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舱托架和车辆,所述机舱托架包括: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多个梁,多个梁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梁,至少一个所述空心梁的中空腔内设有内加强板;支架,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架用于安装机舱零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舱托架,可以很好的疏散应力集中,降低托架的应力,改善托架受力状态,提高托架的强度,延长托架的疲劳寿命。
Cabin bracket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舱托架和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舱托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电动车的机舱托架需要设置相当多的支架来为控制器、高压配电盒、水暖、蓄电池提供安装及固定结构。由于机舱托架上安装了相当多的机舱零部件,其必须满足电器及动力相关模块的刚度、强度要求。相关技术中,机舱托架的强度低,有大应力集中,应力数值超过材料屈服强度;在载荷作用下,后横梁靠近左悬置部分刚度比较小,Z向弯曲变形大;托架的两个横梁的Z向弯曲刚度相差大,沿着y轴扭转变形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高强的机舱托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托架,包括: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多个梁,多个梁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梁,至少一个所述空心梁的中空腔内设有内加强板;支架,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架用于安装机舱零部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托架,可以很好的疏散应力集中,降低托架的应力,改善托架受力状态,提高托架的强度,延长托架的疲劳寿命。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后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均与所述前横梁及所述后横梁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为空心梁,且所述后横梁的中空腔内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内加强板。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后横梁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的后横梁下壳体和后横梁上壳体,所述后横梁上壳体和所述后横梁下壳体共同限定出所述中空腔。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后横梁下壳体和所述后横梁上壳体均包括底板和两个侧板,所述后横梁上壳体的底板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的底板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后横梁上壳体的侧板的至少部分包覆在所述后横梁下壳体的侧板的至少部分的外侧,所述内加强板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的侧板的内侧壁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内加强板包括内加强底板和两个内加强侧板,两个所述内加强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内加强底板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所述内加强侧板的外侧壁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的侧板的内侧壁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内加强底板位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的底板与所述内加强侧板之间,且所述内加强底板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的底板间隔开设置。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后横梁的外壁面设有外加强板。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支架包括:左悬置支架,所述左悬置支架安装在所述左纵梁及所述后横梁的下表面;前驱控制器支架,所述前驱控制器支架安装在所述前横梁及所述后横梁的上表面,且所述前驱控制器支架的左端位于所述左纵梁的右侧;其中所述外加强板的左端位于所述左悬置支架的左侧,所述外加强板的右端与所述前驱控制器支架的右端平齐。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所述后横梁下壳体和所述后横梁上壳体的外壁面均设有外加强板。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具有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机舱托架。所述车辆与上述的机舱托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和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前横梁10,后横梁20,后横梁下壳体21,后横梁上壳体22,中空腔23,左纵梁31,右纵梁32,内加强板40,内加强底板41,内加强侧板42,外加强板50,前驱控制器支架62,水暖支架63,PDU支架64,右悬置支架65,后驱控制器支架66,高压配电盒支架驱67,左悬置支架6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托架。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托架可以安装于车辆的前机舱,特备是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机舱托架与车身横梁固定连接,比如机舱托架的前横梁10的两端和后横梁20的两端分别焊接有螺纹紧固件,机舱托架通过这四个螺纹紧固件与车身横梁固定连接。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如图1-图3所示,机舱托架包括:支撑框架本体和支架。支架安装于支撑框架本体,支架用于安装机舱零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可以包括:蓄电池支架、前驱控制器支架62、水暖支架63、PDU支架64、右悬置支架65、后驱控制器支架66、高压配电盒支架驱67、左悬置支架68。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多个梁,多个梁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梁,比如每个梁可以均为空心梁,空心梁内具有中空腔23,至少一个空心梁的中空腔23内设有内加强板40,内加强板40可以沿对应的空心梁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内加强板40可以有效地帮助疏散应力集中,降低托架的应力,改善托架受力状态,增加机舱托架的强度,使机舱托架能承受大工况载荷,增强机舱托架的疲劳寿命,且增强对应的梁的Z向刚度。在中空腔23内设内加强板40,不影响整个支撑框架本体外表的空间和结构,对其他支架及其零部件的安装无干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托架,可以很好的疏散应力集中,降低托架的应力,改善托架受力状态,提高托架的强度,延长托架的疲劳寿命。如图1所示,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前横梁10、后横梁20、左纵梁31和右纵梁32,前横梁10与后横梁20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左纵梁31和右纵梁32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左纵梁31和右纵梁32均与前横梁10及后横梁20相连,左纵梁31的前端与前横梁10相连,左纵梁31的后端与后横梁20相连,右纵梁32的前端与前横梁10相连,右纵梁32的后端与后横梁20相连。如图1和图2所示,前驱控制器支架62安装在前横梁10及后横梁20的上表面,且前驱控制器支架62位于左纵梁31及右纵梁32之间,前横梁10及后横梁20的上表面的位于前驱控制器支架62与右纵梁32之间的区域可以安装有安装框架,该安装框架包括水暖支架63、PDU支架64和后驱控制器支架66,上述安装框架的左侧还安装有高压配电盒支架驱67。如图1和图2所示,左悬置支架68安装在左纵梁31的下表面,且左悬置支架68偏后设置,左悬置支架68的一部分安装在后横梁20的下表面,左悬置支架68安装在左纵梁31及后横梁20的下表面,右悬置支架65安装在右纵梁32的下表面,且右悬置支架65偏前设置,右悬置支架65的一部分安装在前横梁10的下表面,右悬置支架65安装在右纵梁32及前横梁10的下表面,这样前横梁10和后横梁20受到的扭矩不同。如图2所示,后横梁20可以为空心梁,且后横梁20的中空腔23内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内加强板40,内加强板40可以从后横梁20的左端延伸到右端,内加强板40可以与后横梁20基本等长。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舱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多个梁,多个梁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梁,至少一个所述空心梁的中空腔(23)内设有内加强板(40);支架,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架用于安装机舱零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舱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多个梁,多个梁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梁,至少一个所述空心梁的中空腔(23)内设有内加强板(40);支架,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本体,所述支架用于安装机舱零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本体包括:前横梁(10)和后横梁(20),所述前横梁(10)与所述后横梁(20)沿前后方向间隔开设置;左纵梁(31)和右纵梁(32),所述左纵梁(31)和所述右纵梁(32)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左纵梁(31)和所述右纵梁(32)均与所述前横梁(10)及所述后横梁(20)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20)为空心梁,且所述后横梁(20)的中空腔(23)内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内加强板(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20)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的后横梁下壳体(21)和后横梁上壳体(22),所述后横梁上壳体(22)和所述后横梁下壳体(21)共同限定出所述中空腔(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21)和所述后横梁上壳体(22)均包括底板和两个侧板,所述后横梁上壳体(22)的底板与所述后横梁下壳体(21)的底板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后横梁上壳体(22)的侧板的至少部分包覆在所述后横梁下壳体(21)的侧板的至少部分的外侧,所述内加强板(40)与所述后横梁下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静,王长文,柯辉,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