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亚华专利>正文

一种转子轴内设置内冷却装置的电动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10250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7 18:17
一种转子轴内设置内冷却装置的电动机,它是在综合“涡电流”、“漏磁通”和“趋肤效应”等技术基础上,通过在转子轴轴内设置流通管道以及自扇叶片的内冷却技术,提高了电动机的冷却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子轴内设置内冷却装置的电动机,通过在转子轴轴内设置流通管道以及自扇叶片解决电动机的内冷却方式。
技术介绍
公知,自从1820年,奥斯特专利技术了,随后安培总结了电流在磁场中的机械カ之后,电动机的雏形就出现在实验室里。同样,自183 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后,各种各样的发电机雏形也先后出现。真到1885年,费拉里斯提出了二相交流异步机的模型,在以后的年代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到1888年,多利沃-多勃罗沃尔斯基提出了三相制和三相异步机,这才奠定了交流电动机在エ业上应用的基础。自1891年三相制开始使用起,エ业上的动カ很快地为电动机所代替。其中,电动机由于内部产生了损耗,引起了内部发热,影响了绝缘的寿命和耐电的性能,必须加以冷却。电动机愈大,其冷却的困难亦愈大。为了减少材料和体积,减轻电动机的重量和成本,冷却的困难也随之增加。目前,电动机的冷却方式,主要是自然冷却式、自扇冷却式和管道通风式,主要是从电动机外侧上解决其发热和温升。综上,电动机技术中,一圈圈绕圆柱体轴线流动的涡流,涡流(涡电流)也称为“傅科电流”能使导体发热,涡流的热效应对电动机的运行极为不利。首先,它会导致铁心释放大量的焦耳热使温度升高,从而危及线圈绝缘材料的寿命,严重时可使绝缘材料当即烧毀。其次,涡流发热要损耗额外的能量(叫做“涡流损耗”),使电动机的效率降低。另外,电动机的磁场是使电动机能感生电势和产生电磁力矩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磁力线在空气中的分布,一大部分经过气隙进入电枢,有一小部分不经过电枢,而直接通到相邻的磁极或磁轭里,形成闭合廻路。进入电枢中的那部分磁通称为“主磁通”,它能够在旋转的电枢绕组中感应出电势,并和绕组电流相互作用产生カ矩,因此是主要的部分。不进入电枢的那部分磁通称为“漏磁通”,它不在电枢中感生电势也不产生カ矩,但它也是存在的,它的作用是增加了磁极和磁轭中的饱和程度,由于主磁通廻路的气隙较小,磁导较大,在数量上主磁通比漏磁通大得多,一般漏磁通的大小约为主磁通的20%左右,总之,漏磁通没有用而又是不可避免的。还有,趋肤效应亦称为“集肤效应”,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感应作用引起导体截面上电流分布不均匀,愈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这种现象称“趋肤效应”。趋肤效应使导体的有效电阻増加。频率越高,趋肤效应也越显著。当频率很高的电流通过导线时,可以认为电流只在导线表现上很薄的ー层中流过,这等效于导线的截面减小,电阻増大。既然导线的中心部分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就可以把这中心部分除去以节约材料。因此,在高频电路中可以采用空心导线代替实心导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行电动机的外侧冷却技术之不足,本专利技术在综合“涡电流”、“漏磁通”和“趋肤效应”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电动机转子轴轴内设置流动管道以及自扇叶片的内冷却技术,提高了电动机的冷却和效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在电动机的转子轴里,对该轴在原直径尺寸基础上适当设置制定扩大倍比,并对该转子的内径尺寸与该扩大直径尺寸后的轴调整配套,直径尺寸扩大后的轴在保证电机转矩等机械强度条件下设置流通管道,流通管道的ー侧设置自扇叶片。在相关条件下,转子、转子轴以及自扇叶片加工完成和组装,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即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电动机转子轴轴内设置流通管道以及自扇叶片的内冷却技术,提高了电动机的冷却和效率。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ー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示范的剖视图。图中,I、转子,2、转子轴,3、自扇叶片,4、流通管道。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中,转子(I)、转子轴(2)相连,自扇叶片(3)和流通管道(4) 一端端顶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轴内设置内冷却装置的电动机,在转子、转子轴、流通管道和自扇叶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亚华
申请(专利权)人:郑亚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