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087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5: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和车辆,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导气管设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管孔,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且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滤清器,发动机产生的噪音进入空气滤清器后,通过导气管的管孔进入第一腔内,并在第一腔逐渐地减弱、消除,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简单,消音效果较佳。

Air filter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滤清器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滤清器和具有该空气滤清器的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进气管通常设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用于对进入发动机的空气进行过滤。但发动机产生的噪音易传递到空气滤清器中,因此,空气滤清器内安装有用于降低噪音的消音装置。相关技术中,消音装置占用的空间较大,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对噪音消除的效果较差,且不能完全解决高频噪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滤清器,结构简单,且具有很好的消音效果。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导气管设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管孔,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且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发动机产生的噪音进入空气滤清器后,通过导气管的管孔进入第一腔内,并在第一腔逐渐地减弱、消除,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简单,消音效果较佳。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还包括:子隔板,所述子隔板将所述导气管分为多段,并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多个第一子腔。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所述子隔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子隔板沿所述导气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子腔中的至少两个的容积不同。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多个所述第一子腔中的至少两个具有不同的形状;或者,所述子隔板至少为三个,至少两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隔板之间的间距不同。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管孔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子腔均与所述导气管通过多个管孔连通。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多个所述管孔沿所述导气管的周向、轴向间隔开分布;或者,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子腔对应的所述管孔的数目不同。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所述导气管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相连且成弯折形,所述第一段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均设有多个管孔。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连且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中隔板与所述上壳体相连,所述导气管贯穿所述上壳体。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连且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中隔板、所述子隔板均与所述上壳体相连,所述导气管贯穿所述上壳体。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发动机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空气滤清器,所述导气管和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所述车辆和上述的空气滤清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与涡轮增压器的连接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的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的中隔板、子隔板和导气管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空气滤清器100,壳体1,上壳体11,下壳体12,容纳腔13,第一腔131,第一子腔1311,第二腔132,自攻钉14,中隔板2,导气管3,第一段31,第二段32,管孔33,子隔板4,滤芯5,进气口6,出气口7,涡轮增压器101,进气管道10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100,该空气滤清器100的导气管3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外界的空气在空气滤清器100内被过滤后由导气管3输送到发动机的进气管中。其中,空气滤清器100内设有谐振腔,谐振腔和导气管3相连,且谐振腔和导气管3通过管孔33连通,这样,发动机产生的噪音通过导气管3进入空气滤清器100后,可在谐振腔内被逐渐地吸收、消除,由此,发动机扩散到空气滤清器100内的噪音被有效地降低。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100,包括:壳体1、中隔板2和导气管3。壳体1限定出容纳腔13,如图1-图3所示,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相连,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限定出容纳腔13,如图1-图2所示,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螺纹紧固件为自攻钉14,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拆卸方便,便于后期维修与更换。其中,下壳体12可通过六角法兰面螺栓固定在车身上。中隔板2与壳体1相连,如图3和图4所示,中隔板2与上壳体11相连,中隔板2可与上壳体11焊接相连,中隔板2将容纳腔13分隔为第一腔131和第二腔132,如图3所示,中隔板2将容纳腔13沿上下方向分隔,第一腔131位于第二腔132的上方,导气管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131内,且导气管3的一端贯穿壳体1。如图6所示,导气管3的一端贯穿上壳体11,且导气管3的一端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导气管3的另一端与第二腔132相连,即在空气滤清器100工作时,导气管3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第二腔132相连。其中,中隔板2可将容纳腔13均匀分隔,也可将任意分隔,如局部分隔或整体分隔。如图5所示,导气管3包括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相连,且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形成弯折性,第一段31贯穿壳体1,如图6所示,第一段31贯穿上壳体1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腔132内设有用于过滤空气的滤芯5,且第二腔132的内壁上设有进气口6,如图2所示,下壳体12设有进气口6,上壳体11设有出气口7。这样,外界的空气可从下壳体12的进气口6进入第二腔132内,滤芯5对进入第二腔132内的空气进行过滤,以除去空气中的灰尘及其它固体颗粒,空气经过滤后进入导气管3中,穿过第一腔131由出气口7,流向发动机的进气管,由此,空气滤清器100可向发动机提供干净、可用的空气。滤芯5可为无纺布或纸质滤芯5。如图3和图5所示,导气管3设有管孔33,导气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段32均设有多个管孔33,导气管3通过管孔33与第一腔131连通,这样,导气管3内的声波可通过管孔33扩散到第一腔131内,并在第一腔131内不断地反射、减弱,进而降低空气滤清器100内的噪音。如图1所示,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101与导气管3通过进气管道102相连,由此,涡轮增压器101产生的噪音通过进气管道102传递至导气管3时,声阻抗发生变化,声波通过管孔33进入第一腔131内,其能量被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导气管设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管孔,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且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出容纳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与所述壳体相连且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导气管设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管孔,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贯穿所述壳体且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管相连,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子隔板,所述子隔板将所述导气管分为多段,并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多个第一子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隔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子隔板沿所述导气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子腔中的至少两个的容积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子腔中的至少两个具有不同的形状;或者,所述子隔板至少为三个,至少两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隔板之间的间距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孔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子腔均与所述导气管通过多个管孔连通。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美娟王文多詹火明刘佳科刘朝任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