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振正专利>正文

可易回收薄层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4615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6
一种可易回收薄层物,包含第一薄层及第二薄层。所述第一薄层包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薄层包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薄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薄层的内表面部分熔融接合固定,而部分的所述内表面为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为可回收材质且彼此结构相异。通过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的接合方式不使用任何黏着剂,而是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能通过热压方式直接彼此熔融接合固定,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适合构成纺织品,且适合完全回收再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易回收薄层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回收薄层物,特别是涉及一种由可回收材质构成而能相互熔融接合并构成衣物或其配件的薄层物。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纺织制品原料选用可更多元并视需求赋予更多功能,因此也衍生出了成衣回收不易的问题。举例来说,现行最热门原料-宝特瓶纱是由回收材料制作,在收集瓶身制纱阶段就需先进行分色分类、粉碎、清洗、去除杂质、脱水,处理成干净的原粒,接着才能进行抽纱与后续制作成衣流程;而制作成成衣后如要回收又需要再经历前述流程,此时原先回收会遇到的杂质与颜色分类等两大问题更会被进一步放大,需要更多工序才能进行后续作业。另一方面,若衣物有例如透气防水或是多置物空间等功能性需求,一般多是通过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polyurethanereactivehotmeltadhesives,PUR)将透气防水层贴合在布料上而达成此功效;而其他衣物配件的固定,例如口袋、拉链与止水条等也会采用此贴合方式。然而,前述贴合使用的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PUR)无法回收再利用,再加上衣物本身的回收问题,更是造成后续环境污染的疑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易回收薄层物。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包含第一薄层及第二薄层。第一薄层包括内表面,第二薄层包括内表面,所述第一薄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薄层的内表面部分熔融接合固定,而部分的所述内表面为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为可回收材质且彼此结构相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的结构为膜状、不织布结构、平织布结构、针织布结构、纤维结构、纱线混合结构、立体织物结构、凹凸织物结构,或胶体。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为膜状,而所述第二薄层为布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皆为布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由热塑性材料构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热塑型聚氨酯,聚乙烯,或热塑型聚酰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共同构成衣物配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所述第一薄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薄层的内表面是以热压、热风吹或高周波方式熔融接合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选用可回收的材质,且其接合方式不使用任何黏着剂,而是让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能通过热压方式直接彼此熔融接合固定,且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两者结构相异适合构成纺织品,其组成全由可回收材质构成且不含任何黏着剂,适合完全回收再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一立体图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薄层物的一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可易回收薄层物的一实施例包含一第一薄层2及一与所述第一薄层2相连接的第二薄层3。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的材料可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热塑型聚氨酯(TPU),聚乙烯(PE),或热塑型聚酰胺(TPA)等可回收的热塑性材料。可使用同质性或类同质性的热塑性材料,分别制成所述第一薄层2和所述第二薄层3,并将其组成成品复合薄层物,以利于简化热贴加工条件和提升贴合强度,以及简化回收的工序与提升回收物质的纯度,可提升回收物质的重复使用的容易性与可能性。所述第一薄层2和所述第二薄层3组成成品复合薄层物时,所述成品复合薄层物可能是膜贴布或布贴布,也就是其中一者为膜状而另一者为布结构,或两者皆为布结构,其材质皆可能是同质性热塑性材料或是异质性的热塑性材料。由于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是选用热塑性材料,因此两者相连接时不需要使用任何黏着剂,而可直接彼此熔融接合固定。具体地说,所述第一薄层2包括一内表面21,所述第二薄层3包括一内表面31,通过将所述第一薄层2的内表面21与所述第二薄层3的内表面31以热压、热风吹或高周波等加热方式,直接将所述内表面21、所述内表面31彼此相互熔融接合固定,其加热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将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两者直接熔融接合在一起即可。然而,当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两者结构组成的不同,使两者物性及融点具有差异,而导致无法进行热贴合或通过高周波或超音波贴合时,则必须采用上胶贴合加工,但考量易回收与可重复再利用之因素,所使用的贴合胶体或涂布胶体可采用与所述第一薄层2及所述第二薄层3两者其中一种为同质性的热塑性材料为基材,及添加可热融性的树脂和具有机能材料来制成同质性或类同质性的热融胶胶物,施以上胶或涂布加工以能达到贴合与易回收及具有机能性等效果。较佳地,本专利技术可易回收薄层物可用来构成衣物等纺织品,因此,于本实施例中,是仅让所述内表面21、所述内表面31部分或周围处彼此熔融接合固定,而所述内表面21、所述内表面31的其他部分则为可分离地接触,以构成可穿戴的衣物等纺织品,以及各项衣物配件如拉链、扣合件与口袋等。更佳地,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的结构可分别为膜状、不织布结构、平织布结构、针织布结构、纤维结构、纱线混合结构、立体织物结构、凹凸织物结构或胶体,或使用同质性的热塑材料制成纤维或纱线以织成上述布品结构,且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构成的结构为彼此相异,且于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两者相熔融接合后,还能保留此两层的结构态样,更能在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中加入防水保暖等其他适当的机能素材,使其制成的纺织品具有不同功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经由本专利技术所制成的衣物或附加之配件皆是利用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通过接触面相熔融接合固定,因此后续回收时,若各薄层是选用相同材质,则可于收集后直接进行粉碎、清洗、脱水,处理成原粒的回收程序,倘若为相异材质,通过将各薄层分离的程序即可进行前述回收程序,相较于以往成衣回收流程可大幅简化。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可易回收薄层物的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是选用可回收的热塑性材料,其接合方式完全不需要使用如现有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PUR)等其他黏着剂,而是能让所述第一薄层2与所述第二薄层3通过热压、热风吹或高周波等加热方式直接将两者彼此熔融接合,由于所述薄层物的组成全是由可回收材料所构成而不含任何黏着剂,适合后续回收再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确实能达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易回收薄层物;其特征在于:/n第一薄层,包括内表面;及/n第二薄层,包括内表面,所述第一薄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薄层的内表面部分熔融接合固定,而部分的所述内表面为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为可回收材质且彼此结构相异。/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104 TW 1081399391.一种可易回收薄层物;其特征在于:
第一薄层,包括内表面;及
第二薄层,包括内表面,所述第一薄层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薄层的内表面部分熔融接合固定,而部分的所述内表面为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为可回收材质且彼此结构相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层与所述第二薄层的结构为膜状、不织布结构、平织布结构、针织布结构、纤维结构、纱线混合结构、立体织物结构、凹凸织物结构或胶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易回收薄层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层为膜状,而所述第二薄层为布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振正黄柏豪黄柏翰
申请(专利权)人:黄振正黄柏豪黄柏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