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9128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面板,包括第一连接导线、第一驱动连接线、第二驱动连接线、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备用电极。第一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独立于第二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第一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一驱动连接线之间。第二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备用电极位于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备用电极包括第一部与两个第二部。第一部位于两个第二部之间。第一部于第一方向延伸,且两个第二部各自于第二方向延伸。由第一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出去的虚拟延伸线横越两个第二部。

Light Emitting Diode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面板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制程良率高的发光二极管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面板因具有省电、轻薄、高效率、高对比及反应时间快等优点,在移动装置甚至是大尺寸电视的市场上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相较于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具有发光材料寿命较短、长时间操作(long-lifeoperation)下的信赖性(reliability)较差及生产成本较高等缺点。因此,相较于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具有色彩易调校、发光寿命长、无影像烙印等优势的微型发光二极管(mirco-LEDs)面板逐渐受到青睐,有望成为下一世代的显示技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巨量转移(masstransfer)技术的开发俨然成为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的转移技术因晶粒转移成功率不易提升,连带影响微型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生产良率。因此,在精进转移技术的同时,如何提高微型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生产良率也是各科技厂所亟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面板,制程良率高。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包括第一连接导线、第一驱动连接线、第二驱动连接线、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备用电极。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都位于第一连接导线的同一侧。第一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独立于第二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第一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一驱动连接线之间。第二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备用电极位于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备用电极包括第一部与两个第二部。第一部位于两个第二部之间。第一部于第一方向延伸,且两个第二部各自于第二方向延伸。由第一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出去的虚拟延伸线横越两个第二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连接导线的延伸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备用电极的两个第二部既不重叠第一驱动连接线也不重叠第二驱动连接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部连续延伸于两个第二部之间,且第一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备用电极更包括凸块部。凸块部由两个第二部的其中一个的末端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一部延伸出去并与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中较邻近的一者间隔一间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驱动凸块部。驱动凸块部重叠于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的一者且沿第一方向朝备用电极凸伸并与备用电极间隔一间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导通构件。导通构件将备用电极的两个第二部中的一者电性连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中较邻近的一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第一次发光元件。第一次发光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导线,而第一次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一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备用连接线。备用连接线将第一次发光元件电性连接至第一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一连接导线的延伸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驱动凸块部。驱动凸块部重叠于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的一者且沿第二方向朝备用电极凸伸并与备用电极间隔一间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第一次发光元件。第一次发光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导线,而第一次发光元件的另一端覆盖且电性连接驱动凸块部与对应的第二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部划分成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由断开开口彼此间隔开来,且第一子部位于断开开口与两个第二部的其中一个之间,而第二子部位于断开开口与两个第二部的另一个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第一次发光元件与第二次发光元件。第一次发光元件与第二次发光元件分别电性连接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次发光元件通过备用电极电性连接第一驱动连接线。第二次发光元件通过备用电极电性连接第二驱动连接线,且断开开口让第一次发光元件与第二次发光元件彼此电性独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第二连接导线、第三发光元件以及第四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二连接导线与第一驱动连接线之间。第四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二连接导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三发光元件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连接导线之间排成一行,且第二发光元件与第四发光元件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连接导线之间排成另一行。第一次发光元件与第二次发光元件分别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连接导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次发光元件与第二次发光元件都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导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备用电极更包括凸块部。凸块部由两个第二部的其中一个的末端朝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中较邻近的一者延伸并与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中较邻近的一者重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第一次发光元件。第一次发光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导线而第一次发光元件的另一端重叠断开开口并电性连接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第一部与两个第二部中的一者由另一断开开口隔开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备用电极与第一连接导线由相同导电层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各自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与发光层。发光层位于第一半导体层与第二半导体层之间,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半导体层的同一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彩不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更包括第二连接导线、第三发光元件以及第四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二连接导线与第一驱动连接线之间。第四发光元件连接于第二连接导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三发光元件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连接导线之间沿行方向排成一行,且第二发光元件与第四发光元件于第一连接导线与第二连接导线之间沿行方向排成另一行。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彩相同,而第二发光元件与第四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彩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元件与第四发光元件各自的定向方向为第三方向,且第三方向与行方向呈非直角。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行方向与第一连接导线的延伸方向相交。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面板中,通过设置在第一驱动连接线与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的备用电极具有延伸方向彼此相交的第一部及第二部,可缩减修补的作业时间及材料成本,有助于提升发光二极管面板的修补良率。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未经修补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发光二极管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经修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导线;第一驱动连接线;第二驱动连接线,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都位于该第一连接导线的同一侧,其中该第一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独立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第一发光元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导线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之间;第二发光元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导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以及备用电极,位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且该备用电极包括:第一部与两个第二部,该第一部位于该两个第二部之间,该第一部于第一方向延伸,该两个第二部各自于第二方向延伸,由该第一部沿该第一方向延伸出去的虚拟延伸线横越该两个第二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2 TW 1071448851.一种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导线;第一驱动连接线;第二驱动连接线,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都位于该第一连接导线的同一侧,其中该第一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独立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所传递的驱动信号;第一发光元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导线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之间;第二发光元件,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导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以及备用电极,位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之间,且该备用电极包括:第一部与两个第二部,该第一部位于该两个第二部之间,该第一部于第一方向延伸,该两个第二部各自于第二方向延伸,由该第一部沿该第一方向延伸出去的虚拟延伸线横越该两个第二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方向平行于该第一连接导线的延伸方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备用电极的该两个第二部既不重叠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也不重叠该第二驱动连接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连续延伸于该两个第二部之间,且该第一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该两个第二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备用电极更包括凸块部,该凸块部由该两个第二部的其中一个的末端沿该第一方向远离该第一部延伸出去并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中较邻近的一者间隔一间距。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驱动凸块部,该驱动凸块部重叠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的一者且沿该第一方向朝该备用电极凸伸并与该备用电极间隔一间距。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导通构件,该导通构件将该备用电极的该两个第二部中的一者电性连接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中较邻近的一者。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一次发光元件,该第一次发光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导线而该第一次发光元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备用连接线,该备用连接线将该第一次发光元件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部。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方向平行于该第一连接导线的延伸方向。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驱动凸块部,该驱动凸块部重叠于该第一驱动连接线与该第二驱动连接线的一者且沿该第二方向朝该备用电极凸伸并与该备用电极间隔一间距。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一次发光元件,该第一次发光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导线而该第一次发光元件的另一端覆盖且电性连接该驱动凸块部与对应的第二部。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划分成第一子部与第二子部,该第一子部与该第二子部由断开开口彼此间隔开来,且该第一子部位于该断开开口与该两个第二部的其中一个之间,而该第二子部位于该断开开口与该两个第二部的另一个之间。1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仲展刘品妙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