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698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其中,导电电极膜层包括,导电电极,和多膜层,其中,所述多膜层基层和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所述导电电极和所述基层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在基层与导电电极之间设置阻隔层,使导电电极膜层具有较好的阻隔水蒸气的效果,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进行光伏电池的制备,组装完成后,不必进行后续的导电电极侧的防水层的封装,简化了光伏元件的制备过程,提高了生产效果。

Conductive electrode film and photovoltaic e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本申请要求本申请人于2018年4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0398462.1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
技术介绍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低污染、无需消耗燃料、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及建设周期短的优点,是现如今最为理想太阳能综合应用的技术。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需要在电池安装完成后,在导电电极膜层一侧封装一层防水阻隔层或耐候性膜层,以防止水蒸气进入太阳能电池组件内部,破坏PN结。然而,该外部封装的防水层需要与太阳能电池的外层结构紧密结合,同时,需进一步保证边缘的粘接紧密性,保证密封效果,防止层与层之间开裂。因此,现有的封装方法对封装操作的精确度要求较高,操作复杂,封装后边缘容易开裂,进而失去防水功能,且,不利于大面积光伏元件的制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阻隔层的导电电极膜层,使组装完成后的光伏元件具备防水功能,进而,不必进行导电电极侧的外部封装步骤,简化光伏电池的制备过程,同时,提高防水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导电电极膜层,包括,导电电极,和多膜层,其中,所述多膜层至少包括基层和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所述导电电极和所述基层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导电电极通过粘结层与所述阻隔层连接。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所述阻隔层为一层或多层透明无机阻隔层,和/或,一层或多层透明有机无机杂化阻隔层。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导电电极为图形化导电电极。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阻隔层的厚度为10-1000nm。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无机阻隔层为无机氧化物膜层;或者,所述有机无机杂化阻隔层为无机氧化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杂化膜层。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无机氧化物包括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或者,所述有机化合物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或,丙烯聚合物。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有机无机杂化阻隔层中无机氧化物与有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3-3:1。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粘结层为TPO胶膜。优选的,前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中所述的基层的厚度为30-50μm。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光伏元件,所述光伏元件包含有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电极膜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导电电极膜层,提高了光伏元件的防水效果,简化了光伏元件的制备过程。现有技术中,在光伏电池安装完成后,需在导电电极外侧封装一层防水功能层,该封装操作十分复杂,需保证防水功能层与导电电极最外层结构的紧密结合,保证封装边缘的密封性,防止层与层之间开裂,保证防水效果,同时,在封装时也要保证不对光伏电池的内部元件造成破坏,因此,现有的封装过程十分复杂,对封装操作的要求较高,尤其是面积较大的光伏电池。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中,在基层与粘结层之间设置了具有防水功能的阻隔层,使制备得到的导电电极膜层具备防水功能,无需进行后续的在导电电极膜层外部的封装操作,简化了光伏元件的制备过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在基层与粘结层之间设置具备防水功能的阻隔层,阻隔层与基层、粘结层的层状分布,提高了阻隔层与基层和粘结层之间的贴合效果,同时,提高了边缘的密封性;导电电极粘接在粘结层上,阻隔层可直接保护安装在导电电极上的电池,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效果。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中的多膜层更加适用于图形化导电电极。图形化的导电电极在使用时,只需把电池或电池串摆放在电极上,使用激光把电池上预留的电极与对应的图形化电极焊接导通,即可实现整个电池串的电学导通,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避免了电池互联过程中背面汇流导线的使用,减少了成本,同时降低了传统汇流导线对电池的应力损伤。然而,图形化的导电电极具有网格结构,在进行后续的防水膜层封装时,加大了封装的复杂程度,同时,网格状的导电电极易导致封装的防水膜层开裂,降低防水膜层的贴合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基层与粘结层之间设置阻隔层,阻隔层与基层和粘结层之间的贴合不受图形化导电电极的影响,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防水功能的多膜层更加适用于图形化导电电极。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的制备方法,先在基层上制备阻隔层,再粘接导电电极,降低了阻隔层的覆盖难度,可制备贴合效果好的阻隔层,不至于破坏电池内部结构,提高了成品率,且,更加适用于制备大面积的光伏元件。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与电池的安装示意图。其中,1基层,2阻隔层,3粘结层,4导电电极,5电池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导电电极膜层和光伏元件,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电极膜层,包括:导电电极,和多膜层,其中,所述多膜层包括基层和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所述导电电极和所述基层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电极通过粘结层与所述阻隔层连接。图1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导电电极膜层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导电电极膜层包括导电电极4,和多膜层,其中,所述多膜层包括基层1,附着在基层上的阻隔层2,附着在阻隔层上且与基层相对的粘结层3,导电电极粘结在粘结层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含有阻隔层的导电电极膜层,所述阻隔层具备防水功能,或具有耐候性,可有效防止水蒸气进入电池组件内部,对电池造成破坏。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无需在电池组装完成后对导电电极侧进行后续防水封装,简化了光伏电池的制备过程;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阻隔层的导电电极膜层可进行批量化、大规模制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对导电电极膜层的面积不做具体限定,且,相对于现有的包覆防水层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更容易制备得到大面积的导电电极膜层,进而得到大面积的光伏元件,扩大光伏元件的适用范围。本专利技术对导电电极膜层的厚度不做具体限定,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导电电极膜层以及在导电电极膜层外包覆防水层的方法得到的光伏元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电电极膜层,可以在厚度较小的条件下发挥更好的防水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导电电极膜层的透光率。优选的,为保证导电电极膜层的透光率,导电电极膜层的厚度不宜高于300μm,同时,为保证导电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导电电极膜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电极,和多膜层,其中,所述多膜层包括基层和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所述导电电极和所述基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27 CN 20181039846211.导电电极膜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电极,和多膜层,其中,所述多膜层包括基层和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所述导电电极和所述基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电极通过粘结层与所述阻隔层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为一层或多层透明无机阻隔层,和/或,一层或多层透明有机无机杂化阻隔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电极为图形化导电电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电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的厚度为10-1000n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艳寅代凤玉王运方曹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