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49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可改变离心机推料频率和推料行程的复合油缸,包括:缸体,缸体中设置有空腔,活动设置在空腔中的活塞将空腔分隔成左、右两腔,缸体上在左腔的开口端设置有导油头芯,活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行程杆和推杆,行程杆穿设在导油头芯中,推杆穿设在缸体和与缸体相固定的空心主轴中;导油头芯的外壁上活动套设有导油头体,导油头体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油口,导油头体固定在机座上,导油头芯和缸体中设置有两条分别连通两个油口与油缸左、右腔的输油通道;行程杆的外侧设置有接近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扩大了活塞推料离心机的使用范围和运转可靠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用于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复合油缸。技术背景活塞推料式离心机以其滤饼于、品质纯、产量大、连续操作等特点得到了 广泛地运用。为了实现连续推料,活塞推料式离心机的推料盘除了与转鼓同向 同速旋转外,还要沿轴向作往复运动,这通常是通过液压油缸来实现的。设置在活塞一侧端部的推杆穿设在缸体和与缸体固定的空心主轴中;空心主轴的末 端与离心机的转鼓相连接,空心主轴中的推杆与转鼓中的推料盘相连接,油缸 缸体用导向杆或横销与活塞连接。其工作过程为在电动机通过皮带带动油缸 缸体、空心主轴和转鼓旋转过程中,油缸中的活塞在随着油缸缸体一起旋转, 同时,活塞在液压油的推动下带着推杆和设置在推杆上的推料盘一起作往复直 线运动。在此过程中,活塞推料式离心机中的液压油缸的油路控制系统是保证 离心机连续、稳定工作的关键。最初的液压系统是由一些单独的阀件和管道组 成,系统分散容易泄漏。采用复合油缸和复式节流阀是活塞推料式离心机的一 次重大改进,节省了大量的管道,结构紧凑,工作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这种油缸中活塞的换向是通过换向阀杆撞击油缸端面、外阀杆沿内阀杆 径向滑动改变油路来实现的,噪声大,偏心载荷引起的振动也大;另外,由于 活塞与油缸之间为间隙密封,内泄漏严重,所以只适于大流量低油压的系统。 在这以后,将活塞改为滑阀轴向滑动换向,由于活塞与油缸之间还是间隙密封, 采用的主轴中部配油器进油方式,系统内外泄漏仍十分严重,油缸体积大,也 只适于大流量低油压的系统。以后又在活塞上增设有机活塞环,采用油缸后部 输油方式,縮小了油缸体积,提高了系统油压,可是为了保持系统油压、润滑 后部的支承轴承,只好采用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动密封形式。总之,这些复合油缸的结构都过于复杂,使得制造、装配难度增大,随着离心机转速的提 高,配合件之间的磨损加大,日常维修费用增加,而且上述结构的液压系统只 能调节离心机的推料频率,无法改变离心机的推料行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一种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可改变离 心机推料频率和推料行程的复合油缸。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结构简单、控 制方便且可改变离心机推料频率和推料行程的复合油缸,包括缸体,缸体中 设置有空腔,活动设置在空腔中的活塞将空腔分隔成左、右两腔,缸体上在左 腔的开口端设置有导油头芯,活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行程杆和推杆,行程杆穿 设在导油头芯中,推杆穿设在缸体和与缸体相固定的空心主轴中;导油头芯的 外壁上活动套设有导油头体,导油头体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油口,导油头体固定 在机座上,导油头芯和缸体中设置有两条分别连通两个油口与油缸左、右腔的 输油通道;行程杆的外侧设置有接近头。上述的缸体与导油头芯中还设置有一根轴向的导向杆,活塞活动穿设在这 根导向杆上。上述的导油头体通过轴承活动套设在导油头芯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大大简化了复合油缸的结构,设有 液压油进出口的导油头体固定不动,密封容易且可靠,减少了液压系统的内外 泄露,有利于縮小装置体积及提高系统油压;外伸的行程杆可对推料行程进行 调整,扩大了活塞推料离心机的使用范围和运转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推杆2、空心主轴,3、缸体,31、左腔,32、右腔,33、过油管 道,4、活塞,6、轴承,7、导油头体,8、导油头芯,81、第一径向输油管道, 82、第二径向输油管道,83、第三径向输油管道,84、第一轴向输油管道,85、第二轴向输油管道,9、行程杆,91、限位环,92、接近头,10、第一接近开关, 11、第二接近开关,12、第一油口, 13、第二油口, 14、导向杆,15、电动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油缸,包括缸体3,缸体3中设置有空腔,活动设置在空腔中的活塞4将空腔分隔成左腔31和右腔32,活塞4 的环形槽中设置有用于与缸体3中的空腔密封的有机活塞环,缸体3上在左腔 31的开口端设置有导油头芯8 (导油头芯8具有双重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充当 端盖、用于左腔31的密封,另一个作用是设置油路),活塞4的两端分别设置 有行程杆9和推杆1,行程杆9穿设在导油头芯8中,推杆1穿设在缸体3和与 缸体3相固定的空心主轴2中;导油头芯8的外壁上通过一对轴承6活动套设 有导油头体7,导油头体7的侧部设置有第一油口 12和第二油口 13两个油口, 导油头芯8和缸体3中设置两路输油通道,第一输油通道由相通的导油头芯8 中的第一径向输油管道81和第一轴向输油管道84组成,第一径向输油管道81 与第一油口12相通,第一轴向输油管道84与左腔31相通,第二输油通道由相 通的导油头芯8中的第二径向输油管道82和第二轴向输油管道85和第三径向 输油管道83以及缸体3中的过油管道33组成,第二径向输油管道82与第二油 口 13相通,过油管道33与右腔32相连通;所述的行程杆9的外侧端部设置有 限位环91,限位环91上设置有接近头92。所述的导油头体7通常固定在离心 机机座上;所述的活塞4中还设置有一根轴向的导向杆14,导向杆14活动穿设 在导油头芯8中。实际应用时,可在接近头92的行进路线上设置一对与之相配 合的接近开关10和11,这一对接近开关10和11与控制油路的三位四通电磁换 向阀控制电路相连;第一油口 12和第二油口 13分别用油管与控制油路换向的 节流阀、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油池等相连。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电动机15通过皮带带动缸体3、导油头芯8和 空心主轴2以及离心机中的转鼓一起旋转;缸体3通过导向杆14带动活塞4和推杆1以及离心机转鼓中的推料盘一起旋转;当行程杆9的接近头92移至接近 开关11时,接近开关发出指令,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动作,使液压油从油池经 换向阀、节流阀从导油头体7的油口 12进油、压液油沿着油口 12,经由第一径 向输油管道81和第一轴向输油管道84不断进入左腔31中,与此同时,右腔32 中的压液油则经由过油管道33、第三径向输油管道83、第二轴向输油管道85 和第二径向输油管道82不断流出油口 13,经节流阀、换向阀流回油池中,这样 活塞4就在压液油的推动下移动、使得推杆1向外推出;当行程杆9的接近头 92移至接近开关10 (即活塞4行程的右死点),油路控制电路发出指令,三位 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液压油的流向正好与上述的流动方向相反,使得推杆1 向内縮回,在此不再赘述。这样,就实现了推杆1的往复推料过程。本技术大大简化了复合油缸的结构,设有油口 12和13的导油头体7 固定不动,密封容易且可靠,减少了液压系统的内外泄露,有利于縮小油缸体 积及提高系统油压;本技术设置有两路输油通道,而且活塞4上与推杆1 相对一侧设置有行程杆9,行程杆9上设置有接近头92,使得可通过在接近头 92的行进路线上设置一对与之相配合的接近开关10和11,通过与这一对接近 开关10和11相连的油路控制电路、控制设置在油口与油池之间的管道中的电 磁换向阀来改变油的走向,推动活塞4向左或向右移动,从而实现推杆1的往 复推料过程;并可通过改变这一对接近开关10和11的相对位置来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油缸,包括:缸体,缸体中设置有空腔,活动设置在空腔中的活塞将空腔分隔成左、右两腔,其特征在于:缸体上在左腔的开口端设置有导油头芯,活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行程杆和推杆,行程杆穿设在导油头芯中,推杆穿设在缸体和与缸体相固定的空心主轴中;导油头芯的外壁上活动套设有导油头体,导油头体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油口,导油头芯和缸体中设置有两条分别连通两个油口与油缸左、右腔的输油通道;所述的行程杆的外侧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上设置有接近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济林张海黄文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牡丹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