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渗漏前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914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无渗漏前减震器,套管(1)上端有油封(9)、卡圈(10)、防尘圈(11),活塞杆(5)下端经座(4)固定在套管(1)腔底而上部有活塞环(7)的活塞置于柄管(2)中,柄管(2)底端的阻尼阀系(3)与活塞之间有弹簧(6),活塞上面有弹簧(8),套管(1)上部有减压贮油槽(14)(15),柄管(2)的槽(13)处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回油孔(12),槽(14)低于油封(9)10-30mm,在管(2)位于上死点时槽(13)(14)相对,此时油面(17)高于活塞顶面10至30mm,当管(2)在下死点时油面(16)低于油封(9)10至30mm。(*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减震器,进一步是指前减震器。筒式前液压减震器是车架与车轮之间的连接件,属前悬架部件中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的组合部件。它广泛应用在摩托车、机动三轮车中,其主要功用是支承车身,传递力矩,减缓冲击,衰减振动,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随着车辆制造水平的提高,改善车辆的可靠性和行驶的舒适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影响前减震器可靠性的问题之一是密封性较差,容易渗漏油;由于渗漏油现象的存在,导致液压阻尼力衰减甚至丧失,从而直接影响到车辆行驶的舒适性。现有技术的前减震器容易渗漏油除了油封本身的质量缺陷外,更重要的是减震器内部结构不合理所致。例如注油过多而使油面过高、可压缩之空气容腔小、套管内壁与柄管之间配合间隙中的高压油对油封直接产生压力等,这些缺陷均有待改进。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无渗漏前减震器,具有结构合理、不渗漏油、性能可靠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减震器有套管和柄管,套管的上端口有油封、弹性卡圈、防尘圈,杆体上有回油孔的活塞杆的下端经活塞杆座固定在套管内腔底部,活塞杆上端带活塞环的活塞装在柄管中,柄管底端有阻尼阀系,该阻尼阀系与活塞之间装有弹簧,活塞上面装有前叉弹簧,其结构特点是,在套管内腔上部开有二个减压贮油槽,柄管外圆上的减压贮油槽部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回油孔,套管的下减压贮油槽的位置高度低于油封10-30mm,且在柄管位于上死点位置时该减压贮油槽与柄管的减压贮油槽正好相对;管内注油量及活塞杆长度是,当柄管处在上死点位置时的油面高度高于活塞顶面10-30mm,而当柄管处在下死点位置时的油面高度低于油封10-30mm。以下结合附图做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柄杆处于下死点位置时的剖视结构;图2是柄杆处在上死点位置时的剖视结构。在附图中 1-套管 2-柄管 3-阻尼阀系4-活塞杆座5-活塞杆 6-弹簧 7-活塞环 8-前叉弹簧9-油封 10-弹性卡圈11-防尘圈 12-回油孔13-减压贮油槽 14-减压贮油槽 15-减压贮油槽 16-油面17-油面由附图1和2可知,本技术有套管(1)和柄管(2),套管(1)的上端口装有油封(9)、弹性卡圈(10)、防尘圈(11),杆体上有回油孔的活塞杆(5)的下端经活塞杆座(4)固定在套管(1)内腔底部,活塞杆(5)上端带活塞环(7)的活塞装在柄管(2)中,柄管(2)底端有阻尼阀系(3),阻尼阀系(3)与所述活塞之间装有弹簧(6),活塞上面装有前叉弹簧(8),其设计特点是,套管(1)内腔上部有二个减压贮油槽(14)(15),柄管(2)外圆上的减压贮油槽(13)部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油孔(12),套管(1)的减压贮油槽(14)的位置高度低于油封(9)10-30mm,且在柄管(2)位于图2所示的上死点位置时所述两减压贮油槽(14)(13)正好相对,即图2中L5+L2比L4小10-30mm,其中L5是柄杆(2)作上下运动的最大行程,L2是柄管(2)上减压贮油槽(13)距其底部之高度,L4是油封(9)距套管(1)腔底之高度,(见图2)。管内注油量及活塞杆(5)长度是,当柄管(2)处在图2所示上死点位置时的油面(17)高度L3(最低油面高度)高于活塞顶面10-30mm,(即L3比L1大10-30mm);当柄管(2)处在图1所示下死点位置时的油面(16)高度L3(即最高油面高度)低于油封(9)的高度(即该油封(9)距管腔底部距离L4)10-30mm。本技术的设计原理是,当柄杆(2)由图2所示的上死点位置或其它位置下压时,柄杆(2)底端下面的套管(1)腔体中的油受压,高压油沿套管(1)内壁与柄管(2)外壁之间的配合间隙上升,至减压贮油槽(13)部位时,大部分油经回油孔(12)回流至柄管(2)内腔中;随着柄杆(2)的继续下压,所述间隙中的少部分油上升先后进入减压贮油槽(14)(15),由于槽(14)(15)部位容腔增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可知其压力降低,防止高压油直接作用于油封(9)上,同时槽(14)(15)容纳了这些上升的油液,使油面高度始终处于油封(9)以下,因而防止油液从套管(1)上端的油封(9)处渗出。另一方面,适当设计活塞杆(5)的长度,并让柄管(2)的行程处在合理的范围,以及适宜的注油量(较已有技术适当减少了注油量),能使减震器内可压缩容腔增大、压力减小,亦为实现本技术设计目的的重要措施,从而避免了减震器工作过程中液压油的渗出。由以上可知,本技术为一种无渗漏前减震器,它在使用中不会渗漏出液压油,还具有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等特点。实施例按照附图和上述结构的前减震器,贮油槽(13)宽20mm,深0.5mm,底部为R10圆滑过渡,槽(14)宽30mm,深1mm,槽(15)截面为梯形上底宽11mm,下底宽6mm,槽深5mm,活塞杆(5)总长为150mm,注油量为90ml,减压贮油槽(14)的位置高度低于油封(9)20mm,当柄管(2)位于上死点时的油面(17)高度高于活塞顶面20mm,当柄管(2)在下死点时的油面(16)的高度低于油封15mm,所成产品用于某150型摩托车前减震器。权利要求1.一种无渗漏前减震器,有套管(1)和柄管(2),套管(1)的上端口装有油封(9)、弹性卡圈(10)、防尘圈(11),杆体上有回油孔的活塞杆(5)的下端经活塞杆座(4)固定在套管(1)内腔底部,活塞杆(5)上端带活塞环(7)的活塞装在柄管(2)中,柄管(2)底端有阻尼阀系(3),阻尼阀系(3)与所述活塞之间装有弹簧(6),活塞上面装有前叉弹簧(8),其特征是,套管(1)内腔上部有二个减压贮油槽(14)(15),柄管(2)外圆上的减压贮油槽(13)部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油孔(12),套管(1)的减压贮油槽(14)的位置高度低于油封(9)10-30mm,且在柄管(2)位于上死点位置时所述两减压贮油槽(14)(13)正好相对,管内注油量及活塞杆(5)长度是,当柄管(2)处在上死点位置时的油面(17)高度高于活塞顶面10-30mm,当柄管(2)处在下死点位置时的油面(16)高度低于油封(9)的高度10-30mm。专利摘要本技术为无渗漏前减震器,套管(1)上端有油封(9)、卡圈(10)、防尘圈(11),活塞杆(5)下端经座(4)固定在套管(1)腔底而上部有活塞环(7)的活塞置于柄管(2)中,柄管(2)底端的阻尼阀系(3)与活塞之间有弹簧(6),活塞上面有弹簧(8),套管(1)上部有减压贮油槽(14)(15),柄管(2)的槽(13)处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回油孔(12),槽(14)低于油封(9)10—30mm,在管(2)位于上死点时槽(13)(14)相对,此时油面(17)高于活塞顶面10至30mm,当管(2)在下死点时油面(16)低于油封(9)10至30mm。文档编号F16F5/00GK2374379SQ9923337公开日2000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1999年5月20日专利技术者谭正华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湘陵机械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渗漏前减震器,有套管(1)和柄管(2),套管(1)的上端口装有油封(9)、弹性卡圈(10)、防尘圈(11),杆体上有回油孔的活塞杆(5)的下端经活塞杆座(4)固定在套管(1)内腔底部,活塞杆(5)上端带活塞环(7)的活塞装在柄管(2)中,柄管(2)底端有阻尼阀系(3),阻尼阀系(3)与所述活塞之间装有弹簧(6),活塞上面装有前叉弹簧(8),其特征是,套管(1)内腔上部有二个减压贮油槽(14)(15),柄管(2)外圆上的减压贮油槽(13)部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油孔(12),套管(1)的减压贮油槽(14)的位置高度低于油封(9)10-30mm,且在柄管(2)位于上死点位置时所述两减压贮油槽(14)(13)正好相对,管内注油量及活塞杆(5)长度是,当柄管(2)处在上死点位置时的油面(17)高度高于活塞顶面10-30mm,当柄管(2)处在下死点位置时的油面(16)高度低于油封(9)的高度10-3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正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湘陵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