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4428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23:26
热交换器(1)进行空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空气入口(131、171)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一侧,并向空气通路供给空气。空气出口(141、181)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另一侧,并从空气通路排出空气。冷却液入口(41、45)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空气出口(141、181)侧的部位,并向冷却液通路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出口(42、46)设置在热交换器(1)的空气入口(131、171)侧的部位,并从冷却液通路排出冷却液。第一翅片(31)配置在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入口(131、171)侧的区域。热传导率比第一翅片大的第二翅片(32)从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出口(141、181)侧朝向空气入口(131、171)侧配置。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2017年3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65497为基础,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而引入本申请。
本公开涉及进行空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搭载于车辆等并进行进气或排气等空气与冷却水等冷却液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是构成为增压空气与冷却水相向地流动的相向流型的水冷式中冷器。通常,中冷器根据车辆的搭载空间等条件而区分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相向流型的中冷器、和以增压空气与冷却水正交地流动的方式构成的正交流型的中冷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EP1707911A1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通常,对于中冷器,只要是热交换性能相同的条件,则与正交流型的中冷器相比,相向流型的中冷器的空气通路的长度长,其流路截面积也形成得较小,因此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变大。若中冷器具有的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大,则存在使发动机性能降低的问题。假设使设置于中冷器的空气通路的翅片的间距变粗,则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变小,但热交换性能降低。与此相对,若使该翅片的间距变密,则热交换性能提高,但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增大。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降低热交换性能的情况下降低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的热交换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观点,一种进行空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备:空气入口,该空气入口设置于热交换器的一侧,并向空气通路供给空气;空气出口,该空气出口设置于热交换器的另一侧,并从空气通路排出空气;冷却液入口,该冷却液入口设置于热交换器的空气出口侧的部位,并向冷却液通路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出口,该冷却液出口设置于热交换器的空气入口侧的部位,并从冷却液通路排出冷却液;第一翅片,该第一翅片配置于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入口侧的区域;以及第二翅片,该第二翅片在空气通路中从空气出口侧朝向空气入口侧配置且热传导率比第一翅片大。专利技术者对从空气通路的入口到出口设置有同一翅片的相向流型的热交换器(以下,称为“以往的热交换器”)调查了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温度的变化率。其结果可知,在以往的热交换器中,空气温度的变化率从空气出口侧朝向空气入口侧在预定的范围内变得极小。这是因为,在以往的热交换器中,在空气通路的空气出口侧,空气与冷却液的温度差变小,热交换效率降低。因此,在上述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从空气出口侧朝向空气入口侧配置热传导率大的第二翅片。由此,配置有第二翅片的区域的热交换效率变高,热交换器整体的热交换性能提高。另外,通过将热传导率小的第一翅片配置于空气入口侧的区域,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减少。因此,若将基于这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设为相同的条件,则基于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降低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另外,如果基于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相对于以往的热交换器使空气通路的压力损失相等,则也能够提高热交换器整体的热交换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图3是表示热交换器具备的管的局部截面的图。图4是热交换器具备的翅片的一例。图5是热交换器具备的翅片的一例。图6是热交换器具备的翅片的一例。图7是热交换器具备的翅片的一例。图8是热交换器具备的翅片的一例。图9是表示在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温度变化的状态的图表。图10是表示在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温度变化的状态的图表。图11是表示在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每单位长度的温度变化率的图表。图12是表示在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每单位长度的温度变化率的图表。图13是表示用于确认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效果的试验条件的图。图1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及以往的热交换器各自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温度变化的状态的图表。图1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及以往的热交换器各自的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损失的状态的图表。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之中,对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是搭载于车辆等并进行由增压器压缩后的进气与作为冷却液的发动机冷却水的热交换的水冷式中冷器。详细而言,该热交换器是构成为使空气与冷却液相向地在壳体的内侧流动的相向流型的水冷式中冷器。如图1~图3所示,热交换器1具备壳体10、多个管20、第一翅片31及第二翅片32等。这些各部件由铝等金属形成,各部件通过钎焊等接合。壳体10构成热交换器1的外壳,在其内侧具有空气通路及冷却液通路。壳体10由第一~第四板11~14构成。第一板11及第二板12均具有侧面部111、121、从该侧面部111、121的两端相对于侧面部111、121垂直地延伸的上表面部112、122及下表面部113、123。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侧面部、上表面部、下表面部的用语是用于说明的用语,并不表示热交换器1搭载于车辆的方向。在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相对配置的状态下,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的上表面部112、122的端部彼此接合,下表面部113、123的端部彼此接合。第三板13与由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形成为筒状的部件的一方的开口侧接合。在该第三板13形成有多个空气入口131。另一方面,第四板14与形成为其方筒状的部件的另一方的开口侧接合。在该第四板14形成有多个空气出口141。在壳体10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管20。多个管20形成为扁平的筒状,在壳体10的内侧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层叠。管20的一方的开口与第三板13的多个空气入口131接合。管20的另一方的开口与第四板14的空气出口141接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多个管20的内侧的流路是空气通路。从设置于壳体10的一侧的空气入口131向空气通路供给空气。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从设置于壳体10的另一侧的空气出口141排出。在管20的内侧设置有内翅片30(即,空气通路用翅片30)。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翅片30由第一翅片31和第二翅片32构成。第一翅片31配置于空气通路中的空气入口131侧的区域。在图3中,将空气通路的长度记载为Lt,将第一翅片31的长度记载为L1,将第二翅片32的长度记载为L2。第二翅片32的长度L2为空气通路的长度Lt的40%以下。即,第二翅片32配置在如下范围:该范围是比空气通路中的从空气出口141侧朝向空气入口131侧的空气通路的长度Lt的0%大且在40%以下。第二翅片32的热传导率比第一翅片31的热传导率大。作为第一翅片31及第二翅片32,能够采用图4所示的平直翅片34、图5所示的带百叶窗的翅片35、图6所示的偏置翅片36、图7所示的波形翅片37、图8所示的带翼的翅片38等各种种类的翅片。第一翅片31和第二翅片32可以是不同种类,也可以是相同种类。相对于第一翅片31的翅片间距,使第二翅片32的翅片间距紧密,从而能够增大第二翅片32的热传递率。或者,相对于第一翅片31的种类,也可以将第二翅片32的种类设为热传导率大的种类。在构成壳体10的第一板11接合有成为冷却液入口的入口管41。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进行空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具备:空气入口(131、171),该空气入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并向空气通路供给空气;空气出口(141、181),该空气出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侧,并从所述空气通路排出空气;冷却液入口(41、45),该冷却液入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空气出口侧的部位,并向冷却液通路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出口(42、46),该冷却液出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空气入口侧的部位,并从所述冷却液通路排出冷却液;第一翅片(31),该第一翅片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的所述空气入口侧的区域;以及第二翅片(32),该第二翅片在所述空气通路中从所述空气出口侧朝向所述空气入口侧配置,且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一翅片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29 JP 2017-0654971.一种热交换器,进行空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具备:空气入口(131、171),该空气入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并向空气通路供给空气;空气出口(141、181),该空气出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侧,并从所述空气通路排出空气;冷却液入口(41、45),该冷却液入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空气出口侧的部位,并向冷却液通路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出口(42、46),该冷却液出口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空气入口侧的部位,并从所述冷却液通路排出冷却液;第一翅片(31),该第一翅片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的所述空气入口侧的区域;以及第二翅片(32),该第二翅片在所述空气通路中从所述空气出口侧朝向所述空气入口侧配置,且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一翅片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路中的所述第一翅片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翅片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翅片的长度处于比所述空气通路的长度的0%大且在40%以下的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是水冷式中冷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隆宏崎道哲原田真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