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的外链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2632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链条的外链板,包括板体,在板体二端部上分别开设一穿孔,使二端部正面设有一涵盖穿孔周缘的凹设状嵌合部,在两嵌合部间则具有一往正面浮升的腰部,该腰部包含有一由左上往右下斜向延伸连接于两嵌合部间的第一浮升部,以及一对邻接于第一浮升部下半段左缘与上半段右缘的第二浮升部,两浮升部具有不同浮升程度,可以使齿盘的齿端能顺利滑入二外链板间,而减小链条运转时的碰撞噪音。(*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链条的外链板。一般链条的外链板构造以低噪音、变速灵敏、滑顺为诉求,如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因外链板1正面上的连接部141向内突出,而与板体间产生一厚度段差16,使当链条由变速齿盘的齿端脱离时,受到此段差16的影响会产生些微摩擦、发出噪音,以上所述称外链板1的正面,便是外链板1装组于链条时的外侧面,而外链板1的背面则是装组于链条时的内侧面;另有如图3、图4所示的外链板构造,是针对上述外链板不够精巧处作改善,其主要是在外链板2的二端部21上分别开设一供链轴穿伸的穿孔22,在二穿孔22间具有一腰部23,于二端部21正面分别凹设一涵盖穿孔22周缘的嵌合部24,二嵌合部24呈未相连、分开状,其上则分别向板体周缘延伸一开口端242,且由于此等嵌合部24的设置,使得板体的背面成为二对应的靠抵面26;因此,当外链板2装组在链条上时,板体上的靠抵面26朝向链条内侧面,相对地,位在中央的腰部23则向正面浮升,借此使齿盘的齿端能因腰部23的外升,而能较顺利的滑入二外链板2间,以降低摩擦噪音。虽然借由板体中央设有向正面浮升的腰部23,使齿盘的齿端能顺利的滑入二外链板2间,而减少摩擦的噪音,但此腰部23往正面浮升的程度仍须考虑到齿盘上齿端的厚度,也就是两外链板2间因腰部23往外浮出,虽可加宽其间的间隔以利齿端滑入,但其间隔不宜过大,否则当齿端驱动链条过程中,会在过大的活动间隙中造成晃动,并产生碰撞腰部23内侧面而发出噪音的情形,因此仍有进一步改善的需要。本技术的目的便在于提供一种链条的外链板,使外链板的腰部具有不同浮升程度的部位,以利变速时前、后链轮的齿端能顺利滑入,并兼顾齿端滑入后能缩减与腰部的间隙而减小运作时的晃动碰撞噪音。本技术提供一种链条的外链板,包括板体,在板体二端部上分别开设一穿孔,使二端部正面设有一涵盖穿孔周缘的凹设状嵌合部,且二嵌合部分别向板体周缘两侧延伸一开口端,而在两嵌合部间则具有一往正面浮升的腰部,其特征在于该腰部包含有一由左上往右下斜向延伸连接于两嵌合部间的第一浮升部,以及一对邻接于第一浮升部下半段左缘与上半段右缘的第二浮升部,使两浮升部分别与两侧的嵌合部邻接而分别介于第一浮升部与两嵌合部间,且第一浮升部的浮升程度较大、第二浮升部的浮升程度较小。所述链条的外链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浮升部、第二浮升部与端部各部位正面与背面相邻接处,都设为倾斜面。所述链条的外链板,其特征在于腰部背面上、下缘的第一、第二浮升部边缘都设有倒角。本技术的链条的外链板,可以使齿盘的齿端能顺利滑入两外链板间的同时,并兼顾齿端滑入后,能借较小浮升程度的浮升部缩减齿端与两外链板的腰部间的间隙,而减小运作时晃动的碰撞噪音。综观上述,本技术的确可借外链板的腰部具有不同浮升程度的第一、第二浮升部,而使齿盘的齿端能顺利滑入,并兼顾齿端滑入后能缩减与腰部的间隙而减小链条运转时的晃动碰撞噪音。下面通过一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链条的外链板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以往外链板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2是一种以往外链板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3是另一种以往外链板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另一种以往外链板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外链板的正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图5所示外链板的仰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外链板的背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外链板装组在链条上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二外链板在链条上呈间隔对应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二外链板在链条上呈间隔对应状态的仰视图。如图5、6、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样称外链板装组于链条时的外侧面为正面,以及称外链板装组于链条时的内侧面为背面,本实施例中同样在外链板3的二端部31上分别开设一供链轴穿伸的穿孔32,并在二端部31正面上设有一涵盖穿孔32周缘的凹状嵌合部33,且二嵌合部33分别向板体周缘两侧延伸一开口端331,而在两嵌合部33间则具有一往正面浮升的腰部4,本实施例的主要特色在于此腰部4往正面浮升的程度并非完全相同,从图5中所示外链板3的正面观察,可见此腰部4包含有一由左上往右下斜向延伸连接于两嵌合部33间,且形状略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一浮升部41,以及一对邻接于第一浮升部41下半段左缘与上半段右缘,且形状略呈三角形的第二浮升部42,此两第二浮升部42并分别与两侧的嵌合部33邻接,而呈现两第二浮升部42分别介于第一浮升部41与两嵌合部33间的状态,且就浮升程度而言,第一浮升部41较大、第二浮升部42较小,也就是以整体外链板3的两端部31为基准,第二浮升部42比端部31往外浮升,而第一浮升部41又比第二浮升部42更为往外浮升,此由图6中可见,第一浮升部41最高、第二浮升部42其次、端部31最低;此外,外链板3在第一浮升部41、第二浮升部42与端部31各部位相邻接而具有高低落差的正面及背面等部位处,都设为倾斜面43,以及由图7所示外链板3的背面可见,外链板3在腰部4背面上、下缘处的第一、第二浮升部41、42边缘都设有倒角44。如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外链板3装组在链条51上时,两间隔设立的外链板3、3’是以背面相向地装设定位,因此各链板3、3’中位在两端部31间的腰部4呈向外浮升状,借此可有利于齿盘的齿端能顺利滑入二外链板3、3’间,而本实施例中的腰部4设计,具有多项的优点,除具有可使齿端顺利滑入二外链板3间的效果以外,更兼顾齿端滑入后缩减其活动间隙,以防间隙过大导致碰撞噪音的产生,并考量到一般多段变速自行车前、后轮所设链轮的齿盘在滑入二链板3、3’间的情形、特性稍有不同,本实施例中的腰部4在受前、后链轮上齿盘的齿端抵卡而滑入的部位,分别具有符合其滑入特性的对应效果,针对以上优点兹详细说明如下首先,为有助于本案优点的了解,须先就一般前、后链轮上齿盘的齿端,在滑入链条的两外链板间的运作差异略作说明,其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般自行车的前、后链轮设置情形,通常是前链轮设置的齿盘数量较少、后链轮设置的齿盘数量较多,且大小齿盘排列的方向相反,例如前链轮具有三片齿盘并由内往外渐大、后链轮具有五片齿盘并由外往内渐大,而能获得十五段变速的调整效果,因此就齿盘的间隔而言,前链轮的齿盘间隔往往略大于后链轮的齿盘间隔,导致于在进行变速过程中链条由一齿盘跨过另一齿盘的间隔便有所不同,也就是在进行前链轮变速时链条所需跨越的齿盘间隔较大,而进行后链轮变速时链条所需跨越的齿盘间隔则较小,加上链条是以一定的旋转方向连动前、后链轮的齿盘旋转,且通常链条由较小齿盘跨上较大齿盘时较容易有卡入不顺而造成脱落的现象。依据上述一般前、后链轮的齿盘在变速运作的差异性,因此本实施例图8中,便以链条51的二外链板3、3’欲由后链轮的较小齿盘滑入较大齿盘的齿端52,以及链条51的二外链轮3、3’欲由前链轮的较小齿盘滑入较大齿盘的齿端53时的跨抵部位作说明;其中,当链条51在后链轮变速中欲跨上较大齿盘的齿端52时,是以外侧处外链板3的腰部4中位于上方的第二浮升部42内面的倒角44由下往上对应套跨齿端52,而此处齿端52在滑入过程中可移动的宽度范围94,由图9所示俯视状态观察,是包含两外链板3、3’的第二浮升部42间的宽度91,再加上此外侧处外链板3的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条的外链板,包括板体,在板体二端部上分别开设一穿孔,使二端部正面设有一涵盖穿孔周缘的凹设状嵌合部,且二嵌合部分别向板体周缘两侧延伸一开口端,而在两嵌合部间则具有一往正面浮升的腰部,其特征在于:该腰部包含有一由左上往右下斜向延伸连接 于两嵌合部间的第一浮升部,以及一对邻接于第一浮升部下半段左缘与上半段右缘的第二浮升部,使两浮升部分别与两侧的嵌合部邻接而分别介于第一浮升部与两嵌合部间,且第一浮升部的浮升程度较大、第二浮升部的浮升程度较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能家
申请(专利权)人:桂盟链条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