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84555 阅读: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装置关闭时,作动筒向外伸展至最大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关闭,分别完全与发动机风扇舱外蒙皮和内蒙皮重合,外涵道气流完全不受阻碍地通过流道,不对外涵道产生额外阻力。装置打开时,作动筒向内收回至最小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打开,外涵道气流被底部阻流门阻挡,径向运动经导流板引导排出,底部阻流门打开并到达发动机核心舱的外壁,达到阻流效果。结合了叶栅式反推力器和瓣式转动折流门反推力器的优点,简化了部件,减少了结构重量,运动机构灵活,反推效果良好。

A Turbofan Engine Short External Culvert Back Thrus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反推力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属于发动机反推力装置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发动机反推力装置是现代客机必备的设备,是产生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推力的设备,其作用与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作用正好相反。飞机速度的提高必然使飞机着陆滑跑距离增加,为了缩短滑跑距离,需要使用必要的专用减速装置。常用的减速方法有机轮制动减速、减速伞减速、着陆拦阻钩减速、襟翼控制减速和反推力减速。其中,反推力装置在飞机上应用得最为广泛。反推力装置不但能保持减速效率直至使速度为零(飞机停止前进),而且制动效果不会因跑道潮湿或地面覆冰而受到影响。不要求机场设置专用设备,不受着陆面积的制约,比其他几种减速方式平稳可靠,所以被许多运输机和大型客机采用。自从采用反推力装置以来,飞机着陆滑跑距离已由3000m缩短到450m以内。因而,反推力装置已被公认是现代和未来高性能运输飞机必不可少的常设装置。现有技术主要有三种发动机反推力装置:一是抓斗式反推装置也称蚌壳式。这类反推力装置必须安装在机翼下的短舱后端,将整个短舱涵道后端转动。该装置一般用于非风扇的纯涡轮喷气发动机或小涵道比发动机上。其缺点是:比较笨重,承受的反推力载荷大,反推力气流容易作用到机身结构上。二是叶栅式反推力器由反推力导流叶栅、叶栅盖和阻流板组成。工作时,整流罩向后移动(或盖打开)露出叶栅,阻流板挡住向后流动的涵道气流,使其折入叶栅中定向流出。叶栅式反推力器主要在涵道气流中工作,通常安装在机翼下短舱的中部,反推力气流在机翼前缘的前面喷出。叶栅式反推力器适用于涡轮风扇发动机。其缺点是:机械协调件多,结构复杂,叶栅盖和阻流板气流泄漏可能导致发动机性能降低。三是瓣式转动折流门反推力器(也称为鳄鱼嘴式)由在短舱侧壁上沿周向设置的多组枢轴转动门及驱动机构组成。工作时,折流门绕枢轴转动,每组门的内侧部分起阻流板作用,挡住涵道气流;外侧部分对排气起定向导流作用,产生反推力。瓣式转动折流门反推力器对于涡扇发动机比较适用。从特点上看,其结构虽然比叶栅式简单,但作动器行程较大,需要的力较大,增加了重量。综合来看,现有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是抓斗式反推装置比较笨重,承受的反推力载荷大,反推力气流容易作用到机身结构上;二是叶栅式反推力器机械协调件多,结构复杂,叶栅盖和阻流板气流泄漏可能导致发动机性能降低;三是瓣式转动折流门反推力器作动器行程较大,需要的力较大,增加了重量;四是现有技术的发动机反推力装置结构比较复杂,重量较大,运动机构不够灵活,反推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分别通过短支柱与所述悬臂的两个孔同轴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分别通过长支柱与所述连杆的两端同轴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连杆连接驱动连杆来带动底部阻流门运动,作动筒由执行器驱动。装置关闭时,作动筒向外伸展至最大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关闭,分别完全与发动机风扇舱外蒙皮和内蒙皮重合,外涵道气流完全不受阻碍地通过流道,不对外涵道产生额外阻力。装置打开时,作动筒向内收回至最小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打开,外涵道气流被底部阻流门阻挡,径向运动经导流板引导排出,底部阻流门打开并到达发动机核心舱的外壁,达到阻流效果。结合了叶栅式反推力器和瓣式转动折流门反推力器的优点,简化了部件,减少了结构重量,运动机构灵活,反推效果良好。为达到以上技术效果,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包括前导流板、后导流板、悬臂、连杆、作动筒、执行器、驱动连杆、底部阻流门,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上分别设置有短支柱和长支柱,所述悬臂设置在底部阻流门的上方中部,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分别通过短支柱与所述悬臂的两个孔同轴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分别通过长支柱与所述连杆的两端同轴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底部阻流门相连接,所述连杆连接驱动连杆来带动底部阻流门运动,所述连杆与所述作动筒相连接,所述作动筒由执行器驱动。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分别安装在发动机风扇舱的内部。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执行器驱动作动筒运动,并且所述作动筒可以同时绕执行器的转动轴旋转。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执行器的转动轴与悬臂固定在发动机风扇舱内。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作动筒向外伸展至最大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关闭,分别完全与发动机风扇舱外蒙皮和内蒙皮重合,外涵道气流完全不受阻碍地通过流道,不对外涵道产生额外阻力。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作动筒向内收回至最小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打开,外涵道气流被底部阻流门阻挡,径向运动经导流板引导排出。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所述作动筒向内收回至最小行程位置,所述底部阻流门打开并到达发动机核心舱的外壁,达到阻流效果。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进一步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按圆周排列设置在发动机风扇舱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结合了叶栅式反推力器和瓣式转动折流门反推力器的优点,简化了部件,减少了结构重量,运动机构灵活,反推效果良好。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装置关闭时,作动筒向外伸展至最大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关闭,分别完全与发动机风扇舱外蒙皮和内蒙皮重合,外涵道气流完全不受阻碍地通过流道,不对外涵道产生额外阻力。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装置打开时,作动筒向内收回至最小行程位置,带动前导流板、后导流板和底部阻流门打开,外涵道气流被底部阻流门阻挡,径向运动经导流板引导排出,底部阻流门打开并到达发动机核心舱的外壁,达到阻流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安装在发动机短舱风扇舱内,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安装在发动机短舱风扇舱内,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安装在发动机风扇舱内,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安装在发动机风扇舱内,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后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前导流板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后导流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底部阻流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导流板,2-后导流板,3-悬臂,4-连杆,5-作动筒,6-执行器,7-驱动连杆,8-底部阻流门,9-发动机风扇舱,10-发动机核心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导流板(1)、后导流板(2)、悬臂(3)、连杆(4)、作动筒(5)、执行器(6)、驱动连杆(7)、底部阻流门(8),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上分别设置有短支柱和长支柱,所述悬臂(3)设置在底部阻流门(8)的上方中部,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分别通过短支柱与所述悬臂(3)的两个孔同轴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分别通过长支柱与所述连杆(4)的两端同轴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所述驱动连杆(7)与所述底部阻流门(8)相连接,所述连杆(4)连接驱动连杆(7)来带动底部阻流门(8)运动,所述连杆(4)与所述作动筒(5)相连接,所述作动筒(5)由执行器(6)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导流板(1)、后导流板(2)、悬臂(3)、连杆(4)、作动筒(5)、执行器(6)、驱动连杆(7)、底部阻流门(8),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上分别设置有短支柱和长支柱,所述悬臂(3)设置在底部阻流门(8)的上方中部,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分别通过短支柱与所述悬臂(3)的两个孔同轴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分别通过长支柱与所述连杆(4)的两端同轴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所述驱动连杆(7)与所述底部阻流门(8)相连接,所述连杆(4)连接驱动连杆(7)来带动底部阻流门(8)运动,所述连杆(4)与所述作动筒(5)相连接,所述作动筒(5)由执行器(6)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前导流板(1)和后导流板(2)分别安装在发动机风扇舱(9)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轮风扇发动机短舱外涵道反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6)驱动作动筒(5)运动,并且所述作动筒(5)可以同时绕执行器(6)的转动轴旋转。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云彭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鸿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