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5661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具有至少两个惰轮组及一弹性控制组件,该弹性控制组件之对应端分别连结该各惰轮组,使该各惰轮组是藉由该弹性控制组件之弹力作用而具有相互牵动补偿之效果,且该各惰轮组是分别撑张于皮带系统上之皮带体松、紧两区段上,使皮带体与张力不足与张力过高时,藉由该弹性控制组件之作用得以相互补偿该皮带体松、紧两区段之张力,以减少皮带张力之变化量。(*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皮带系统之张力器,尤指一种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先就最简化皮带系统之皮带张力而言最简化之之皮带是包含有一驱动轮1、一被动轮2及一皮带3、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该皮带3之各标记点之张力,如图2所示,其中T1值是指皮带紧侧张力,T2值为皮带松侧张力,Tb1及Tb2为皮带曲张力,Tc为离心力,可显见地是,由于皮带3之紧侧张力T1相对于松侧张力之变化量过大,使得皮带之受力峰值T1+Tb1(Peak force)较高;再就皮带系统之张力器而言一般皮带系统之张力器,是用以提供皮带松侧有足够之张力,以避免打滑,其利用单一惰轮吸收皮带长度之变化,维持其适当张力,如图3所示,是为习用内燃机辅机皮带驱动系统之配置图,是包括多个皮带轮,再于皮带松侧位置装设有一张力器4,其具有一惰轮4a,再利用一弹性件4b拉挚而使该惰轮4a靠压皮带最松侧,以提供足够张力而避免打滑,并利用该单一惰轮4a吸收皮带长度之变化,维持其适当张力。但,上述单一惰轮之张力器结构设计皆存在有下列两点缺失1、皮带之局部带体张力过高,尤其是皮带之受力峰值(Peak force)过高,并增加皮带轮毂负荷(hub load)而缩短皮带及其周边结构体之寿命。2、由于在高/低温、高/低负载、磨耗等条件下,所产生之皮带长度与张力变化,完全由单一惰轮调整,其所需之活动空间较大,时间也较长,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提供皮带松侧足够张力而避免打滑,同时有效吸收皮带长度之变化而维持其适当张力。可吸收皮带紧侧过大之张力,并将此力作用至皮带松侧,有张力互补效果,可避免其张力过高或不足而增加传动效率及增长皮带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至少两个惰轮组及一弹性控制组件,该弹性控制组件之对应端分别连结该各惰轮组,且该各情轮组分别撑张于皮带系统上之皮带体松、紧两区段上。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控制组件为一扭力弹簧。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控制组件为一拉力弹簧。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控制组件为一压缩弹簧。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控制组件为一扭力螺旋弹簧。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控制组件为一扭力棒。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固定轴架,该扭力弹簧套设于该固定轴架上,且该扭力弹簧上固定端及下固定端分别固设有该各惰轮组。所述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该各惰轮组包含有一支杆,其一端是轴枢有一惰轮,另一端是轴枢该固定轴架上而分别受该扭力弹簧上、下固定端之固设控制。本技术的效果是本创作一种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是具有至少两个情轮组及一弹性控制组件,该弹性控制组件之对应端是分别连结该各惰轮组,使该各惰轮组是藉由该弹性控制组件之弹力作用而具有相互牵动补偿之效果,且该各惰轮组是分别撑张于皮带系统上之皮带体松、紧两区段上,使皮带体于张力不足与张力过高时,藉由该弹性控制组件之作用得以相互补偿该皮带体松、紧两区段之张力,以减少皮带张力之变化量。本创作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可吸收皮带紧侧过大之张力,并将此力作用至皮带松侧,有张力互补效果,可避免其张力过高或不足而增加传动效率及增长皮带寿命。本创作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是以双惰轮同时调整皮带长度及张力变化,以提高张力器之作用。本创作的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是利用双惰轮同时调整皮带长度变化,可减小惰轮活动范围,有利于周边元件设计时其间隙之确保。有关本创作之详细构造、功用与特点,可由以下实施例配合图式之详细说明而得充分了解。图1是习用简易皮带轮组之简单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皮带体各点之张力示意图。图3是习用内燃机辅机皮带驱动系统配置图。图4是本创作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之剖视图。图5是本创作应用于简易皮带轮组之简单示意图。图6是图5结构体与习用简易皮带轮组之皮带各点之张力比较示意图。图7是本创作应用于内燃机辅机皮带驱动系统之配置图。图8是本创作弹性件之受力示意图。图9是本创作另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内燃机辅机皮带驱动系统之配置图。首先请参阅图4所示,本创作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是包含有一弹性控制组件10,一第一惰轮组20及一第二惰轮组30,其中该弹性控制组件10,具有一固定轴架11,并向外延伸有一凸环12及二翼板13,其中该凸环12与该固定轴架11间是形成一环槽14,该凸环12一预定位置凹设有一槽孔121,其侧面形成弹簧止动平面122,且该各翼板13上分别设有一固定孔131,可供螺丝穿设锁固;一扭力弹簧15,具有呈径向突伸之一上突伸端151及一下突伸端152,其中该下突伸端152是置设于该槽孔121;该第一惰轮组20,具有一支杆21,其一端是藉由一螺栓22、一滚珠轴承23及一防尘盖板24而轴枢有一第一惰轮25;且该支杆21另一端是形成一套环面211而固定于该扭力弹簧15之下突伸端152,其与该弹性控制组件10之凸环12之间夹设有一嵌入轴承片26;使得该第一惰轮组20藉由该嵌入轴承片26之设计而可受该扭力弹簧15下突伸端152作对应该固定轴架11之相对自由转动;该第二惰轮组30,具有一支杆31,其一端是藉由一螺栓32、一轴承33及一防尘盖34而轴枢有一第二惰轮35;且该支杆31另一端是形成一套环面311而固定于该扭力弹簧15之上突伸端151,其与该第一惰轮组20套环面211之间嵌设有一嵌入轴承片36,以及与该固定轴架11之间夹设有一止推轴承片37,使得该第二情轮组30藉由该嵌入轴承片36,该止推轴承片37之安置,而可受该扭力弹簧15上突伸端151作对应该固定轴架11之相对自由转动;另外加以说明的是,该扭力弹簧15之下突伸端152是受限于该弹簧止动平面122之挡止,可防止该支杆21、31因该扭力弹簧15回复力转动而致第一、二惰轮25、35相撞击损坏。就本创作之应用方面而言,是利用该弹性控制组件10二翼板13之固定孔131,用以穿设螺丝装配固定整个张力器于皮带系统中之适当位置,如图5所示,使得该第一、二惰轮组20、30于该简易式皮带轮组中之皮带松、紧区段,则可利用彼此作用力补偿,将习用过高之张力T1减小至T1’,而将不足之习用张力T2,提高至T2’,以减少皮带张力变化量,即降低皮带受力峰值(Peak Force),以提供皮带最佳之张力,增加皮带寿命,如图6所示,同时因双惰轮之互动作用,使得作动时间减少,增加传动效率,且作动范围减少,有利周边元件之设计。再请参阅图7所示,是本创作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应用于内燃机辅机皮带驱动系统之配置图,其中该系统具有一曲轴皮带轮40、一发电机皮带轮50、一水泵皮带轮60、一压缩机皮带轮70、一动力辅助转向泵皮带轮80,而本创作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则位于适当位置处,使得该第一、二惰轮组20、30位于该皮带系统之松紧区段。事实上,如图8所示,本创作中之该扭力弹簧,是利用扭转后产生一回复力(F1,F2)提供皮带松、紧侧适当之初始张力,如图8A所示,当皮带紧侧张力过大时,皮带松侧张力将相对减低,此时,皮带紧侧张力产生反抗弹簧回复力(F1)之作用力(f1),相对增加了连接皮带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互动式双惰轮皮带张力器,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至少两个惰轮组及一弹性控制组件,该弹性控制组件之对应端分别连结该各惰轮组,且该各惰轮组分别撑张于皮带系统上之皮带体松、紧两区段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立仲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