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223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组成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缸体上具有与控制油和恒压力油连通的接口,活塞上、下端对称具有等分圆周的向侧面倾斜的节流槽,缸体侧壁具有2道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位置应满足:当活塞处于平衡位置时,节流槽与环形凹槽处于临界搭叠,上环形凹槽具有与反馈油连通的接口,下环形凹槽具有与控制油连通的接口。实现流量与行程的比例控制关系,具有良好的自回中性能。(*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流体压力调节控制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调速器液压执行机构的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伺服比例油缸是调速器液压控制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将输入流量按比例地转换为位移输出,它的组成一般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缸体上具有与控制油和恒压力油连通的接口。现有伺服比例油缸的回中(或称回零位)都是通过机械杠杆反馈来实现,其缺点是结构复杂,传动机构体积较大,回中精度差,使用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机械磨损,会改变回中零位,破坏了流量与行程的线性比例控制关系,系统可靠性低。另外,采用杠杆反馈回中,缸体必须与专用电液转换器相连接,而专用电液转换器不是标准产品,易出故障,且价格高,更换也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用机械杠杆反馈回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一种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组成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缸体上具有与控制油和恒压力油连通的接口,其特征是活塞上、下端对称具有等分圆周的向侧面倾斜的节流槽,缸体侧壁具有2道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位置应满足当活塞处于平衡位置时,节流槽与环形凹槽处于临界搭叠,上环形凹槽具有与反馈油连通的接口,下环形凹槽具有与控制油连通的接口。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活塞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的组成包括缸体1,活塞8,活塞杆5,缸体1上具有与控制油C和恒压力油P连通的接口10、6,活塞8的上、下端分别具有对称且等分圆周的4道向侧面倾斜的节流槽9,缸体侧壁具有2道环形凹槽2、4,环形凹槽的位置应满足当活塞8处于平衡位置时,节流槽9与环形凹槽2、4处于临界搭叠,上环形凹槽2具有与反馈油T连通的接口3,下环形凹槽4具有与控制油C连通的接口7。如图2所示,活塞8的端面具有等分圆周且向侧面倾斜的4个节流槽9。本技术是一个液压反馈缸,活塞上、下端面存在差压,上端受压大于下端,其自回中工作过程如下当控制油C关闭时,假设活塞8向上偏离中间平衡位置,此时活塞下端节流槽与下环形凹槽4相通,通过接口10、7给缸内补油,在活塞两端形成差压力,致使活塞下移,直至活塞下端节流槽与缸体下环形凹槽4处于临界搭叠,即将下节流槽封闭,活塞正好回复到中间平衡位置。同理,若活塞向下偏离,则活塞上腔的油通过接口3进入回油T,导致活塞上端压力下降,活塞上移,直至回复到中位。因此,在本技术中,活塞处于动平衡状态,活塞的位移量与油的进、出流量成正比,实现了流量与行程的比例控制关系,不仅具有良好的自回中性能,而且伺服缸能与非专用电液转换器连接,从而使系统可靠性大大提高。权利要求1.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组成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缸体上具有与控制油和恒压力油连通的接口,其特征是活塞上、下端对称具有等分圆周的向侧面倾斜的节流槽,缸体侧壁具有2道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位置应满足当活塞处于平衡位置时,节流槽与环形凹槽处于临界搭叠,上环形凹槽具有与反馈油连通的接口,下环形凹槽具有与控制油连通的接口。专利摘要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组成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缸体上具有与控制油和恒压力油连通的接口,活塞上、下端对称具有等分圆周的向侧面倾斜的节流槽,缸体侧壁具有2道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位置应满足:当活塞处于平衡位置时,节流槽与环形凹槽处于临界搭叠,上环形凹槽具有与反馈油连通的接口,下环形凹槽具有与控制油连通的接口。实现流量与行程的比例控制关系,具有良好的自回中性能。文档编号F16J10/00GK2286505SQ97236080公开日1998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19日专利技术者陈东民, 李建华, 曾继伦, 邵宜祥 申请人:电力工业部电力自动化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回中式伺服比例油缸,组成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缸体上具有与控制油和恒压力油连通的接口,其特征是活塞上、下端对称具有等分圆周的向侧面倾斜的节流槽,缸体侧壁具有2道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位置应满足:当活塞处于平衡位置时,节流槽与环形凹槽处于临界搭叠,上环形凹槽具有与反馈油连通的接口,下环形凹槽具有与控制油连通的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民李建华曾继伦邵宜祥
申请(专利权)人:电力工业部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