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振正专利>正文

复合薄层物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8868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48
一种复合薄层物及其制作方法,其中所述复合薄层物包含第一层体及第二层体。第一层体包括第一底面、相反于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多个在第一顶面隆起形成的第一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第一底面及第一顶面且至少分布于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破孔。第二层体与第一层体层叠,并包括叠置于第一顶面的第二底面、相反于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多个在第二顶面隆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第一凸起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第二底面及第二顶面且至少分布于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破孔,第二破孔与第一破孔相互连通。透过所述第一层体及所述第二层体的层叠设置,以及所述第一破孔与所述第二破孔的结构配置,能有效调节所述复合薄层物的透气性及液体渗透性。

Composite Thin Lay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薄层物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层物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选用不织布或胶膜所形成的复合薄层物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不织布是一种由高分子熔融材料制成的熔融纤维薄层物,其材质、特性及制法有别于布料纺织品,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尿布等卫生用品或是衣物的制作。除了不织布以外,目前也有使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等胶膜材质来进行卫生用品及衣物制作的应用方式。针对上述不织布、胶膜等薄层的透气性及液体渗透性,一般能够通过改变纤维编织密度、形成破孔等方式调整,然而上述方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不同结构配置来调整透气性及液体渗透性的复合薄层物。本专利技术复合薄层物,包含第一层体及第二层体。第一层体包括第一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隆起形成的第一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一底面及所述第一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破孔。第二层体与所述第一层体层叠,并包括层叠于所述第一顶面的第二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隆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二底面及所述第二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破孔,所述第二破孔与所述第一破孔相互连通。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层体还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层体还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凹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第二凹陷部。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破孔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破孔还分布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破孔与所述第二破孔的其中一者对应设置且相互连通。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相互熔接。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层体为不织布及薄膜材质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层体为不织布及薄膜材质的其中一者。本专利技术复合薄层物的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形成第一层体,所述第一层体包括第一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隆起形成的第一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一底面及所述第一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破孔;及(B)在所述第一层体的所述第一顶面形成第二层体,所述第二层体包括叠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第二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隆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二底面及所述第二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破孔,所述第二破孔与所述第一破孔相互连通。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层体及所述第二层体是以纺黏纺丝工艺、熔喷纺丝工艺、辊轮滚压成型工艺或淋膜成型工艺,于不同步骤依序制作。在一些实施态样中,于所述步骤(A)所述第一层体还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于所述步骤(B)所述第二层体还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凹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第二凹陷部。在一些实施态样中,于所述步骤(A)还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形成所述第一破孔,于所述步骤(B)还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形成所述第二破孔。在一些实施态样中,于所述步骤(B)会让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相互熔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透过至少在所述第一凸起部及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位置形成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破孔及所述第二破孔,能够由所述第一层体及所述第二层体的层叠设置,以及所述第一破孔与所述第二破孔的结构配置,有效调节所述复合薄层物的透气性及液体渗透性。此外,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能够让所述第一破孔及所述第二破孔不完全对应设置且不完全连通,以调节复合薄层物的液体回渗特性。而透过依序层叠所述第一层体及所述第二层体的制作方式,则能有效控制所述复合薄层物的整体厚度及各结构的贴附及连通关系。附图说明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复合薄层物的一实施例;图2是一沿图1的II-II线段的剖视图;图3是一俯视图,说明该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及图4是一流程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复合薄层物的制作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与图2,为本专利技术复合薄层物100的一实施例,所述复合薄层物100包含一第一层体1以及一层叠于所述第一层体1的第二层体2。所述第一层体1是由聚丙烯(PP)、聚酯(PET)、尼龙(NYLON)等高分子聚合物制作,并包括一第一底面11、一相反于所述第一底面11的第一顶面12、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12隆起形成的第一凸起部13、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12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14,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一底面11及所述第一顶面12且分布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3、所述第一凹陷部14及其他区域的第一破孔1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破孔15是整体式的分布于所述第一层体1的所有部分,但在图式中只绘制其中一部分做为表示。此外,所述第一层体1虽属于不织布结构,但在图式中未详细绘制出高分子聚合物制作出的交错纤维结构、纤维结构之间的孔隙等结构,只以类似薄膜式的结构作为示意。所述第二层体2同样以高分子聚合物制作,包括一叠置于所述第一顶面12的第二底面22、一相反于所述第二底面22的第二顶面21、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21隆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3的第二凸起部23、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21凹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凹陷部14的第二凹陷部24,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二底面22及所述第二顶面21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二凸起部23的第二破孔2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破孔25与所述第一破孔15是部分地相互连通,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破孔25与所述第一破孔15是相互不连通。然而,所述第二破孔25与所述第一破孔15也能够完全对齐而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准连通,也就是说每一第一破孔15是与所述第二破孔25的其中一者对应设置且相互连通。据此,透过所述第一层体1及所述第二层体2的层叠设置,以及所述第一破孔15与所述第二破孔25的结构配置,能够有效调节所述复合薄层物100的透气性及液体渗透性。而在图式的表示中,类似于所述第一层体1,只绘制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破孔25作为示例,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破孔25较佳为整体式的分布于所述第二层体2的所有区域但不以此为限,且同样也省略纤维结构、纤维结构之间的孔隙等结构的详细绘制。须说明的是,前述说明中所述第一层体1及所述第二层体2虽以不织布的态样说明,然而此两者也能够使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等材质制成的薄膜来实施,或是两者其中之一为不织布而另一者为薄膜,因而不以特定实施方式为限。参阅图1至图3,在图1及图2中,本实施例是将所述第一凸起部13与所述第一凹陷部14以狭长状且沿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式间隔分布,然而所述第一凸起部13及所述第一凹陷部14的形状及分布状态都能视需要调整,例如也能够透过图3的方形阵列方式配置,而不以特定实施方式为限。参照图1及图2,在使用上,若将所述复合薄层物100应用于尿布、卫生棉等卫生用品的制作,并让所述第二顶面21作为人体肌肤的接触面,当液体流动至所述第二顶面21时,所述第二凸起部23及所述第一凸起部13能够破坏液体的表面张力并且能够作为液体在所述第二顶面21的导流结构,让液体能够顺着所述第二凸起部23及所述第一凸起部13的导引,从所述第二破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层物包含:第一层体,包括第一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隆起形成的第一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一底面及所述第一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破孔;及第二层体,与所述第一层体层叠,所述第二层体包括层叠于所述第一顶面的第二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隆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二底面及所述第二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破孔,所述第二破孔与所述第一破孔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2 TW 1071059041.一种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层物包含:第一层体,包括第一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隆起形成的第一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一底面及所述第一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破孔;及第二层体,与所述第一层体层叠,所述第二层体包括层叠于所述第一顶面的第二底面、相反于所述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隆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第二凸起部,以及多个贯通所述第二底面及所述第二顶面且至少分布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破孔,所述第二破孔与所述第一破孔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体还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一顶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层体还包括多个在所述第二顶面凹陷形成且分别重叠贴合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第二凹陷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破孔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破孔还分布于所述第二凹陷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破孔与所述第二破孔的其中一者对应设置且相互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相互熔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体为不织布及薄膜材质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层体为不织布及薄膜材质的其中一者。7.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正黄柏豪黄柏翰
申请(专利权)人:黄振正黄柏豪黄柏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