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377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顶盖内板;顶盖外板,设置在顶盖内板的一侧,与顶盖内板相连接;背门,背门可开合地与顶盖内板相连接;铰链,一端与顶盖内板转动相连,铰链另一端与背门相连接;加强板,加强板与顶盖内板和铰链相连接;其中,铰链的转动轴线位于顶盖外板和顶盖内板之间,且铰链上设置有折弯,折弯的弯折方向与背门的开启转动方向一致,使背门与顶盖外板相邻的一端可以在转动过程中与顶盖外板间始终保留有较小的间隙,避免出现因背门在开启过程中过度远离顶盖外板所造成的内部结构外露的技术问题,进而起到优化背连接结构,防止内部结构外露,提升背门和顶盖一体性和美观性的技术效果。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为满足用户的车辆外观需求,车辆背门和车体间采用“溜背”式造型,由于“溜背”式车体上不存在尾翼结构,因此在背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背门和顶盖间的缝隙无法被遮挡,缝隙内的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直接暴露于用户视野内,降低车辆整体性和美观度的同时降低用户使用体验。现有的车辆中,如图1所示,后背门铰链4’轴线布置在尾翼8’下方,背门开启时尾翼8’前端绕铰链4’轴线向下运动,由于钣金6’与铰链4’布置空间、尾翼8’安装及运动间隙要求等因素限制,尾翼8’与顶盖2’之间的间隙a需保证至少5.5mm(需根据造型分析,市场大多数车型间隙值为6.0-6.5mm),间隙值较大。由于传统SUV造型此处高度较高,此处间隙不易被感知,但当造型为“溜背”式造型时,此处高度较低,背门与顶盖2’之间的间隙容易被感知,精致感差;背门开启后,铰链4’车身端安装部位可见,相关螺栓及密封胶等结构均外露,精致感知不好。进一步地,如(CN201120445371)所示,现有的溜背式车辆中,在装配背门铰链结构时,铰链的装配方向近似平行于水平方向,使得工人或机械手在装配过程需要弯扭至车体结构内部才可完成铰链结构的定向装配,为工作和自动化装配带来诸多不便,影响装配效率。并且现有背门连接结构处铰链直接与单独的车体钣金相连接,钣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损坏等现象。因此,如何在优化背门连接结构的同时提升背门结构的装配效率和结构强度,成为现阶段车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背门与车体顶盖间缝隙过大,背门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外露的缺陷。本技术的提出了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车辆包括:顶盖、背门和铰链。顶盖包括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背门可开合地连接于顶盖;铰链的一端伸入顶盖内且与顶盖转动相连,铰链的另一端与背门固定连接,铰链具有弧形折弯部,弧形折弯部的弯折方向与背门的开启转动方向一致;其中,铰链通过安装座连接于顶盖内板与顶盖外板在内外方向上相对的区域。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设置有顶盖内板、顶盖外板、铰链和螺栓,顶盖外板位于车辆顶部,顶盖内板设置在顶盖外板下方并与顶盖外板相连,通过将车辆的顶盖设置成上下两部分,使得与顶盖可以设置成两个独立作用的结构,顶盖内板和与顶盖相关联的结构相连接,顶盖外板罩设在顶盖内板顶部用于遮挡顶盖内板和连接结构,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车体中的连接结构和密封胶,从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一体性提顶盖平整度的作用。背门与顶盖内板相连接,用于封闭车辆尾部的厢体结构,设置一端与顶盖内板通过安装座转动相连另一端与背门固定相连的铰链,使得背门相对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的转动轴线可以延伸至背门外侧的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之间,使背门整体都位于转动轴线的同一侧,所以在背门开启过程中整个背门都相对顶盖外板和顶盖内板向上翻起,使背门与顶盖外板相邻的一端可以在转动过程中与顶盖外板间始终保留有较小的间隙,避免出现因背门在开启过程中过度远离顶盖外板所造成的内部结构外露的技术问题。同时,铰链上还设置有向顶盖外板方向弯折的“鹅颈”状折弯部,使背门在围绕转动轴线转动的同时向顶盖外板方向下压,以保证背门在转动过程中依然可以和顶盖外板间保留有较小的间隙,从而更进一步优化背门在转动开启过程中的行进轨迹,进而起到优化背门开启方式,防止内部结构外露,提升背门和顶盖一体性和美观性的技术效果。具体地,现有的车辆中,车体与背门的连接结构都设置在背门的下方,因此背门的转动轴线位于背门下方,所以背门在开启过程中位于转动轴线一侧的背门尾端向上翻转,而位于转动轴线另一端的背门前端向下翻转,在背门前端向下翻转的过程中背门与顶盖间的缝隙不断增大,从而导致背门和车体的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都暴露在用户的视线内(在没有尾翼的“溜背”式车体中尤为明显),一方面容易出现因杂物从该缝隙进入车体内部所引起的内部结构损坏和阻塞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还大幅度降低了车辆的整体美观性和一体性。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在背门和顶盖内板间设置了一个可以延伸背门连接点和转动轴线的“鹅颈”状铰链,使背门的转动轴线得以延伸至顶盖外板和顶盖内板之间,从而使得背门可以在开启过程中整体都朝顶盖外板的顶部翻转,并通过“鹅颈”装折弯部保证背门靠近顶盖外板的一端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顶盖外板间保留有较小的间隔,使顶盖外板和背门可以遮挡住内部的连接结构和密封胶,进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美观性和一体性,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另外,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加强板,加强板位于顶盖内板的内侧,加强板、顶盖内板以及安装座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顶盖内板朝向背门的方向上,顶盖外板与加强板、顶盖内板之间的间隔逐渐增大;其中,部分铰链伸入至间隔中并与顶盖内板和加强板相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顶盖内板为双层结构,在双层结构内形成有腔体;加强板设置在腔体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强板包括:连接部,与位于双层结构顶部的顶盖内板相连接;接触部,与位于双层结构底部的顶盖内板相接触,或与位于双层结构底部的顶盖内板间隔设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紧固件为螺栓,螺栓的轴线垂直于顶盖外板。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背门包括:背门钣金,与铰链相连接;背门玻璃,与背门钣金相连接,罩设于背门钣金背向顶盖内板的一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密封件,与顶盖内板相连接;其中,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件与背门钣金相接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铰链为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背门玻璃与顶盖外板间的间距范围为3.2mm至4.3mm。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2’顶盖,4’铰链,6’钣金,8’尾翼;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车辆,10顶盖内板,12顶盖外板,14背门,142背门钣金,144背门玻璃,16铰链,18加强板,20安装座,202螺栓,22连接轴,24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车辆1。如图2所示,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包括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背门,所述背门可开合地连接于所述顶盖;铰链,所述铰链的一端伸入所述顶盖内且与所述顶盖转动相连,所述铰链的另一端与所述背门固定连接,所述铰链具有弧形折弯部,所述弧形折弯部的弯折方向与所述背门的开启转动方向一致;其中,所述铰链通过安装座连接于所述顶盖内板与所述顶盖外板在内外方向上相对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包括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背门,所述背门可开合地连接于所述顶盖;铰链,所述铰链的一端伸入所述顶盖内且与所述顶盖转动相连,所述铰链的另一端与所述背门固定连接,所述铰链具有弧形折弯部,所述弧形折弯部的弯折方向与所述背门的开启转动方向一致;其中,所述铰链通过安装座连接于所述顶盖内板与所述顶盖外板在内外方向上相对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顶盖内板的内侧,所述加强板、所述顶盖内板以及所述安装座通过紧固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盖内板朝向所述背门的方向上,所述顶盖外板与所述加强板、所述顶盖内板之间的间隔逐渐增大;其中,部分所述铰链伸入至所述间隔中并与所述顶盖内板和所述加强板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内板为双层结构,在所述双层结构内形成有腔体;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任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