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5442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其执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其中,在所述空档控制中,设置在动力传输路径中的离合器进入打滑状态或释放状态,以减小发动机空载;在所述防溜坡控制中,产生制动力以防止机动车辆在坡道上运动。采用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来增加离合器的扭矩传输能力,使得离合器在防溜坡控制下释放空档控制时比未执行防溜坡控制时释放空档控制的情况中更缓地接合。这抑制了在防溜坡控制下释放空档控制时由所述离合器的接合所导致的冲击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执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特别是释放空档控制的。
技术介绍
已知执行车辆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在空档控制中,如果在变速器的档位处在驱动位置时满足预定的空档控制条件,例如,如果在车速为零时操作脚制动器,则设置在发动机和驱动轮之间的车辆动力传输路径中的耦联装置打滑或被释放。这样,动力传输路径保持在动力传输抑制状态以减小发动机空载。在防溜坡控制中,如果在坡道上满足预定的防溜坡条件,例如,如果在道路坡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停止车辆,则独立于脚制动器的操作产生制动力,以将车辆保持在坡道上防止其运动。在日本专利第JP-B-3301296号公报中描述了此种车辆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日本专利第JP-B-3301296号公报教示了一种执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自动变速器控制装置。即,当在前进驱动范围停止车辆时,例如为了改善燃料经济性而释放变速机构部的输入离合器,为了防止车辆上坡时后退,接合防溜坡制动器,以便防止由于释放输入离合器而导致的输出旋转构件的任何反向旋转。在如日本专利第JP-B-3301296号公报所述的执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车辆控制装置中,当释放空档控制而使车辆起步时,在车辆处于未执行防溜坡控制的通常状态的情况下,一旦输入离合器完全接合,车轮(即变速器的输出旋转构件)就可以进行旋转。这减小了由于输入离合器的接合而产生的反作用扭矩,由此抑制了接合冲击的产生。然而,当执行防溜坡控制时,保持车辆既不能向后运动也不能向前运动。这样,当输入离合器完全接合时,不允许车轮旋转。换句话说,变速器的输出旋转构件保持固定。这可能会使由于输入离合器的接合而产生的反作用扭矩不会减小并且接合冲击会比通常状态下所产生的接合冲击的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用于执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和车辆起步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空档控制中,设置在发动机和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中的耦联装置进入打滑状态或释放状态,以减小发动机空载;并且,在所述防溜坡控制中,在车辆中产生制动力以防止车辆在坡道上运动,从而抑制在防溜坡控制下释放空档控制时可能由耦联装置的接合所导致的冲击的产生。从而,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意在提供一种用于执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空档控制中,如果在驱动位置中满足预定的空档控制条件,则设置在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中的耦联装置进入打滑状态或释放状态,从而所述动力传输路径保持在动力传输抑制状态以减小发动机空载;并且,在所述防溜坡控制中,如果在坡道上满足预定的防溜坡控制条件,则在机动车辆中产生制动力以防止所述机动车辆在所述坡道上运动。所述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包括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此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增加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使得当所述空档控制释放时,所述耦联装置在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比在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更缓地接合。对于上述构造,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由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增大,从而,当空档控制释放时,所述耦联装置在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能够比在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更缓地接合。因此,可以抑制在防溜坡控制下空档控制释放时可能由耦联装置的接合所导致的冲击的产生。另外,通过以此方式抑制冲击的产生能够改善驾驶感(drive feel)。这样,即使在可能发生驾驶感劣化从而往往会出于此原因而避免空档控制的伴随有防溜坡控制的运行状态下,例如,在机动车辆停在陡峭的上坡上并伴随有防溜坡控制的执行的状态下,也可以增大执行空档控制的执行机会并可以减少燃料消耗率。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类似于第一方面的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通过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而接合所述耦联装置,并且,在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期间,在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与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相比,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更多地减小所述扭矩传输能力的增量梯度。对于此种构造,执行防溜坡控制的情况中与未执行防溜坡控制的情况中相比,在耦联装置的接合过程中扭矩传输能力以较小的值逐渐地增大。因此,可以释放空档控制并抑制在释放空档控制时出现的接合冲击。除下列内容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类似于第一方面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通过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而接合所述耦联装置,并且其中,在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期间,在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与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相比,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更多地减小所述扭矩传输能力的大小。对于此种构造,在防溜坡控制下与未执行防溜坡控制时相比,在耦联装置的接合过程中扭矩传输能力以较小的值逐渐地增大。因此,可以释放空档控制并抑制在释放空档控制时出现的接合冲击。除下列内容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类似于第一方面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以下述方式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即,所述耦联装置在释放所述空档控制的过程中所述防溜坡控制终止时比所述防溜坡控制时更快速地接合。对于此种构造,与耦联装置未快速地接合时相比较,更容易获得所需的起步扭矩,同时减轻了在防溜坡控制终止时出现的意外的机动车辆行为。除下列内容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类似于第四方面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通过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而接合所述耦联装置,其中,在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期间,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对所述扭矩传输能力的增量梯度进行控制,使之与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的增量梯度基本上相等。对于此种构造,扭矩传输能力在接合耦联装置时快速增大以确保耦联装置的快速接合,并且,与未执行防溜坡控制时相比,扭矩传输能力在接合耦联装置时以较小的值逐渐地增大。因此,可以释放空档控制并抑制在释放空档控制时产生的接合冲击。除下列内容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类似于第四方面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通过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而接合所述耦联装置,其中,在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期间,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对所述扭矩传输能力的大小进行控制,使之与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的大小基本上相等。对于此种构造,扭矩传输能力在耦联装置的接合过程中快速增大,由此确保耦联装置的快速接合,并且,与未执行防溜坡控制时相比,扭矩传输能力在耦联装置的接合过程中以较小的值逐渐地增大。因此,可以释放空档控制并抑制在释放空档控制时产生的接合冲击。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意在提供第一方面的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其中,在释放所述空档控制的过程中所述防溜坡控制终止时,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以不同于所述防溜坡控制时的方式来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对于此种构造,可以有效地抑制或减轻由防溜坡控制终止时的变化所导致的机动车辆行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类似于第七方面,但有下述不同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通过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而接合所述耦联装置,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在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期间改变所述扭矩传输能力的增量梯度。对于此种构造,与未执行防溜坡控制时相比,扭矩传输能力在耦联装置的接合过程中以较小的值逐渐地增大。因此,可以释放空档控制并抑制在释放空档控制时产生的接合冲击。除下列内容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类似于第八方面所述空档释放模式控制器允许所述扭矩传输能力的增量梯度在逐渐地增大所述耦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进行空档控制和防溜坡控制的车辆起步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空档控制中,如果在驱动位置中满足预定的空档控制条件,则设置在发动机(30)与驱动轮(46)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中的耦联装置进入打滑状态或释放状态,从而所述动力传输路径保持在动力传输抑制状态以减小发动机空载;在所述防溜坡控制中,如果在坡道上满足预定的防溜坡控制条件,则在机动车辆中产生制动力以防止所述机动车辆在所述坡道上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档释放模式控制装置(114),用于以下述方式增加所述耦联装置的扭矩传输能力:所述耦联装置在所述防溜坡控制下释放所述空档控制的情况中比在未执行所述防溜坡控制时释放所述空档控制的情况中更缓地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大辅谷口浩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