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及其起动装置和起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7587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以在太阳轮(1)与内齿轮(2)之间的区域,在半径方向设置一个、在圆周方向设置1个或2个以上的行星齿轮(3)的单小齿轮方式构成,驱动源(4)、变速用动力源(5)、被驱动侧部件(6)各自被配置在输入侧(I)、输出侧(O)、变速侧(T)的任一处,而变速用动力源(5)是电动装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差动行星齿轮装置中,为了正确地控制变速比,作为变速用的旋转驱动源,要求使用例如变频调速电动机那样的电动机。作为与这样的要求相对应的装置,具有例如图14所示这样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作为变速机构的基本要素,图14所示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具有太阳轮Sg,被固定在与驱动机50相连接的输入轴55的前端;多个第1行星齿轮(小齿轮)P1,其啮合在上述太阳轮Sg的半径方向外侧;多个第2行星齿轮(小齿轮)P2,其啮合在上述多个第1行星齿轮P1上;内齿轮Rg,具有与上述第2行星齿轮P2内接啮合的内齿;输出轴65,与该内齿轮Rg的端部相连接。而且,作为基本要素,具备设有第1及第2支轴J1、J2的托架C,其具有中空轴Ca,在该中空轴Ca内相对旋转自如地穿插着上述输入轴55,上述第1及第2支轴J1、J2,与轴中心平行地竖直设在在中空轴Ca的一端与轴中心垂直的端面Cb上。上述多个第1行星齿轮P1,被卡扣在上述第1支轴J1上且可绕该轴自由转动,与第1行星齿轮P1相啮合的上述多个第2行星齿轮P2被卡扣在上述第2支轴J2上且可绕该轴自由转动。而且,在上述托架C的端面Cb的外边缘部,形成有齿轮Cc,该齿轮Cc与制动用齿轮70、80相啮合。而且该制动用齿轮70、80分别通过旋转轴75、85而被连接在制动装置B1、B3上。这里,图14所示的上述差动行星齿轮装置,是双小齿轮方式。但是,该双小齿轮方式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具有构成部件多、结构复杂、且半径方向体积庞大等问题。此外,由于在半径方向上存在机构性不均衡,因而在高速转动上是不适合的。而且,由制动装置B1、B3来控制转速,就会有控制精度低下的问题。但是,在使用大容量等速电动机等作为上述差动行星齿轮装置的驱动源时,存在下述情况,例如,在等速电动机的起动时等,必须使该驱动源的转速上升到额定转速附近(大约在额定转速±5%以内)。这种情况下,为了使驱动源(例如大容量等速电动机等)的转速上升到额定转速附近(大约在额定转速±5%以内),就需要新的起动用驱动机构。例如,在起动鼠笼式感应电动机的时候,最好不是会使起动电流变大的全电压(直接起动),因此,就必须使用星形-三角形起动(Y/Δ)、限流起动(リアワトル)或自藕起动(コンドルフア)等的减压起动机。如果设置新的起动用驱动机构,则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导致设备费用、及其它成本的升高,而且结构方面也变得复杂。而且,在起动用驱动机构上使用普通的等速电动机时,若作为起动用驱动机构的等速电动机的等速旋转速度,比上述额定转速附近(额定转速±5%左右)的转速低,则如果不使用什么方法来增速的话,很难使上述那样的驱动源的转速上升到额定转速附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其可消除机构性的不均衡,而提高机械效率,并可适应高速运转,而且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差动行星齿轮装置的起动装置及起动方法,可减轻驱动源(例如,大容量等速电动机)起动时的载荷。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A-1、A-2的特征在于,在太阳轮1与内齿轮2之间的区域,在(太阳轮1与内齿轮2的半径方向)设置一个行星齿轮3,在(太阳轮1与内齿轮2的)圆周方向设置1个或2个以上的行星齿轮3,由此构成单小齿轮方式,驱动源(例如,大容量等速电动机4、内燃机等也可)、变速用动力源5、被驱动侧部件(例如,流体机械6、涡轮机械)各自被配置在输入侧I、输出侧O、变速侧T的任一处,而变速用动力源5是电动装置(小容量变速电动机)。若为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差动行星齿轮装置,由于是通过单一行星齿轮3在太阳轮与内齿轮之间进行传递的方式、即所谓的“单小齿轮方式”,因此其机械效率较高,适于高速运转。而且,由于使用小容量变速电动机作为变速用动力源,因此可正确平稳地进行变速。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3、A-4、A-5的结构是,在太阳轮1与内齿轮2之间的区域,设置行星齿轮3,并使驱动源(例如,大容量等速电动机4、内燃机等也可)、变速用动力源5、被驱动侧部件(例如,流体机械6、涡轮机械)各自被配置在输入侧、输出侧、变速侧的任一处,而变速用动力源5是电动装置,在被驱动部件6减速时,切断向上述变速用动力源5的旋转驱动用电力E的供应,并使变速用动力源5发电。若为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在减速时,可以有效利用发电所产生的能量,并且可实现与节能时代相匹配的装置。而且,通过以各种形式来利用发电所产生的能量,就可将变速用动力源5,作为差动行星齿轮装置本身的制动器来使用。在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3中,最好将由变速用动力源5发电而产生出的电能供应给电阻机构10。若为这样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例如,通过将上述电阻机构(抵抗機構)作为差动行星齿轮装置本身的制动器来使用,就不必组装以装置的减速或停止为目的的新的制动系统,而且也不必向制动器投入能量。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4中,最好将由变速用动力源5发电所产生的电力,对变速用动力源(5)的电源进行电力再生11。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5中,也可以将由变速用动力源5发电所产生的电力提供到蓄电动机构12。若为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4、A-5,装置在非加速状态时(减速时或者保持等速时),可将剩余能量进行回收作为再生电力或者蓄电,因此总是可节能运转。而且,在将剩余能量回收作为再生电力或蓄电的过程中,可将变速用动力源5作为差动行星齿轮装置本身的制动器来使用。若为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的起动装置,则在太阳轮1与内齿轮2之间设置1个或2个以上的行星齿轮3,使驱动源(例如,大容量等速电动机4)、变速用动力源5、被驱动侧部件(旋转机械6、涡轮机械)各自被配置在输入侧I、输出侧O、变速侧T的任一处,在由此构成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6、A-7、A-8中,驱动源4的结构为,在通过其它途径设置的起动机构,将转速提高到额定转速附近之后,投入动力,上述起动机构具有变速用动力源5、设于变速用动力源5的输出侧的增速机构13、从该增速机构13的输出侧到驱动源4的旋转传递系统,该旋转传递系统构成上述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6、A-7、A-8的齿轮1、3、g2、g1以及旋转轴23、Cj、21。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的启动装置最好是,在连接于上述内齿轮2的旋转轴(输出轴22)上,设有停止机构(制动器14/40),该停止机构14/40,在由上述起动机构5、13、23、1、3、Cj、g2、g1、21/35、37、23、13、Cj、g2、g1、21使驱动源4的转速增加的过程中动作,以使内齿轮2处于固定状态。而且,上述增速机构最好由机械式变速装置13构成。若为具有上述结构的本专利技术的差动行星齿轮装置,通过从变速用动力源输入的转速,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变速比,因此可以有效起到作为多级变速机或无级变速机的作用。此外,通过上述起动机构,可以使驱动源(4)的转速迅速上升到额定旋转速度附近。而且,上述起动机构具有变速用动力源5、设于该变速用动力源5的输出侧的增速机构13、以及从该增速机构13的输出侧到驱动源4的旋转传递系统,该旋转传递系统构成上述差动行星齿轮装置A-6、A-7、A-8的齿轮1、3、g2、g1以及旋转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动行星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在太阳轮与内齿轮之间的区域,在半径方向设置有一个、在圆周方向设置有1个或2个以上的行星齿轮的单小齿轮方式构成,驱动源、变速用动力源、被驱动侧部件各自被配置在输入侧、输出侧、变速侧的任一处,而变速用动力源是电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克己三轮俊夫高岛道雄宇佐美健杉山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