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1941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17:44
显示装置包含驱动基板、多个发光元件、第一和第二透明基板、多个像素以及图案化吸光层。发光元件位于驱动基板上且用于发出光线。第一透明基板位于驱动基板和发光元件上方。第一透明基板包含至少一凹槽。像素位于凹槽内且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像素。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像素分别对准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一者。第二透明基板覆盖第一透明基板和像素。图案化吸光层位于第二透明基板上且包含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分别对准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像素。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像素对应这些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而分别产生红光、绿光与蓝光。此显示装置可以提升波长转换材料的信赖性。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显示装置的色彩表现正确度密切关系着显示品质,而光源的稳定性则为决定色彩是否能正确表现的关键之一。然而,一般含有波长转换材料的显示装置中,通常缺乏保护层的设计,这会造成水气易于渗入,进而影响波长转换材料(如荧光粉或量子点)的信赖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显示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态样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此显示装置包含一驱动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一第一透明基板、多个像素、一第二透明基板以及一图案化吸光层。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驱动基板上,且发光元件用于发出一光线,其中光线为一蓝光或一紫外光。第一透明基板位于驱动基板和发光元件的上方。第一透明基板包含至少一凹槽。多个像素设置于凹槽内。像素包括一第一次像素、一第二次像素及一第三次像素。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及第三次像素分别对准这些发光元件的其中一者。第二透明基板覆盖第一透明基板和像素。图案化吸光层设置于第二透明基板上。图案化吸光层包含多个第一开口以暴露第二透明基板上的多个透光区域。第一开口分别对准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及第三次像素,其中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及第三次像素对应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而分别产生一红光、一绿光与一蓝光,并经由各自所对应的所述透光区域出光。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次像素为红色次像素,第二次像素为绿色次像素,且第三次像素为蓝色次像素。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红色次像素包含一红光转换层用以将蓝光或紫外光转换为红光。绿色次像素包含一绿光转换层用以将蓝光或紫外光转换为绿光。红光转换层包含一红色波长转换物质,且绿光转换层包含一绿色波长转换物质。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蓝色次像素包含一透明层用以使蓝光穿透。或是蓝色次像素包含一蓝光转换层用以将蓝光或紫外光转换为蓝光,此蓝光转换层包含一蓝色波长转换物质。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像素还包含一黄色次像素,其包含至少一黄光转换层用以将紫外光转换为黄光。此黄光转换层包含一黄色波长转换物质。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像素还包含一白色次像素,其包含至少一白光转换层用以将蓝光或紫外光转换为白光。此白光转换层包含红色、绿色和蓝色波长转换物质。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透明基板的所述至少一凹槽为多个凹槽,且各个像素位于这些凹槽的对应一者中。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还包含一图案化反射层位于凹槽中。此图案化反射层包含多个第二开口,其对应于这些第一开口。各个像素设置于这些第二开口的对应一者中。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图案化反射层包含一白色树脂。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还包含一接着层,其夹置于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并环绕凹槽。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凹槽具有一深度为10至110微米。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透明基板具有一厚度为500至1100微米。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发光元件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晶片、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晶片或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图案化吸光层为一黑色矩阵。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上述波长转换物质为荧光粉或量子点。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图1绘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绘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图2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4绘示一比较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A至图5G绘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阶段制程的剖面示意图;图6A至图6F绘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阶段制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了使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下文针对了本技术的实施态样与具体实施例提出了说明性的描述;但这并非实施或运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唯一形式。以下所揭露的各实施例,在有益的情形下可相互组合或取代,也可在一实施例中附加其他的实施例,而无须进一步的记载或说明。在以下描述中,将详细叙述许多特定细节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可在无此等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本技术的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与装置仅示意性地绘示于图中。本技术的一态样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绘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显示装置10包含一驱动基板110、多个发光元件120、一第一透明基板130、多个像素140、一第二透明基板150以及一图案化吸光层160。在多个实施例中,驱动基板110可为一被动式驱动基板或为一主动式驱动基板。具体的说,被动式驱动基板不具备薄膜晶体管等主动元件,其是经由对应的横向与纵向导线输入电压而驱动。主动式驱动基板是透过其上的薄膜晶体管等主动元件来驱动。如图1所示,多个发光元件120设置于驱动基板110上,且这些发光元件120用于发出光线。在多个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元件110可以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晶片(light-emittingdiodechip)、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晶片(microlight-emittingdiodechip)或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light-emittingdiodepackage)。在多个实施例中,这些发光元件120所发出的光线为一蓝光或一紫外光。一般来说,若这些发光元件120的晶粒尺寸约在100微米至300微米(例如,150微米)的发光二极管可以称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若这些发光元件120的晶粒尺寸小于100微米的发光二极管可以称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透明基板130位于驱动基板110和发光元件120的上方,且第一透明基板130包含至少一凹槽132。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基板130可包含玻璃、石英或其他合适的透明材料。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基板130具有一厚度130H为500至1100微米,例如可为600微米、700微米、800微米、910微米、930微米、950微米、970微米、990微米、1000微米、1010微米、1030微米、1050微米、1070微米或1090微米。值得注意的是,此凹槽132并未穿透第一透明基板130。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32具有一深度132D为10至110微米,例如可为10微米、20微米、30微米、40微米、50微米、60微米、70微米、80微米、90微米、100微米、101微米、103微米、105微米、107微米或109微米等等。虽然,图1所绘示的第一透明基板130是悬空地设置在驱动基板110的上方,但是,实际上可通过一框架(图未示)将第一透明基板130固定在驱动基板110的上方。如图1所示,多个像素140设置于凹槽132内。具体的说,这些像素140包括第一次像素141、第二次像素142及第三次像素143。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像素141、第二次像素142及第三次像素143分别对准这些发光元件120的其中一者。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次像素141为一红色次像素,其包含红光转换层用以将发光元件120所发出的蓝光或紫外光转换为红光。更详细的说,红光转换层包含红色波长转换物质,其可包含红色荧光粉(Phospho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驱动基板;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该驱动基板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用于发出一光线,其中该光线为一蓝光或一紫外光;一第一透明基板,位于该驱动基板和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上方,该第一透明基板包含至少一凹槽;多个像素,设置于该凹槽内,所述多个像素包括一第一次像素、一第二次像素及一第三次像素,且该第一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及该第三次像素分别对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其中一者;一第二透明基板,覆盖该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多个像素;以及一图案化吸光层,设置于该第二透明基板上,该图案化吸光层包含多个第一开口以暴露该第二透明基板上的多个透光区域,且所述多个第一开口分别对准该第一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及该第三次像素,其中该第一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及该第三次像素对应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所发出的该光线而分别产生一红光、一绿光与一蓝光,并经由各自所对应的所述多个透光区域出光。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2 TW 10721429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驱动基板;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该驱动基板上,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用于发出一光线,其中该光线为一蓝光或一紫外光;一第一透明基板,位于该驱动基板和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上方,该第一透明基板包含至少一凹槽;多个像素,设置于该凹槽内,所述多个像素包括一第一次像素、一第二次像素及一第三次像素,且该第一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及该第三次像素分别对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其中一者;一第二透明基板,覆盖该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多个像素;以及一图案化吸光层,设置于该第二透明基板上,该图案化吸光层包含多个第一开口以暴露该第二透明基板上的多个透光区域,且所述多个第一开口分别对准该第一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及该第三次像素,其中该第一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及该第三次像素对应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所发出的该光线而分别产生一红光、一绿光与一蓝光,并经由各自所对应的所述多个透光区域出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次像素为一红色次像素,该第二次像素为一绿色次像素,且该第三次像素为一蓝色次像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红色次像素包含一红光转换层用以将该蓝光或该紫外光转换为该红光,该绿色次像素包含一绿光转换层用以将该蓝光或该紫外光转换为该绿光,其中该红光转换层包含一红色波长转换物质,该绿光转换层包含一绿色波长转换物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蓝色次像素为一透明层用以使该蓝光穿透,或是该蓝色次像素包含一蓝光转换层用以将该蓝光或该紫外光转换为该蓝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富鑫李育群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