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及应用其的便携式QPCR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0209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0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平台和至少一个散热风扇;加热平台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硅胶加热片、第一均热平台、第二均热平台、第二硅胶加热片;第一均热平台固定于第一硅胶加热片上表面,第二均热平台固定于第二硅胶加热片下表面;第二硅胶加热片和第二均热平台具有对应的贯穿的多孔结构;加热平台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散热风扇设置于加热平台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采用硅胶加热片对样品板进行加热,并采用均热平台克服硅胶加热片加热不均的问题;采用散热风扇对样品板进行降温,所述加热装置的最大功耗仅为300W;其横截面积与样品板尺寸相当,高度不大于60mm;可实现QPCR装置的低功耗和小型化。

A heating device and its portable qPC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装置及应用其的便携式QPCR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QPCR反应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应用其的便携式QPCR装置。
技术介绍
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简称QPCR)已经成为最常用的DNA及mRNA定量技术之一,为目前最常用的病原体及病毒检测技术。然而现有商用QPCR装置的变温平台系统一般采用较厚(通常为4mm以上)的铝板(或铜、银、金等导热性能优秀的材料),该设计有较大的系统比热容,升降温过冲较小,易于控温稳定并达到较好的平面温度均匀度,但较大的比热容需要较大的功率保证升温速率(一般在600W以上);而其对应的散热系统所需的结构体积则更加庞大,这导致QPCR装置平均功耗较大,不适合便携式使用,因此难以满足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区域医疗援助人员的速转移部署的需求;鉴于此问题,需要研发一种据有小型化、低功耗的加热装置的便携式QPCR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应用其的便携式QPCR装置,以实现QPCR装置的低功耗和小型化。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平台和至少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平台和至少一个散热风扇;所述加热平台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硅胶加热片、第一均热平台、第二均热平台以及第二硅胶加热片;所述第一均热平台固定于所述第一硅胶加热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均热平台固定于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和第二均热平台具有对应的贯穿的多孔结构;所述加热平台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加热平台下方;当使用所述加热装置对样品进行加热时,样品板放置于第一均热平台与第二均热平台之间;样品板上样品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和第二均热平台的开孔位置一一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平台和至少一个散热风扇;所述加热平台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硅胶加热片、第一均热平台、第二均热平台以及第二硅胶加热片;所述第一均热平台固定于所述第一硅胶加热片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均热平台固定于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和第二均热平台具有对应的贯穿的多孔结构;所述加热平台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加热平台下方;当使用所述加热装置对样品进行加热时,样品板放置于第一均热平台与第二均热平台之间;样品板上样品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和第二均热平台的开孔位置一一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热平台和第二均热平台均包括铝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热平台的铝板和所述样品板之间设置有硅胶垫。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胶加热片和第一均热平台固定于第一固定框内;所述第二硅胶加热片和第二均热平台固定于第二固定框内;所述第一固定框与第二固定框通过可拆卸连接,以实现二者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固定;当使用所述加热装置对样品进行加热时,样品板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框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框及第二固定框的材料选自高性能尼龙;所述高性能尼龙的热变形温度>145℃;热导率小于0.2W/(m·K)。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胶加热片下表面、第一均热平台上表面和第二硅胶加热片上表面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如权利要求6所述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数据,控制硅胶加热片的加热状态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散热风扇的启动或停止。8.一种便携式QPCR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扫描荧光成像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扫描荧光成像装置包括激光器、第一滤光片、半透镜、二向色镜、反射镜、二维振镜、F-theta透镜、微透镜阵列、汇聚透镜、第二滤光片、第一信号检测装置和第二信号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激光器、第一滤光片、半透镜和第一信号检测装置沿第一光轴线依次设置;所述半透镜与所述二向色镜沿与所述第一光轴线垂直的第二光轴线依次设置;所述二向色镜设置于所述半透镜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镜、二向色镜、第二滤光片、会聚透镜和第二信号检测装置沿与所述第二光轴线垂直的第三光轴线依次设置;其中,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面对所述二向色镜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镜、二维振镜沿与所述第三光轴线垂直的第四光轴线依次设置;所述二维振镜、F-theta透镜、微透镜阵列沿与所述第四光轴线垂直的第五光轴线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信号检测装置用于接收由激光器发射并经半透镜透射的第一激发光,并确定所述第一激发光的强度;所述第二信号检测装置用于接收由荧光样品发射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琼樊云龙杨春华李堃杰钱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