距之间的偏差。优选地,所述控制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相对状态参数包括:控制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第二距离参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一行进轨的第一设计位置参数;根据第一设计位置参数、第二距离参数和实际轨距参数计算第一行进轨的第一绝对位移量和第二行进轨的第二绝对位移量;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中间轨的第二设计位置参数;根据第一距离参数、第二距离参数、设计轨距和第二设计位置参数计算中间轨的第三绝对位移量。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一检测装置检测第一行进轨和第二行进轨的结构状态。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三维激光位移传感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通过第一检测装置获取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行进距离,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相对状态参数,并根据行进距离和/或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至中间轨的上方。同时,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标定检测系统的行进初始点,可修正第一检测装置对行进距离的测量偏差。由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方法代替了现有测量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提高了轨道测量精度。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和岔区轨道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一;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立体示意图二;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左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右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步骤S100的流程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步骤S300的流程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修正步骤的流程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距检测步骤的流程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行进轨位移检测步骤的流程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中间轨位移检测步骤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专利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专利技术。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用于控制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受控在第一行进轨和第二行进轨上移动,中间轨与所述第一行进轨和/或所述第二行进轨连接,所述第一行进轨与所述第二行进轨不相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控制第一检测装置获取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沿第一行进轨或第二行进轨的行进距离;/n控制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相对状态参数;/n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或所述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位于所述中间轨的上方;/n控制第三检测装置检测中间轨;/n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6 CN 20191030404461.一种岔区轨道状态检测方法,用于控制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受控在第一行进轨和第二行进轨上移动,中间轨与所述第一行进轨和/或所述第二行进轨连接,所述第一行进轨与所述第二行进轨不相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检测装置获取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沿第一行进轨或第二行进轨的行进距离;
控制第二检测装置获取第一行进轨与基准线之间的相对状态参数;
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或所述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位于所述中间轨的上方;
控制第三检测装置检测中间轨;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为增量式编码器,安装在所述岔区轨道检测系统的滚轮处;
控制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岔区轨道检测系统沿第一行进轨或第二行进轨的行进距离包括:
获取所述滚轮的半径;
控制第一检测单元获取滚轮的转动圈数;
根据所述滚轮的半径和转动圈数计算行进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或所述相对状态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所述第三检测装置位于所述中间轨的上方包括:
获取中间轨与第一行进轨的第一夹角;
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所述第一夹角,计算中间轨与第一行进轨的第一距离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参数控制第三检测装置移动,使第三检测装置位于中间轨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行进距离和所述第一夹角,计算中间轨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德顺刘越杨琦傅青喜李世林安爱民段小军李学宝胡智博姜恵峰李元龙梁凤庆周用贵王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