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3857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11:54
为了改进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柱具有:转向轴(1),该转向轴以能够绕其纵向轴线(25)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部件(2)中;导引部件(3),壳体部件(2)由该导引部件保持;能量吸收装置(5),该能量吸收装置设置在导引部件(3)与壳体部件(2)之间,并且该能量吸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弯曲线材(6、7;26、27),所述弯曲线材借助于第一端部部分(8;28)联接至壳体部件(2)并且借助于第二端部部分(9;29)联接至导引部件(3),其中,导轨(12)借助于至少一个侧壁(13)附接至壳体部件(2),其中,导引部件(3)联接有销(17、18;31、32),并且弯曲线材(6、7;26、27)的第二端部部分(9;29)具有联接部分(19;30),所述联接部分接合在销(17、18;31、32)后面并且至少在碰撞的情况下至少在支承点(P)处支撑在侧壁(13)上,使得确保了能量吸收装置的减小的结构空间需求,提出的是,支承点(P)设置在销(17、18;31、32)的由联接部分(19;30)围绕接合的那侧,其中,销(17、18;31、32)具有距侧壁(13)的第一间距(a),其中,销(17、18;31、32)与支承点(P)之间的沿轴向方向测量的第二间距(b)相当于第一间距(a)的至少1.1倍。

Steering column for mot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该转向柱具有:转向轴,该转向轴以能够绕其纵向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部件中;导引部件,壳体部件由导引部件保持;能量吸收装置,该能量吸收装置以操作性的方式设置在导引部件与壳体部件之间,并且该能量吸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弯曲线材,弯曲线材借助于第一端部部分联接至壳体部件并且借助于第二端部部分联接至导引部件,其中,导轨借助于至少一个侧壁附接至壳体部件,其中,销联接至导引部件,并且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包括联接部分,该联接部分接合在销后面并且至少在碰撞的情况下至少在支承点处支撑在侧壁上。
技术介绍
这种转向柱从DE102009059159B3中已知。在已知的转向柱中,弯曲线材通过两个凸耳联接至齿板并因此联接至导引部件。需要两个凸耳以防止弯曲线材的附接部分弯曲,因为附接部分在单个凸耳的情况下不会被足够牢固地固定。该解决方案的缺点是设计空间密集且昂贵。本专利技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是改进上述类型的转向柱,使得降低能量吸收装置的设计空间需求并确保其安全功能。该问题通过权利要求1中提到的特征来解决。有利的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行描述。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提出的是,支承点设置在销的由联接部分抓持的那侧,并且销具有距侧壁的第一间距,而销与支承点之间的沿轴向方向测量的第二间距是第一间距的至少1.1倍。第二间距是在至少一个支承点与销的位于联接部分接合在销后面的那侧的最靠外轴向点之间测量的。销的最靠外轴向点是指销在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的最靠外延伸部。至少一个支承点——在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点处,弯曲线材的联接部分支撑抵靠侧壁——优选地是弯曲线材的联接部分与侧壁之间的支承表面的点。在一个有利的改型中,可以设置如下:在侧壁与弯曲线材的联接部分之间设置有中间元件、比如插入板。因此,联接部分的支撑通过中间元件抵靠侧壁而经由至少一个支承点发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加宽的联接部分防止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从销滑移出。特别地,在联接部分与销拉动联接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了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的弯曲打开。但是也是在推动型支撑的情况下,加宽的联接部分防止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在销与侧壁之间滑移穿过。因为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点设置在销的由联接部分抓持的那侧并且第二间距是第一间距的至少1.1倍,所以确保了联接部分抵靠侧壁的支撑,这防止了在施加力时联接部分的弯曲打开,并且还防止了联接部分在销与侧壁之间滑移穿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两个销来实现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的可靠联接。因此,与已知的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节省一个销,这导致轴向方向上的更小的设计长度。特别是在具有沿轴向连续设置的两个或更多个弯曲线材的实施方式中,实现了轴向设计空间的双重或多重节省。优选地,第二间距相当于第一间距的至少1.3倍。因此,支承点相对于销具有对应的间距,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优选地,第二间距相当于第一间距的至多4倍。因此,所述至少一个支承点相对于销具有对应的间距,使得可以实现支撑效果并且同时确保节省空间的设计。在一个有利的改型中,可以设置如下:销连接至齿板,而齿板能够相对于导引部件轴向地移动,并且齿板可以通过锁定装置而相对于导引部件被轴向地止动,使得在于碰撞的情况下产生的轴向力的作用下,壳体部件相对于在导引部件上止动的齿板的轴向移位使弯曲线材变形,并且以此方式动能的一部分被弯曲线材吸收。有利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的能量吸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弯曲线材,弯曲线材在轴向上一个设置在另一个后方,而齿板包括至少两个径向突出的销,第一销位于距第二销的轴向间距处,并且所述至少两个弯曲线材的分别在联接部分处加宽的第二端部部分接合在相应的销后面并且在相应的支承点处支撑抵靠导轨的侧壁,并且至少一个弯曲线材可以借助于开关被停用。能量吸收装置用两个弯曲线材比用单个弯曲线材可以吸收更多的动能。由于可以借助于开关来停用至少一个弯曲线材的设置,因此可吸收的能量可以适应于特定的碰撞情况,例如,适应于驾驶员是否系好安全带的环境。如果在没有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推测必须吸收大量能量,则两个弯曲线材都会变形。但是,如果应该吸收较少的能量,则可以借助于开关使一个弯曲线材停用,使得仅单个弯曲线材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齿板的至少一个第二销构造为滑块并且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接纳在齿板的纵向槽中,其中,滑块在纵向槽中的轴向移位可以由能够借助于开关缩回的螺栓阻挡。只要开关未被启动,螺栓就不会缩回并且螺栓阻挡滑块在齿板的纵向槽中的移位。因此,第二销可以与第一销一样相对于齿板移位。然而,这具有的结果是,在碰撞的情况下,在沿行进方向移位的壳体部件与固定至承载件的齿板之间相对移位的情况下,两个弯曲线材都变形并将吸收大量能量。但是如果在碰撞的情况下启动开关,则螺栓缩回并且滑块在齿板的纵向槽中的轴向移位变得可能。现在,如果壳体部件沿行进方向移位,则第二弯曲线材带动第二销,使得第二销在齿板的纵向槽中移位,并且第二弯曲线材保持不变形。仅第一销相对于齿板是不可移动的,并因此导致第一弯曲线材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由单个弯曲线材与上述情况由两个弯曲线材相比吸收较少的能量。有利地,开关设计为烟火开关。如果中央控制单元已经确定需要吸收较少的能量,则烟火开关可以在碰撞的情况下由机动车辆的中央控制单元电点火并因此在驾驶员与方向盘碰撞之前的几分之一秒内及时地停用弯曲线材中的一个弯曲线材。有利地,弯曲线材的联接部分具有喇叭形的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的自由端部在支承点处支撑抵靠导轨的侧壁。有利地,在弯曲线材与齿板的销拉动联接的情况下,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的联接部分具有喇叭形的支承部分,该支承部分的自由端部支撑抵靠导轨的侧壁。该措施确保联接部分始终牢固地抵靠齿板的销并且不会滑脱。通过将弯曲线材的第二端部部分夹持在齿板的相应的销与导轨的侧壁之间,可以进一步改善弯曲线材的联接。在弯曲线材与齿板的销推动型联接的情况下,相应的弯曲线材的固定至壳体部件的第一端部部分有利地具有成角度的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接合在壳体部件的第一突起后面,第一端部部分被夹持在壳体部件的第一突起与至少一个第二突起之间。以此方式,相应的弯曲线材的紧固在壳体部件上的并且在该状况下通过在碰撞的情况下的张力而受到应力的第一端部部分牢固地固定在壳体部件上。有利地,壳体部件的第一突起在第一端部部分的供第一突起抵靠的部分上轴向地延伸,而壳体部件的第二突起和第三突起以相对于彼此相距轴向间距的方式与第一突起相反地设置。以此方式,相应的弯曲线材的第一端部部分甚至更好地固定在壳体部件上。附图说明下面将借助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附图具体示出为: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的上部件的总体立体图;图2:相同转向柱的立体细节图;图3:相同转向柱的另一局部立体图;图4:齿板的立体图;图5: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局部截面图;图6:图5的放大细节图;图6a:第二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的类似于图6的放大细节图,图6b:现有技术的弯曲线材的联接部分的详细视图,图7:图5的能量吸收装置的局部截面图,但是是在碰撞的情况下壳体部件移位同时两个弯曲线材变形之后的局部截面图;图8:与图7中相同、但仅一个弯曲线材变形的能量吸收装置的截面图;图9: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所述转向柱具有:转向轴(1),所述转向轴(1)以能够绕所述转向轴(1)的纵向轴线(25)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部件(2)中;导引部件(3),所述壳体部件(2)由所述导引部件(3)保持;能量吸收装置(5),所述能量吸收装置(5)以操作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引部件(3)与所述壳体部件(2)之间,并且所述能量吸收装置(5)具有至少一个弯曲线材(6、7;26、27),所述弯曲线材(6、7;26、27)借助于第一端部部分(8;28)联接至所述壳体部件(2)并且借助于第二端部部分(9;29)联接至所述导引部件(3),其中,导轨(12)借助于至少一个侧壁(13)附接至所述壳体部件(2),其中,所述导引部件(3)联接有销(17、18;31、32),并且所述弯曲线材(6、7;26、27)的所述第二端部部分(9;29)具有联接部分(19;30),所述联接部分(19;30)接合在所述销(17、18;31、32)后面并且至少在碰撞的情况下至少在支承点(P)处支撑在所述侧壁(1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点(P)设置在所述销(17、18;31、32)的由所述联接部分(19;30)抓持的那侧,并且所述销(17、18;31、32)具有距所述侧壁(13)的第一间距(a),而所述销(17、18;31、32)与所述支承点(P)之间的沿轴向方向测量的第二间距(b)是所述第一间距(a)的至少1.1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02 DE 102017201708.2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所述转向柱具有:转向轴(1),所述转向轴(1)以能够绕所述转向轴(1)的纵向轴线(25)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壳体部件(2)中;导引部件(3),所述壳体部件(2)由所述导引部件(3)保持;能量吸收装置(5),所述能量吸收装置(5)以操作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引部件(3)与所述壳体部件(2)之间,并且所述能量吸收装置(5)具有至少一个弯曲线材(6、7;26、27),所述弯曲线材(6、7;26、27)借助于第一端部部分(8;28)联接至所述壳体部件(2)并且借助于第二端部部分(9;29)联接至所述导引部件(3),其中,导轨(12)借助于至少一个侧壁(13)附接至所述壳体部件(2),其中,所述导引部件(3)联接有销(17、18;31、32),并且所述弯曲线材(6、7;26、27)的所述第二端部部分(9;29)具有联接部分(19;30),所述联接部分(19;30)接合在所述销(17、18;31、32)后面并且至少在碰撞的情况下至少在支承点(P)处支撑在所述侧壁(1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点(P)设置在所述销(17、18;31、32)的由所述联接部分(19;30)抓持的那侧,并且所述销(17、18;31、32)具有距所述侧壁(13)的第一间距(a),而所述销(17、18;31、32)与所述支承点(P)之间的沿轴向方向测量的第二间距(b)是所述第一间距(a)的至少1.1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销(17、18;31、32)连接至齿板(10),而所述齿板(10)能够相对于所述导引部件(3)轴向地移动,并且所述齿板(10)能够通过锁定装置(11)相对于所述导引部件(3)轴向地止动,使得在于碰撞的情况下产生的轴向力的作用下,所述壳体部件(2)相对于在所述导引部件(3)上止动的所述齿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耶罗尼米斯·施尼策尔理查德·维贝奇普里安·帕尔蒂尼萨努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列支敦士登,LI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