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装置以及汽车底盘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023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装置以及汽车底盘,涉及汽车技术领域,该悬架装置包括车桥、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车桥的两端用于连接在车轮上,第一连接架固定设置在车桥上,且第一连接架上设置有相对称的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第一减振器设置在第一连接支耳上并,第二减振器设置在第二连接支耳上并能够沿第二连接支耳上,第一减振器与第二减振器到的距离与车桥的长度相同,使得减振器的中心距与车轮中心距相同,实现调整整车侧倾刚度和提高舒适性的目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悬架装置,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成本低,减振器的中心距与车轮中心距相同,从而达到更高的舒适性,同时侧倾刚度高。

A Suspension Device and Vehicle Chas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架装置以及汽车底盘
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架装置以及汽车底盘。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是汽车重要的涉及安全的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悬架系统的舒适性和降低成本。悬架系统主要有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两种,对于非独立悬架,现有多是采用扭力梁悬架。现有的扭力梁悬架,主要由减振器、扭力梁总成组成,减振器的一端铰接在扭力梁总成的支架上,另一端铰接在车身上,垂直载荷全部由减振器支撑。在实际使用时,扭力梁总成承受了全部的水平和侧向载荷,导致悬架系统的侧向刚度低,同时由于现有的扭力梁悬架的减振器都布置在车轮内侧,导致悬架系统的侧倾刚度低,若要提高侧倾刚度,会导致减振器总成的尺寸和刚度增加,这会导致难以布置,若提高减振器刚度,则会降低乘坐舒适性。现有的扭力梁悬架具有以下缺点:由于减振器布置在车轮内侧,难以平衡乘坐舒适性和侧倾刚度的矛盾:若提高侧倾刚度,则会降低悬架系统的减振效果,降低乘坐舒适性;若提高舒适性,则会降低侧倾刚度。同时现有的扭力梁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且扭力梁总成的强度要求高,断裂失效的概率高,侧向刚度低。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成本低,减振器的中心距能够调节,从而达到更高的舒适性,同时侧倾刚度高的悬架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架装置,其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成本低,减振器的中心距与车轮距相同,从而达到更高的舒适性,同时侧倾刚度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底盘,其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成本低,减振器的中心距与车轮距相同,从而达到更高的舒适性,同时侧倾刚度高。本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悬架装置,包括车桥、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车桥的两端用于连接在车轮上,第一连接架固定设置在车桥上,且第一连接架上设置有相对称的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分别向着车桥延伸方向的两端伸出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设置在第一连接支耳上,第二减振器设置在第二连接支耳上,且第一减振器与第二减振器之间的距离与车桥的长度相同,使得第一减振器与第二减振器之间的距离与车轮的轮距相同。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支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支耳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减振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安装槽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支耳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支耳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减振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安装槽中。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均呈U型,第一安装槽远离第二连接支耳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安装槽远离第一连接支耳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架包括第一折弯臂和第二折弯臂,第一折弯臂的一端与车桥固定连接,第二折弯臂的一端与车桥固定连接,第一折弯臂远离车桥的一端与第二折弯臂远离车桥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形成顶角连接部,第一连接支耳固定设置在第一折弯臂上,第二连接支耳固定设置在第二折弯臂上。进一步地,顶角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橡胶衬套。进一步地,悬架装置还包括传动支架和第二连接架,传动支架固定设置在车桥的中部,第二连接架与传动支架连接并向着远离第一连接架的一侧伸出。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一传动臂和第二传动臂,第一传动臂的和第二传动臂呈夹角设置,且第一传动臂的一端和第二传动臂的一端均与传动支架铰接。进一步地,第一传动臂远离传动支架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推力杆,第二传动臂远离传动支架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推力杆。一种汽车底盘,包括车体、车轮和悬架装置,悬架装置包括车桥、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第一连接架固定设置在车桥上,且第一连接架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分别向着车桥延伸方向的两端伸出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设置在第一连接支耳上并能够沿第一连接支耳的延伸方向调节,第二减振器活动设置在第二连接支耳上并能够沿第二连接支耳的延伸方向调节。第一连接架与车体连接,车桥与车轮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悬架装置,将车桥与车轮连接,将第一连接架固定设置在车桥上,同时将第一减振器设置在第一连接支耳上,将第二减振器设置在第二连接支耳上,由于减振器的中心距与车轮中心距相同,保证了整车低的减振器刚度下获得良好的舒适性同时不降低整车的侧倾刚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悬架装置,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成本低,减振器的中心距与车轮中心距相同,从而达到更高的舒适性,同时侧倾刚度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装置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装置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悬架装置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一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二连接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悬架装置;110-车桥;130-第一连接架;131-第一折弯臂;133-第二折弯臂;135-第一橡胶衬套;140-第一连接支耳;150-第一减振器;160-第二连接支耳;170-第二减振器;180-传动支架;190-第二连接架;191-第一传动臂;193-第二传动臂;195-第一推力杆;197-第二推力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桥、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所述车桥的两端用于连接在车轮上,所述第一连接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桥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架上设置有相对称的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所述第一连接支耳和所述第二连接支耳分别向着所述车桥延伸方向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支耳上,所述第二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支耳上,且所述第一减振器与所述第二减振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车桥的长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桥、第一连接架、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所述车桥的两端用于连接在车轮上,所述第一连接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桥上,且所述第一连接架上设置有相对称的第一连接支耳和第二连接支耳,所述第一连接支耳和所述第二连接支耳分别向着所述车桥延伸方向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支耳上,所述第二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支耳上,且所述第一减振器与所述第二减振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车桥的长度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支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支耳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减振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支耳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支耳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减振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均呈U型,所述第一安装槽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支耳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安装槽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支耳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玉红毕兰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