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400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压缸,特别是选煤厂、电厂刮板输送机插板控制用的机电一体液压缸。包括液压缸及其液压传动系统、油泵电机以及电控部分。除液压缸外,都组装于同一电控液压箱内,液压缸上侧的两根拉杆将电控液压箱与液压缸联为一体。油泵为单向泵时,由电磁换向阀控制活塞杆伸缩;油泵为双向泵时,由两交流接触器控制电机正反转,进而控制活塞杆伸缩。集机电液为一体,就地操作方便,控制方便灵活,结构紧凑,不增加长度,拆装方便。(*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机械,一种机电一体液压缸,特别是用于选煤厂、电厂控制刮板输送机插板的机电一体液压缸。目前,选煤厂、电厂的刮板输送机插板的控制,多为手摇齿轮齿条推进装置,工作繁琐,控制不便,常出现卡死现象。电液推杆是一种机电一体产品,它是将液压缸的液压传动系统的油泵、控制装置、辅助装置以及油泵电机组装于液压缸的尾部,组合成一体。这种机电一体液压缸,结构紧凑,使用控制方便,仅在液压缸长度上增加较多。本技术的设计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就地操作方便,缸体长度不增加,拆装方便,其电控部分及液压传动系统的油泵、控制装置、辅助装置及油泵电机结合为一体,并和液压缸的缸体联为一体的机电一体液压缸。本技术的设计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包括液压缸及其液压传动系统的油箱、滤油器、油泵、控制阀,以及油泵的驱动电机,并且它们联接为一体的机电一体液压缸中,它还包括电气控制部分。其电气控制部分与液压传动系统中的油泵、控制装置、辅助装置及油泵电机,皆组装于同一壳体即电控液压箱内,电控液压箱的两侧底部各有一个纵向长孔,液压缸上侧的两根拉杆从两长孔中穿过、并将电控液压箱固定于液压缸缸体的上方;其油泵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①当油泵为单向油泵时油泵的出液口经电磁换向阀与液压缸连接,油泵电机的电控回路中,有电磁换向阀的控制回路。②当油泵为双向油泵时油泵的进出液口和出进液口,分别与液压缸的下、上腔连接,反之亦然,并分别经单向阀与油箱相连接同时分别经单向阀与安全溢流阀的进液口连接。在油泵电机的电控回路中,有控制电机正、反转的两只交流接触器及其控制回路。本技术的设计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机电一体液压缸的油泵采用单向齿轮泵,电磁换向阀采用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其液压回路,电气控制回路如下一.液压回路由油箱经滤油器接油泵的进液口,油泵的出液口接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P口,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A口、B口分别接液压缸的上腔和下腔,反之亦然,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O口接油箱,油泵的出液口还经安全溢流阀接至油箱。二.电气控制回路主回路由交流电源经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接至电机;控制回路由控制回路电源一端,经串联连接的热继电器的常闭接点、停止按钮后,分为五路①第一路经并联的控制活塞杆伸出的起动按钮和活塞杆伸出的控制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后,再经活塞杆缩回的控制继电器常闭接点、活塞杆伸出控制继电器的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②第二路经并联的控制活塞杆缩回的起动按钮和活塞杆缩回控制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后,再经活塞杆伸出控制继电器的常闭接点、活塞杆缩回控制继电器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③第三路经并联的活塞杆伸出控制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和活塞杆缩回控制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再经交流接触器磁力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④第四路经活塞杆伸出控制继电器的常开接点、电磁阀的控制活塞杆伸出的电磁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⑤第五路经活塞杆缩回控制继电器的常开接点、电磁阀的控制活塞杆缩回的电磁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机电一体液压缸油泵采用双向齿轮泵。其液压回路、电控回路如下一.液压回路由油箱经滤油器后,再分别经单向阀接至油泵的出进液口和进出液口;油泵的出进液口和进出液口分别与液压缸的上腔、下腔相连接,反之亦然,同时,分别经单向阀与安全溢流阀的进液口连接,安全溢流阀的出液口接至油箱。二.电气控制回路主回路由交流电源经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接至电机,交流接触器为电机正转起动交流接触器和反转起动交流接触器换相并联。其控制回路由控制回路电源一端,经串联连接的热继电器的常闭接点、停止按钮后,分为二路①一路经并联连接的电机正转起动按钮和正转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点之后,再经反转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正转交流接触器的磁力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②另一路经并联连接的电机反转起动按钮和反转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点后,再经正转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反转交流接触器的磁力线圈,接控制回路电源另一端。机电一体液压缸采用单向油泵时,其油泵的出液口接压力继电器、压力继电器的压力整定值低于安全溢流阀的压力整定值。在油泵电机的控制回路中,压力继电器的常闭接点与停止按钮相串联。机电一体液压缸采用双向油泵时,其油泵的进出液口和出进液口,分别经各自回路的单向阀与压力继电器相连接,即与安全溢流阀的进液口连接,压力继电器的压力整定值低于安全溢流阀的压力整定值。在油泵电机的控制回路中,压力继电器的常闭接点与停止按钮相串联。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①采用电控、液压系统和液压缸为一体的结构设计,集机械、电控、液压一起,控制更加方便灵活可靠,就地操作十分方便。②系统装压力继电器、并且压力继电器的整定值低于安全溢流阀,使液压系统一般不溢流,可以消除因溢流造成的油温超标现象发生。③系统装压力表,便于调试和检查。④结构紧凑,缸体长度不增加,拆装方便。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液压传动系统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液压传动系统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电气控制原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一图1、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它由液压缸2及其液压传动系统中的油泵、控制装置、辅助装置、油泵电机以及电气控制部分组成。除液压缸2以外的其余部分,皆组装于同一壳体即电控液压箱内。液压缸2为拉杆型液压缸,主要由缸体、活塞、活塞杆、端盖及四根拉杆20构成。图中,1为活塞杆联接头、21为缸体前端部的联接发兰。电控液压箱19的两侧底部各有一个纵向长孔,液压缸2上部的两根拉杆20从两长孔中穿过、并将电控液压箱19固定于液压缸2缸体的上方一侧,将电控液压箱19与液压缸2的缸体,联为一体电控液压箱19内装有液压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液压部分在电控液压箱19的前部,电控部分在其后部。液压部分的下方,布置有油箱3,过滤器4和油泵10位于油箱3中,油箱3的上方有联接板5,联接板5上安装压力表6、电磁阀7、压力继电器8和安全溢流阀9。体形较长的电磁阀7位于一侧,其余三件排在另一侧。电控液压箱19后部的电控部分的下方,安装有电机18,电机18的壳体通过联接套11与油泵10的壳体相联接,电机的轴与油泵的轴通过联轴套12传动联接。电机18的上方是电控箱,电控箱内装有断路器13、控制继电器14、交流接触器15、热继电器16和按钮17。电控液压箱体19的顶罩可方便地打开,左右两侧侧板与箱体为螺栓联接,也可拆卸。控制继电器14包括活塞杆伸出控制继电器C1和缩回控制继电器C2,二者都采用相同的中间继电器;按钮17包括控制活塞杆伸出的起动按钮QA1、控制活塞杆缩回的起动按钮QA2和停止按钮TA,三只按钮要贴近后部背板。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液压回路。其中,电机18为三相交流电机,油泵10为单向旋转单级齿轮泵,电磁阀7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其液压回路包括1.油泵10由电机18驱动,油箱3通过管路,经滤油器4接油泵10进液口。2.油泵10的出液口分为四路①第一路接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7的P口;②第二路经安全溢流阀9,接至油箱3;③第三路接至压力继电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电一体液压缸,包括液压缸,及其液压传动系统的油箱、滤油器、油泵、控制阀,以及油泵的驱动电机,并且,它们联接为一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电气控制部分,其电气控制部分与液压传动系统的油泵、控制装置、辅助装置及油泵电机,组装于同一壳体即电控液压箱(19)内,电控液压箱(19)的两侧底部各有一个纵向长孔,液压缸(2)上侧的两根拉杆(20)从两长孔中穿过、并将电控液压箱(19)固定于液压缸(2)缸体的上方;所说的油泵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①当为单向油泵时:油泵(10)的出液 口经电磁换向阀(7)与液压缸(2)相连接,油泵电机(18)的电控回路中,有电磁换向阀(7)的控制回路;②当为双向油泵时:油泵(22)的进出液口(Ⅰ)和出进液口(Ⅱ),分别与液压缸(2)的下、上腔相连接,反之亦然,并分别经单向阀与油箱(3 )相连接,分别经单向阀与安全溢流阀(9)的进液口相连接,在油泵电机(18)的电控回路中,有控制电机正、反转的两只交流接触器(ZC、FC)及其控制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景昌张庆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液压机械制造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