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茂坤专利>正文

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78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是一种轻载、高速微形的单体滑动轴承,主要包括:一轴芯及轴颈枢置于一轴套;其特征在于:该轴套内设有油槽;该轴芯在相对油槽的轴颈部位上设有搅动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含油轴承,尤指一种轻载、高速微形的含油单体滑动轴承
技术介绍
在相互枢接的机构之中,为了降低摩擦损耗,多采用轴承支持转动件,并配有相应的润滑方式,该等轴承一般分为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两大类,各类轴承又分为径向、止推等,本案为径向滑动轴承,该类轴承依据荷重及转速,以及机构的技术要求设有多种型号。重载型轴承,多采用滚珠或滚柱作为滚动体,间隔在转动轴芯与相应的轴承座之间;而轻载型轴承,由于荷重轻轻,因此,可采用简易的单体滑动轴承。关于单体滑动轴承,除了采用在传统轴承套内,以辅助注油方式,使油膜均匀分布于轴颈与衬套的枢接界面之间进行润滑外,为了无需后续额外补充润滑油剂,则可采用密封式轴承,以及依据使用条件,采用离心式液压轴承。该液压轴承,主要利用轴芯的回转力矩乘以油料质量而形成的惯性力,藉由转动时的惯性分力,将油料压注于轴颈与轴承座的枢接界面之间。另外,借助油膜的内聚力及粘着力,可使油料保持在间隙里润滑,不会大量溢出,甚至,由粘着力聚集的油膜型态,可能大于枢接界面的间隙,故使油料可保持在轴承里。参见图7所示,昔用的液压轴承,是将一轴芯3枢置于衬套4里,该轴芯内设有内孔油槽31,其外端由一油塞311封堵;该油槽31相对于轴颈的位置处,设有一通道32,油槽31里首先由侧端口注入润滑油,然后再将油塞311封堵。该液压轴承只能应用于轴端部位,无法用在轴芯3的中间部位进行润滑;其工作原理为,当轴芯3转动时,产生一力矩乘以油料质量而形成的惯性离心力,可将油槽31里的油料由通道32压注入轴芯3与衬套4的枢接界面间进行润滑,由于离心力与通道32同方向,使油槽31里的油料往外挤压,停机时,因离心力的消除,油料会由通道32回流油槽31里,因此,借助回转时的离心力,可完成轴芯3与衬套4间的润滑及油料的回收,但是,该种轴承仅能应用于轴芯3的轴端位置,无法应用于轴芯3的中间位置,另外,由于轴端里穿设有内孔油槽31,因此破坏了轴芯3的机械强度。再者,若应用在微形尺寸之下,其加工难度大,而加工通道32的难度更大。本人有鉴于昔用轴承存在的诸多缺欠,经过反复探索、设计及试验、评估,终于研发出一种安全简易,并适合轴心杆体在任何位置都可确保润滑的含油单体滑动轴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将轴芯的轴颈枢置于一轴套,轴套内设有油槽,轴芯的轴颈设有搅动部,由该搅动部搅动油液形成分压,以及将油搅匀充满于轴套内,形成简易有效的润滑,使轴芯杆体的任何位置皆可实施润滑。本技术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其轴颈的搅动部,可依油槽的长度、面积,采用多数交错排列的方式设置。本技术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其在轴套的油槽内圆周面上设有多数径向肋环,加大吸热面积,而且,相对轴芯搅动部可起到分压的作用。本技术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其轴套的外圆面上,可依机壳的安装条件,设有多数散热鳍板,加大散热面积,避免各组件过热,或者,润滑油剂因过热而易于膨涨挥发。本技术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其轴芯的轴颈设有内环槽,该内环槽相对于突出的肋环,两者的半径长短不同,故回转时可产生不同的惯性力矩,可增加扰流效应。本技术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其搅动部,可采用任何方式开设,其中,以开设狭槽状搅动部,或以钻孔方式形成的凹槽式孔状搅动部为最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半剖示图。图2、为本技术轴芯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轴芯与轴套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油槽肋环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外缘散热鳍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轴颈肋环的示意图。图7、为昔用液压轴承的立体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见图1所示,一种含油单体滑动轴承,是一种轻载、高速微形的单体滑动轴承,是将一轴芯1的轴颈10枢置于轴套2内,该轴颈10可位于轴芯1的端部,也可位于轴芯杆体中间的任何位置。该轴套2一般为固定状态,其材质可利用任何适用的材质,包括陶瓷及金属等材质,尤其以含油性能高者为佳。该轴套2内设有环形内凹的油槽20,该轴颈10相对油槽20长度范围内设有凹槽状的搅动部11,该轴颈10与轴套2的枢接界面120采用间隙配合公差,其精度应小于润滑油膜的厚度,因此,静态下油料不会由间隙中渗出;当轴芯1转动时,带动搅动部11旋转,除了可对油槽20里的油料作回转性搅动之外,搅动部11内的油料,会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油槽20,使油槽20产生一正压力,该压力会将润滑油压注入枢接界面120润滑轴芯1,此时凹槽状搅动部11内形成负压,停机时,搅动部11对油槽20施加的压力被释放,使油料回填到搅动部11内,同时将枢接界面120内的油料吸入油槽20。该搅动部11可为隙缝巢状、圆孔状,或任何几何截面的孔洞状凹陷空间,只要有存油空间即可。参见图2、3所示,该轴颈10上的搅动部11可设于其外圆周面的任何位置,也可采用多数交错排列的搅动部11,以增加对轴套2所施加的压力。如图3所示,各搅动部11可设在相对油槽20的任何位置,以使油槽20底部所受到的压力均等为佳。参见图4所示,为了利于润滑油料的散热,在轴套2环形内凹油槽20的内圆周壁上设有径向环槽22,两相邻环槽22之间分别形成肋环21,因此,多数肋环21及环槽22可增加油槽20内圆周面的吸热面积,以便将润滑油料因摩擦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轴套2向外散发。另外,由于设有多数肋环21,由离心力产生的压力P在向油槽20的内圆周面挤压时,可产生消除油料轴向流动的压力,改变油料的流动方向,形成扰流效应;同时,多数肋环21的存在,可增加油料的阻尼性,避免将油料大量压注入枢接界面120。参见图5所示,为了快速带放轴承热量的散发,在机台安装许可的情况下,可在轴套2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环形散热鳍板23,该等散热鳍板23可增加油槽20的散热面积,以加速油槽20及枢接界面120内的油料因摩擦所产生热量的散发。参见图6所示,为了便于加工,使惯性力矩产生的分力均匀分布,以及加强扰流效应,也可直接在轴芯1的轴颈相对于轴套2油槽20的部位上开设内环槽12,两相邻内环槽22间形成肋环13,当轴芯1旋转时,由于内环槽12与肋环13具有不同的半径R1、R2,则由不同半径乘以转速,可形成不同的压力P1、P2,而相邻二个P1间的较小压力P2,在甩向油槽内圆周壁时,可产生较小的射流压力,较小压力P2可为较大压力P1提供释压空间,可为环形内凹油槽20的内圆周壁提供分压,因此,离心压力可均匀分布于油槽20内;此种设计可轻易车制完成,并且有利于在轴芯1的杆体中间任何位置实施加工,以及该等内环槽12的均匀设置,不会对轴芯1产生明显的机械强度的集中破坏,甚至当轴芯1与轴套2之间产生轴向位移时,可由肋环13的外圆相对作用于轴套2的枢接界面120形成密封,以防止油料即刻全部外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而已,非以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举凡运用本技术的原则及技术特征,所作的各种变更及装饰,皆应函盖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专利保护范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含油单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茂坤
申请(专利权)人:陈茂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