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詹丽华专利>正文

一种阻尼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43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液压缸,其阀座内凸轴周缘设有与通油凹沟连通的渐开线形调节凹面;阀轴衬的衬套部内壁具有呈轴向的出油槽及与其连通的环形导槽,衬套部端面、对称于出油槽设有与环形导槽连通的呈径向的出油口,衬套部套置于阀座内凸轴外部,轴向出油槽与调节凹面有流通空间,油经流通空间沿着环形导槽流动,再由径向出油口流出。它可对运动时容易产生噪音的液压缸予以抑制,达到运动时较为安静的功效。(*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应用在运动健身器材的阻尼液压缸,特别是指对其运动时容易产生噪音部份予以抑制,能达到运动时较为安静的功效。现有的运动健身器材所用的阻尼液压缸,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主要包括外油缸1’、套筒2’、内油缸3’、活塞杆4’、阀座5’、阀轴衬6’及后轴座7’。当活塞杆4’被向外拉出时,外油缸1’内的油会自内油缸3’的单向阀31’吸入;当活塞杆4’被向内推移时,上述单向阀31’关闭,内油缸3’内被压挤的油自活塞杆4’的单向阀41’通过,进入活塞杆4’的杆身42’与内油缸3’内壁间的环形空间内,活塞杆4’被向外拉动时,环形空间内的油被挤压,循阀座5’的通油凹沟51’、导沟511’进入内凸轴52’的凹面521’,再自阀轴衬6’衬套部61’的出油孔611’喷出。由于油是承受高压从出油孔611’喷出,直接撞击于套筒2’内壁,因此会产生共鸣噪音。而且,这种出油构造,若出油孔611’内径太小,易造成阻塞;若内径增大,相对进入内油缸3’内的流量亦要增大,以维持一定阻力。因此,对内径3.64cm规格的外油缸1’而言,通常内油缸3’内容量截面积为外油缸1’内容量截面积的44~50%,活塞杆4’的杆身42’与内油缸3’内壁间环形空间截面积为内油缸3’内容量截面积的72~78%,以致阻尼液压缸运动时,会因内部油的流量过大而产生明显温升,降低油的粘度,并导致内油缸3’内的空气含量比例增高(因需考虑热膨胀因素,阻尼液压缸仅装入70%总容量的液压油),使得活塞杆4’在移动时因较多空气在内油缸3’内移动,而产生噪音。现有阻尼液压缸使油通过出油孔611’以产生阻力的构造,不仅会在喷油过程会产生共鸣噪音,且因内油缸3’需相对较大截面积而会产生气体流动噪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阻尼液压缸,它具有分压扰流的出油结构,以避免喷出的油直接撞击套筒内壁,通过分流、扰流及分压而降低噪音,达到有效抑制噪音的目的。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阻尼液压缸,它通过分压扰流的出油构造,达到出油顺畅、减低阻塞可能性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阻尼液压缸,它通过出油阻塞性的降低,进而使内油缸容量的截面积能缩减,活塞杆的杆身与内油缸内壁间的环形空间截面积能减小,从而减小进入内油缸的流量与空气含量,降低噪音。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阻尼液压缸,包括外油缸、套筒、内油缸、活塞杆、阀座、阀轴衬及调整转座,该活塞杆的杆身穿置于阀座、阀轴衬及调整转座的中心轴孔,活塞杆的单向阀置于内油缸内并与之活动连接,内油缸一端具有单向阀,另一端固接于阀座的外接轴,该阀座的内凸轴承置于阀轴衬的衬套部内,阀座内凸轴周缘设有与通油凹沟连通的渐开线形调节凹面;阀轴衬的衬套部内壁具有一呈轴向出油槽及一与其连通的环形导槽,并于衬套部端面、对称于出油槽位置,设有与环形导槽连通的数个呈径向的出油口,衬套部可转动地套置于阀座内凸轴外部,其轴向出油槽与调节凹面有流通空间,液压油经流通空间沿着环形导槽流动,再由数个径向出油口流出。本技术由于在阀座内凸轴周缘设有与通油凹沟连通的渐开线形调节凹面,在阀轴衬的衬套部内壁形成有一呈轴向出油槽及一与其连通的环形导槽,并于衬套部端面、对称于出油槽位置,设有与环形导槽连通的数个呈径向出油口,进入调节凹面的油经由上述出油槽而沿环形导槽流动,再由数个径向出油口流出,以避免喷出的油直接撞击套筒内壁,达到分压扰流抑制噪音的功效;由于出油顺畅,减低阻塞的可能性,进而可减小出油通道,使内油缸截面积减少至外油缸截面积的26%~34%,活塞杆的杆身与内油缸内壁间的环形空间截面积能减至内油缸截面积的58%~66%,减小了进入内油缸的流量与空气含量,降低了液压缸运动期间发自内油缸处所的噪音。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现有阻尼液压缸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部份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阀座与阀轴衬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出油状况的部份剖面图。如图2至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阻尼液压缸,主要组成包括有外油缸1、套筒2、内油缸3、活塞杆4、阀座5、阀轴衬6及调整转座7。其中阀座5、阀轴衬6及调整转座7均具有中心轴孔,可供活塞杆4的杆身42穿过,活塞杆4的单向阀41则置于内油缸3内活动,内油缸3一端具有单向阀31,另一端固接于阀座5的外接轴53。阀座5包括有通油凹沟51、内凸轴52、外接轴53及隔板54,该隔板54与套筒2内壁紧密固接,该内凸轴52设有渐开线形调节凹面521。如图5所示,上述调节凹面521与导沟511连通,导沟511又与通油凹沟51连通,因此油即可经由通油凹沟51及导沟511进入调节凹面521内。如图2至图5,在阀轴衬6的衬套部61形成一呈轴向的出油槽611及一与其连通的环形导槽612,并于衬套部61端面、对称于出油槽611位置,设有与环形导槽612相互连通的数个径向出油口613。上述衬套部61于套接在阀座5的内凸轴52外部时,出油槽611相对于内凸轴52的调节凹面521位置;因此被挤压流至调节凹面521位置的油,即能进入出油槽611内,循环形导槽612流动,再由数个径向出油口613流出,最后经隔板54的通孔541而回流至外油缸1内。另外,调整转座7的卡掣部71卡接于阀轴衬6的凹口62,可通过转动调整转座7而带动阀轴衬6一并转动,改变出油槽611与内凸轴52外部的相对位置。当出油槽611在调节凹面521较小凹入空间位置时,出油槽611与调节凹面521间形成的流通空间较小,相对可流出的油量减小,亦即活塞杆4向外拉出的阻力会增加,反之则会减轻。当阻尼液压缸于活塞杆4向内推移运动时,内油缸3的单向阀31呈关闭状态,致使内油缸3内的油被压挤而通过活塞杆4的单向阀41,进入活塞杆4的杆身42与内油缸3内壁的环形空间内。而当活塞杆4被向外拉出时,外油缸1内部的油会自内油缸3的单向阀31处被吸入内油缸3内,而上述环形空间内的油,则因单向阀41关闭而被挤压进入阀座5的通油凹沟51内,再循上述的导沟511、调节凹面521进入阀轴衬6的出油槽611,然后经过环形导槽612而从复数个出油口613流出。由于油从出油槽611流至环形导槽612时,即会被分成两个分向流动,而在环形导槽612内两个不同流动方向的油又会于流动180度后对冲,自数个径向出油口613流出,因此自出油槽611流出的油会被分流、扰流、分压,自出油口613流出,能有效抑制噪音的产生。而且,由上述分压、扰流的出油构造,能使出油顺畅、减低阻塞的可能性,进而可减小出油通道,使进入内油缸3的流量在减低情况下,仍能达到较大的阻力。如图1及图2,以内径为3.64cm的外油缸1、1’,及外径为1.24cm的杆身42、42’为例,现有的内油缸3’内径为2.5cm,本技术的内油缸3则可缩减至2cm。上述外油缸1、1’的内容量截面积为10.4cm2,杆身42、42’的截面积为1.2cm2,本技术的内油缸3内容量截面积为3.14cm2,现有内油缸3’的内容量截面积为4.9cm2。因此,现有的阻尼液压缸,其内油缸3’内容量截面积为外油缸1’内容量截面积的47.1%,而本技术的内油缸3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液压缸,包括外油缸、套筒、内油缸、活塞杆、阀座、阀轴衬及调整转座,该活塞杆的杆身穿置于阀座、阀轴衬及调整转座的中心轴孔,活塞杆的单向阀置于内油缸内并与之活动连接,内油缸一端具有单向阀,另一端固接于阀座的外接轴,该阀座的内凸轴承置于阀轴衬的衬套部内,其特征在于:阀座内凸轴周缘设有与通油凹沟连通的渐开线形调节凹面;阀轴衬的衬套部内壁具有一呈轴向出油槽及一与其连通的环形导槽,并于衬套部端面、对称于出油槽位置,设有与环形导槽连通的数个呈径向的出油口,衬套部可转动地套置于阀座内凸轴外部,其轴向出油槽与调节凹面有流通空间,液压油经流通空间沿着环形导槽流动,再由数个径向出油口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詹丽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