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953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依据低噪音、高刚性、高耐久性的统一设计思想在单一系列中实现1/2~1/100或更宽变速比,使各变速器及马达分离交换等容易,高变速比序列齿轮传动马达采用单级摆动内啮合行星齿轮结构,中变速比序列则用单级简单行星齿轮结构,构成低变速比序列齿轮传动马达变换部具有太阳齿轮、第1行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与第2行星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的变型简单行星齿轮结构,任一变速器主要变速部都是密闭两端支承结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依据合理的技术思想,把各种齿轮传动马达预制成各个产品组而构成的适合需要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在过去,市场上大量提供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是由各种马达及变速器组合而成的多种齿轮传动马达构成的,它有可供选择的多种变速比。关于这种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在与所配合机械组装时,应考虑它的所谓“框架型号”的种类的大小(装配尺寸),还要考虑上述的多种变速比。用户可以从这样细分类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中选出具有符合其目的的扭矩(容量)、大小与转速的齿轮传动马达。过去已公知的这种系列的齿轮传动马达,其变速器的变速结构一般采用有太阳齿轮,与该太阳齿轮外啮合的行星齿轮,及与该行星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的所谓简单行星齿轮结构。而变速器在用于降低马达转速时则为“减速器”,若把同一变速器的输入、输出反过来用于增加马达转速时,则为“增速器”,下面,为了方便起见,参照附附图说明图14具体地说明所说的减速器。此减速器由第1、第2减速部A、B组合而成,它们均采用简单行星齿轮结构。为了做到均载,第1、第2减速部A、B都是有浮动结构的太阳齿轮602、702,与该太阳齿轮602、702外齿合的行星齿轮604、704及与该行星齿轮604、704内啮合的内齿圈606、706构成的。行星齿轮604、704分别保持在配置在各自轴向一侧的行星轮架(盘或输出轴法兰)608、708上。在说明此种减速器的其它结构的同时,简单地说明其作用。输入轴610转动时,通过联轴节611使太阳齿轮602转动,太阳齿轮602转动时,行星齿轮604则与固定在壳体612上的内齿圈606内接,并绕太阳齿轮602外周进行公转。行星齿轮604通过轴承616借助支持销614支持着,此支持销614相对太阳齿轮602的公转被传递给盘(行星轮架)608。盘608转动时,则使连接在该盘608上的第2减速部B的太阳齿轮702转动,太阳齿轮702转动时,行星齿轮704与固定在壳体612上的内齿圈706内接,并绕该太阳齿轮702的外周公转。行星齿轮704通过轴承716而支持在支持销714上,该支持销714相对太阳齿轮702的公转被传给输出轴法兰(行星轮架)708。输出轴法兰708与输出轴620花键结合,借助于该输出轴法兰708的转动而使输出轴620转动。作为减速器的结构,对于采用这种简单行星齿轮结构的齿轮传动马达而言,一般单级的减速比为1/3~1/9,然而,用简单的行星齿轮机构,若想得到不足1/3的减速比,在结构上有困难,特别是要得到1/2的减速比,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的,故在系列中的同一框架型号内一致采用的减速比一般都只能在1/3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单级简单行星齿轮难于实现1/9以上的减速比,例如1/30或1/100的高减速比,所以一般用上面所述的现有技术例中的两级或三级来得到这样高的减速比,可是,这种多级式的方法,在相同框架型号,即在对于相配机械的连接尺寸相同的情况下要同时实现(作为产品要考虑到)低减速比与高减速比时,则低减速比方面的减速器加大到所必要的以上,故使系列整体浪费很大,因此,实际上采用简单行星齿轮结构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是不能用于过大的减速比的。过去,市场上所提供的减速比较大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的减速器结构是采用摆动内啮合式行星齿轮结构的。这种摆动内啮合行星齿轮结构设有第1轴,设在第1轴上的偏心体,安装成通过该偏心体相对于第1轴能偏心转动的外齿轮,与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以及通过只传递该外齿轮的自转量的装置而连接在上述外齿轮上的第2轴,这种用单级能使减速比达1/6~1/119的结构已是公知的。具体的结构例示于图15与16中,在此例中提供了以上述第1轴为输入轴(连接马达的轴),第2轴为输出轴及固定的内齿轮为结构的“减速用齿轮传动马达”。偏心体870通过键872嵌合在输入轴810上。外齿轮876通过轴承874安装在该偏心体870上。在该外齿轮876上,设有多个内辊孔878,内销814和内辊814A嵌合在其中。在上述外齿轮876的外周上设置余摆线或圆弧等齿廓的外齿877。外齿877与固定在壳体812上的内齿圈806内啮合。内齿圈806的内齿具体地说应是使外销880与外销孔882滑动配合并保持容易传动的结构。贯穿上述外齿轮876的内销814固定在输出轴820的法兰部808上。当输入轴810转动而偏心体870转动1周时,由于该偏心体870转1周,外齿轮876也绕输入轴810摆动旋转,因为其自转受到内齿圈806的约束,所以外齿轮876在与该内齿圈806内接的同时,几乎只进行摆动。现假设外齿轮876的齿数为N、内齿圈806的齿数为N+1,则其齿差为1。因此,输入轴810每转1周时,外齿轮876就只相对于固定在壳体812上的内齿圈806移动一个齿(自转)。这意味着,相对于输入轴810转1转,减速为外齿轮的-1/N转,在此,负号表示反向转动。在该外齿轮876转动时,内辊孔878与内辊814A之间的间隙吸收了其摆动量,通过内销814只把自转量传给输出轴820。结果就实现了最后减速比为-1/N的减速。而在该现有的减速器中,是把该内啮合行星齿轮结构的内齿圈固定,并把第1轴作为输入轴、第2轴作为输出轴的。若把第2轴固定,以第1轴作为输入轴(与马达连接的轴),以内齿圈作为输出轴也能构成齿轮传动马达用的减速器。而且把这些输入、输出反过来还能构成增速用齿轮传动马达的增速器。如上所述,采用过去简单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马达系列,因其结构上的困难是得不到1/3以下的变速比的,而且理论上不可能得到1/2的变速比,故在系列中的同一“框架型号”内不配备变速比1/2的齿轮传动马达。另一方面,在中、高变速比方面,过去的同一系列中也未提供例如用于1/3~1/100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因此,用户不能在同一安装尺寸中自由地交换使用只是变速比不同的齿轮传动马达。现在对于这一点再进行一些详细的说明。如前所述,采用过去的摆动内啮合式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其变速比只能在1/6以上。这是因为把变速比设定为不足1/6时,这种摆动内接式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结构上存在困难。于是,当用户想得到不足1/6的变速比时就不得不在别的系列中的例如属于上述简单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中选择齿轮传动马达。在谈到为什么过去的这两种不同的系列各自存在时,它主要是根据下面技术方面的理由。即,在采用摆动内啮合式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传动马达中本来就常有用于低速、高变速比(大扭矩)的情况,相对于马达的大小必然使用于相配合的机构的输出轴等的尺寸变大,而且在好多场合还要求低噪音化。对此,对于采用简单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传动马达的场合,由于要求转速较高、减速比低(小扭矩),相对于马达的大小只要减小用于配套机械的输出轴等的尺寸即可,因此那种认为将输出轴等的大小与摆动内啮合式行星齿轮机构系列相适合就会造成重量增大或质量过剩的结果的想法是难以成立的。反过来,对于简单行星齿轮结构的齿轮传动马达,因要求其有良好的长期保持高速运转的性能,一般是采用能达到均载的太阳齿轮浮动的结构,这就有难于做到低噪音化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与低噪音化要求高的摆动内啮合式行星齿轮机构系列不相容的。因此,当变速比以1/6前后为界时,就只能在不同的系列中选配齿轮传动马达,这在使用的方便性方面或纯粹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它由各种马达与变速器组合而成的多个齿轮传动马达构成,是对与之相配机械有相同的安装尺寸的条件下能选择多种变速比的齿轮传动马达系列,其特征在于:构成该系列的高变速比序列的齿轮传动马达的上述变速器的变速结构包括第1轴、设 在第1轴上的偏心体,通过该偏心体以可相对于第1轴成偏心回转状态安装的外齿轮、与该外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通过只传递该外齿轮的自转量的装置而连接在上述外齿轮上的第2轴而构成单级摆动内啮合式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系列的低变速比序列的齿轮传动马达 的上述变速器的变速机构包括太阳齿轮、与该太阳齿轮外啮合的行星齿轮以及与该行星齿轮内啮合的内齿圈而构成单级简单行星齿轮机构;并且构成上述高变速比序列的齿轮传动马达的变速器与构成上述低变速比序列的齿轮传动马达的变速器的各主要变速部分都是能密 闭的两端支承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峰岸清次前口裕二谷川正行竹原敬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