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亚华专利>正文

闸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879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管路启闭元件,一种闸阀。针对现行技术闸阀的系统改进,通过应用V形弹性体密封圈为主体的上密封技术和单楔式并带凸圆环体阀座为主体的下密封技术,经手轮、阀杆、阀盖、V形弹性体密封圈、单楔式闸板、阀体的组合,基本解决了上、下密封的可靠性、耐用性,以及简化结构和降低制造成本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类明、暗杆闸阀。(*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管路启闭元件,一种闸阀。公知,按机械工业部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阀门产品样本》(1985年10月北京第一版、统一书号15033·5910)、《阀门设计手册》(1992年北京第一版、ISBN7-111-03509-7/TH·408)中所涉及的闸阀,就其密封构成角度——阀杆密封(上密封)均采用填料函结构,阀口密封(下密封)以楔式结构为主体。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行闸阀上、下密封技术主体改进和相应的系统改造,以实现提高密封性、耐久性和简化结构的目的。该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上密封 由V形弹性体密封圈的内压自封结构取代填料函结构。该结构由V形弹性体密封圈和阀盖组成,阀盖外螺纹连接阀体、阀盖内螺纹连接阀杆,V形弹性体密封圈的外边由阀盖压固在阀体上同时起到阀体、阀盖间静密封的作用,V形弹性体密封圈中孔握裹阀杆光径,由此实现内压自封。(该方案同本人《一种直角式截止阀》-96229786.0-上密封技术方案)下密封 由楔式密封面密封改进为单面楔式线密封结构。该方案为介质出口一侧阀座为斜面、进口一侧阀座为带凸园环体的直面,闸板同为单面楔式(半斜面半直面),由闸板与阀座斜面(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密封功能)相对滑动实现闸板向带凸园环体直面阀座挤压过程,达到密封。本专利技术在上、下密封改进的基础上,如明杆闸阀由手柄和阀杆顶端连接,阀杆上部与阀盖经螺纹连接,阀盖外螺纹与阀体内螺纹连接,其间经阀盖压紧V形弹性体密封圈的外边实现阀体与阀盖间的静密封,同时由V形弹性体密封圈的中孔握裹阀杆中部光径实现动密封,阀杆下部顶端樨式动配合连接单面楔式闸板,即予以实现。如暗杆闸阀在上述明杆闸阀技术的基础上,阀杆同现行技术并将阀杆凸环体置于阀盖上方,增设定位螺母与阀盖经螺纹连接,阀杆与单楔式闸板螺纹连接方式也同现行技术即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一、上密封1、简化结构如明杆闸阀以简单的V形弹性体密封圈置放在阀盖和阀体间,取代了现行由压盖螺母、填料压盖、填料、填料压环组合在阀盖上的填料函式的阀杆动密封结构,还包括阀盖与阀体连接间的静密封垫片。如暗杆闸阀以定位螺母和V形弹性体密封圈组合在阀盖上和阀盖下,取代了现行压盖螺母、填料压盖、填料、填料压环、中间接头(暨定位功能)、接头垫片、阀盖垫片等组合在阀盖上的填料函式的阀杆动密封暨定位结构。2、良好的密封性、耐磨性 良好的密封性表现在可靠和耐压两方面V形弹性体密封圈由其自身握裹力(中孔小于阀杆直径)实现初始密封,其密封力与介质压力随机变化;其次,当阀杆和阀盖连接部位配合间隙小到足以使密封圈近似处于浸泡状态——海底生物能承受成百上千的大气压——承受压力即能达到超过阀盖、阀体以及两者相连接螺纹的机械强度。V形弹性体密封圈一般为橡胶、合成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化学产品,本身较低的摩擦系数具备良好的耐磨性,其弹性特征使握裹阀杆部位在一定范围内磨损自补,相应提高了耐磨性。3、广泛的适应性现代化工为弹性体密封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因而能根据温度、介质、压力等不同要求选择相适应的材料。除上述主要特征外,和现行技术相比,因现行恒定过盈填料密封力和本内压自封随机性的差异有效减少了阀杆的扭力,因结构简化和阀杆缩短有效地降低了阀门高度,等等。二、下密封1、提高密封性能和降低结构要求楔式闸阀为斜面胀式密封机理,密封面吻合要求严格,所需密封力作用在阀杆及驱动结构上的反作用力及扭力都很大。相对而言,该单楔式闸板及阀座,由斜面滑动挤压闸板与带凸园环体阀座实施线性密封,明显密封效果很大程度得到提高,密封反作用力很大程度得以下降,相应降低了阀杆等驱动结构的机械强度要求。2、提高了耐久性和耐用性胀式密封向挤压式密封的转变,改变了摩擦方式,减少了磨擦面、摩擦系数和摩擦,提高了使用寿命。直面带凸园环体阀座方便精确加工和修复,客观上提高了耐用性。本专利技术详见附图,附附图说明图1为明杆闸阀,附图2为暗杆闸阀上、下密封系统。附图1和2中,1-手把,2-阀杆(明杆),3-阀盖,4-V形弹性体密封圈,5-单楔式闸板(樨式),6-阀体,7-斜面阀座,8-带凸园环体阀座;9-阀杆(暗杆),10-定位螺母,11-阀杆凸环,12-阀盖,13-单楔式闸板(螺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如附图1、附图2。由上至下,手把(1)与阀杆(2)或(9)顶端相连;阀杆(2)与阀盖(3)经螺纹连接,阀杆(9)的阀杆凸环(11)置于阀盖(12)上、其上的定位螺母(10)与阀盖(12)经螺纹连接;V形弹性体密封圈(4)外边置于阀体(6)台阶上、中孔握裹阀杆(2)或(9)的光径,并经阀盖(3)或(12)与阀体(6)连接时压紧;阀杆(2)下端樨式连接单楔式闸板(5),阀杆(9)下端螺纹连接单楔式闸板(13);阀体(6)阀腔介质出口为斜面阀座(7),介质进口为直面带凸园环体阀座(8)——分别组成明杆闸阀和暗杆闸阀。其中应着重的一、阀盖外螺纹与中孔必须保证同轴度(是V形弹性体密封圈功能的关键)。二、V形弹性体密封圈应根据温度、介质、压力等因素相应选择适宜的橡胶、塑料材料制作。三、V形弹性体密封圈握裹的阀杆光径部位的表面粗糙度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保证密封耐久的一个重要环节)。四、单楔式闸板的HRC值必须大于或小于凸园环体阀座。选择图1为摘要附图。权利要求1.闸阀,它包括手轮(1)、阀杆(2)、阀盖(3)、V形弹性体密封圈(4)、单楔式闸板(5)、阀体(6),以及阀杆(9)、定位螺母(10)、阀盖(12)、单楔式闸板(13),其特征在于手把(1)与阀杆(2)或(9)顶端相连;阀杆(2)与阀盖(3)经螺纹连接,阀杆(9)的阀杆凸环(11)置于阀盖(12)上、其上的定位螺母(10)与阀盖(12)经螺纹连接;V形弹性体密封圈(4)外边置于阀体(6)台阶上、中孔握裹阀杆(2)或(9)的光径,并经阀盖(3)或(12)与阀体(6)连接时压紧;阀杆(2)下端樨式连接单楔式闸板(5),阀杆(9)下端螺纹连接单楔式闸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闸阀,其特征在于阀体(6)介质进口为直面带凸园环体阀座(8)。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管路启闭元件,一种闸阀。针对现行技术闸阀的系统改进,通过应用V形弹性体密封圈为主体的上密封技术和单楔式并带凸圆环体阀座为主体的下密封技术,经手轮、阀杆、阀盖、V形弹性体密封圈、单楔式闸板、阀体的组合,基本解决了上、下密封的可靠性、耐用性,以及简化结构和降低制造成本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类明、暗杆闸阀。文档编号F16K3/12GK1187594SQ97107238公开日1998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2日专利技术者郑亚华, 李玉春 申请人:郑亚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闸阀,它包括手轮(1)、阀杆(2)、阀盖(3)、V形弹性体密封圈(4)、单楔式闸板(5)、阀体(6),以及阀杆(9)、定位螺母(10)、阀盖(12)、单楔式闸板(13),其特征在于:手把(1)与阀杆(2)或(9)顶端相连;阀杆(2)与阀盖(3)经螺纹连接,阀杆(9)的阀杆凸环(11)置于阀盖(12)上、其上的定位螺母(10)与阀盖(12)经螺纹连接;V形弹性体密封圈(4)外边置于阀体(6)台阶上、中孔握裹阀杆(2)或(9)的光径,并经阀盖(3)或(12)与阀体(6)连接时压紧;阀杆(2)下端樨式连接单楔式闸板(5),阀杆(9)下端螺纹连接单楔式闸板(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亚华李玉春
申请(专利权)人:郑亚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