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铜互连线与介质层集成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2183644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半导体衬底上,经过单大马士革工艺首先形成包括第一铜互连线和第一介质层的单镶嵌式复合层;S2,通过等离子刻蚀去除部分第一介质层,露出第一铜互连线的顶部,第一铜互连线之间的第一介质层下沉形成第一介质层凹槽;S3,沿着第一介质层凹槽和凸起的第一铜互连线沉积覆盖层,形成第一凹槽式覆盖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根据上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铜互连线与介质层集成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凹槽式覆盖层形成集成结构,其中,铜互连线的顶部被更好地包覆了绝缘层,因此有效地降低了电场作用下,电流密度的尖端聚集效应,有效改善铜互连线顶端之间的电场强度分布。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integrated structure and the resulting copper interconnect and dielectric layer integrate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铜互连线与介质层集成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铜互连线与介质层集成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征尺寸不断减小,铜互连线内部电场强度不断增强,以及低介电常数(k)介质材料的应用,时间相关介质击穿(TDDB)成为最为严重的可靠性问题之一。在电场作用下,介质层内铜离子的扩散,会加速产生TDDB问题,使介质层的特性发生严重退化,引起很高的漏电电流和击穿,最终导致电路器件永久失效。研究表明,铜互连线与低k介质层集成结构(铜互连线-低k介质层集成结构)的TDDB非常依赖于互连线之间的电场强度。当互连线的线宽接近于互连线的间距时,随着线宽的减小,互连线上的电场分布会明显增强,而且会出现电场增强效应。铜互连线上电场强度分布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首先,铜互连线结构具有一定倾斜角,形成铜互连线之间的间距上窄下宽。根据公式E=V/s(E为电场强度,V为铜互联线之间电压,s为铜互连线之间的平均间距),铜互连线顶部区域,因其较窄的间距,具有更高的电场强度分布。同时,在铜互连线顶部和底部拐角或边缘处,由于其尖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半导体衬底上,经过单大马士革工艺首先形成包括第一铜互连线和第一介质层的单镶嵌式复合层;S2,通过等离子刻蚀去除部分第一介质层,露出第一铜互连线的顶部,第一铜互连线之间的第一介质层下沉形成第一介质层凹槽;S3,沿着第一介质层凹槽和凸起的第一铜互连线沉积覆盖层,形成第一凹槽式覆盖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半导体衬底上,经过单大马士革工艺首先形成包括第一铜互连线和第一介质层的单镶嵌式复合层;S2,通过等离子刻蚀去除部分第一介质层,露出第一铜互连线的顶部,第一铜互连线之间的第一介质层下沉形成第一介质层凹槽;S3,沿着第一介质层凹槽和凸起的第一铜互连线沉积覆盖层,形成第一凹槽式覆盖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还包括对单镶嵌式复合层的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为低介电常数的SiCOH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式覆盖层为高介电常数的SiN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亚敏董业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