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的弹性缓冲器装置和用于汽车的水平控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7763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弹性缓冲器装置和用于汽车的水平调节系统。该弹性缓冲器装置具有一主液压容积(2)和与该主液压容积(2)相分隔的气动容积(3),该气动容积与液压容积相互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还包括一分散设置的液压补偿容积(11),液压流体可从液压补偿容积(11)被导向至主液压容积(2)并且反之亦然,从而改进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负载承载能力,并且因此提供汽车的高度变化或水平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弹性缓冲器装置,该装置具有主液压容积和与主液压容积分离的气动容积,该气动容积与主液压容积共同作用。而且,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水平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若干个这种液压气动弹性缓冲器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乘坐的舒适度,汽车的底盘最近正在不断地发展。因此,现有技术中已公知有主动底盘。采用这种主动底盘,底盘系统可借助控制电路自动地适应于各种驱动状态。可与主动底盘的帮助相适应的汽车系统例如是弹性缓冲器系统、水平控制系统和/或底盘的稳定系统。现有技术中已经公知各种弹性缓冲器装置和水平控制系统。DE 36 19777 A1例如示出用于汽车的水平控制系统,包括多个液压缸,其中的液压缸借助液压线与中央液体箱相互连接并且彼此相互连接。EP 0 686 518 B1公开一种具有借助气压线路相互连接并且与中央压缩机连接的空气悬挂元件的气压水平控制系统。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基础在于生产一种车用新式弹性缓冲器装置和一种车用新式水平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这一问题通过开头提及的弹性缓冲器装置实现,该弹性缓冲器装置具有液压补偿容积,其中,来自液压补偿容积的液压流体可重新导向至主液压容积,反之亦然,从而改变弹性缓冲器装置的负载承载能力,并且因此提供汽车的高度改变或水平改变。主液压容积、气动容积和液压补偿容积优选地作为弹性缓冲器装置的组成部件。采用这一弹性缓冲器装置,可省略在各个弹性缓冲器装置之间以及因此在汽车中和横跨所述汽车进行安装的液压线路和气动线路。结果减小了设计努力。具有这种弹性缓冲器装置的水平控制系统可集成在汽车中,并且明显地降低成本并且更加节省空间。优选地,主液压容积、气动容积和液压补偿容积集成在同一壳体中,使得汽车的每个车轮可分散式地分配有这样一个弹性缓冲器装置,并且在各个弹性缓冲器装置之间不具有液压和气动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平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专利权利要求8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平控制系统具有若干液压气动弹性缓冲器装置,其中,液压气动弹性缓冲器装置分配至每个车轮。每个弹性缓冲器装置分散地具有一主液压容积、一液压补偿容积和一气动容积。弹性缓冲器装置的液压补偿容积与该弹性缓冲器装置的主液压容积连接。来自液压补偿容积的液压流体可重新导向至主液压容积,反之亦然,从而提供汽车的高度改变或水平改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平控制系统具有中心控制或调节装置,其中,分配至弹性缓冲器装置的所有弹性缓冲器装置和水平传感器借助控制线路与中心控制或调节装置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改进可从附属的子权利要求和随后的说明书得到。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的示意性方框线路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平控制系统的示意性方框线路图,具有若干个根据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以及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的示意性方框线路图,该装置已经相对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进行了改进。附图标记列表弹性缓冲器装置1主液压容积2气动容积 3壳体 4容纳腔5 容纳腔6分离壁7活塞杆8安装元件 9安装元件 10液压补偿容积 11盒12液压线路 13泵送装置 14单向阀15马达 16液压线路 17排液阀18控制线路 19控制线路 20控制或调节装置21水平控制系统 22控制线路 23高度传感器24速度传感器25加速传感器26转向轮角度传感器 27活塞 28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将在下文中参照图1和2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其中,这样一个弹性缓冲器装置1可分散式地分配给汽车的每个车轮。图1以方框线路图的形式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示意性图示。根据图1,例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具有主液压容积1和与主液压容积2相分隔的气动容积3,该气动容积与主液压容积2相互作用。主液压容积2和气动容积3布置在共同的壳体4中。因此,用于主液压容积2的容纳腔5和用于气动容积3的容纳腔6布置在壳体4中。用于主液压容积2的容纳腔5和用于气动容积3的容纳腔6通过柔性分离壁或隔膜7相互分离。活塞杆8伸入容纳主液压容积2的容纳腔5。活塞杆8的面向发动机舱7的端部具有活塞28。活塞28具有沿这里未示出的两个方向作用的节流阀,使得主液压容积2被分离成上部和下部主液压容积。可选择地,节流阀也可布置在外部并且与上和下主液压容积相连。在壳体4下端处的活塞杆8从该下端伸出,并且在其从壳体4伸出的自由端处具有安装元件9。与该安装元件9相对地,另一个安装元件10设置在壳体的上端。借助安装元件9和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可集成在汽车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现在是每个弹性缓冲器装置1具有一分散设置的液压补偿容积11。为了解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操作,图1中的液压补偿容积11布置在壳体4外部。但是,优选地,液压补偿容积11与图1中由方框12圈起并标有附图标记12的所有其他部件被集成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壳体4中。液压流体可从液压补偿容积11被重新导向至主液压容积2,反之亦然。通过液压流体在主液压容积2与液压补偿容积11之间的重新导向,可调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负载承载能力。因此,可改变集成有这一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汽车的高度或水平度。液压补偿容积11借助液压线路与主液压容积1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控的泵送装置14和单向阀15集成在第一液压线路中。借助分配至泵送装置14的泵马达16控制泵送装置14。借助泵送装置14,液压流体可从液压补偿容积11重新导向进入主液压容积2。单向阀15布置在第一液压线路13中的沿液压流体泵送方向的泵送装置14的后部,该单向阀15防止液压流体从主液压容积2流回至液压补偿容积11。第二液压线路17平行于该第一液压线路13进行布置,其中,该第二液压线路17同样地用于将液压补偿容积11与主液压容积2连接。可控的排液阀18集成在该第二液压线路17中。根据图2,可控的排液阀18具有两个转换阶段。在第一转换阶段,第二液压线17被中断使得没有液压流体能够流过所述线路。但是,在第二转换阶段,液体能够流过该第二液压线路17。对于这一点,再次指出,主液压容积2、气动容积3和液压补偿容积11分散式地设置在每个弹性缓冲器装置1中并且优选地集成在弹性缓冲器装置的共同壳体4中,具有液压线路和集成在该液压线路中的组件(泵送装置14、单向阀15、马达16以及排液阀18)。由于液压补偿容积11分散式地设置在每个弹性缓冲器装置1中,所以不需要经由液压线路设置各个弹性缓冲器装置1之间的连接。另外,可省略弹性缓冲器装置1与中央液压容积之间的连接。如果汽车的抬起目前通过图1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性缓冲器装置1实现,那么来自液压补偿容积11的液压流体经由泵送装置14借助第一液压线路13泵送进入主液压容积2,而第二液压线路17被中断。通过液压流体从液压补偿容积11供给至主液压容积2,主液压容积2中的压力得以增加,由此可实现用于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更大负载承受能力。这使得汽车抬起。如果汽车要降低,那么排液阀18移动至开启位置,泵送装置14关闭,使得液压流体能够从主液压容积2通过第二液压线路17流入液压补偿容积11。这使得主液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的弹性缓冲器装置,其具有一主液压容积(2)和与该主液压容积(2)相分隔的一气动容积(3),该气动容积与液压容积(2)相互作用,其特征在于有一分散设置的液压补偿容积(11),其中,液压流体可从该液压补偿容积(11)导向至主液压容积(2)并且反之亦然,从而改变弹性缓冲器装置(1)的负载承载能力,并且因此提供汽车的高度变化或水平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尔根西贝尼克
申请(专利权)人: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