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340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轴承本体具有左右贯通于轴承内部的内腔,内腔呈轴形空腔结构,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开设有若干组动压沟槽,每组动压槽具有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二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彼此不平行,第二流道与第四流道彼此不平行;如此,通过将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以依需形成不同的主要建压点,从而,满足马达等在功率变化时旋转速率发生变化的多种情形。

General-purpose hydrodynamic bearing with multi-angle hydrodynamic gro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
本技术涉及流体动压轴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
技术介绍
目前,流体动压轴承,其通过于动压沟槽内填充动态润滑流体,在轴承间隙中产生润滑流体的动压作用,从而以非接触方式支撑流体动压转轴,其适应于高速旋转,且具有高旋转精度、低噪音和高使用寿命等优点。传统技术中动压轴承的动压槽不能建立不同的高压点,不能够满足马达或风扇等在功率变化时旋转速率发生变化的多种情况,导致动压轴承的使用寿命低下,后来也出现有一些不同角度动压槽的动压轴承,但是其动压轴承的建压点不利于润滑流体的动态平衡,导致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也易出现润滑流体的泄漏。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其通过将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以依需形成不同的主要建压点,从而,满足马达(或风扇安装件)等在功率变化时旋转速率发生变化的多种情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左右贯通于轴承内部的内腔,内腔用于供流体动压转轴装设;所述内腔呈轴形空腔结构,所述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开设有若干组沿周向间距布置以用于填充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每组动压沟槽具有沿周向间距布置的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均呈V形结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二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彼此不平行,第二流道与第四流道彼此不平行。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两者无交汇点,第二流道与第四流道两者无交汇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承本体的右端延伸有轴形凸部,轴形凸部直径小于轴承本体,内腔向右贯通至轴形凸部的右端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交汇处定义为第一交汇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交汇处定义为第二交汇处,所述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间距式位于内腔的内壁面的中段部位;所述第一流道自第一交汇处斜向左延伸至内腔的左端,第二流道自第一交汇处斜向右延伸至内腔的右端;所述第三流道自第二交汇处斜向左延伸至内腔的左端,第四流道自第二交汇处斜向右延伸至内腔的右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为对称式布置,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为对称式布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全覆盖式布满动压槽,每组动压槽均沿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同一圆周方向间距分布。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间的夹角为40度,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间的夹角为45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二、三、四流道的沟槽宽度和沟槽深度均相等,其沟槽宽度为0.05至0.50毫米,沟槽深度为0.002至0.020毫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承本体的左端往右凹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设计为截面V形,所述环形凹槽的V形夹角为90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承本体为粉末冶金含油型轴承本体,所述粉末冶金含油型轴承本体的含油率为5%以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以依需形成不同的主要建压点,从而,满足马达(或风扇安装件)等在功率变化时旋转速率发生变化的多种情形;其次是,全覆盖式动压槽的设计,确保能够全面接触,提高了流体动压转轴的转动精度,对动压转轴的保护更好,使得流体动压轴承及流体动压转轴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延长了动压轴承和动压转轴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第一交汇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的第二交汇处位于内腔的内侧壁面的中段部位,从而使动压轴承具有较好的防漏效果;以及,粉末冶金含油型轴承本体与全覆盖式动压槽的结合设计,使得内腔的内侧壁面上润滑油的析出以及重吸入形成很好地循环,在确保含油量的同时也有效防止润滑流体泄漏,进一步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右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内腔展开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动压轴承运行循环示意图;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之动压沟槽的双V式结构的大致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之动压沟槽的另一种双V式结构的大致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轴承本体11、环形凹槽20、第一沟槽21、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30、第二沟槽31、第三流道32、第四流道40、轴形凸部50、润滑流体60、流体动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此处,以含油流体动压轴承为例作说明,当然,本技术中,其主要技术在于动压轴承的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动压沟槽的布置特点,并不局限于含油流体动压轴承,也可以为铜棒加工而成的轴承等。所述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包括有轴承本体10,所述轴承本体10为粉末冶金含油型轴承本体,优选地,所述粉末冶金含油型轴承本体的含油率为5%以上。整个流体动压轴承是采用青铜、黄铜、纯铜、不锈钢等材质制作而成,此处,对具体材质不作限制;所述轴承本体10的右端一体延伸有轴形凸部40,轴形凸部40直径小于轴承本体10;所述轴承本体10具有左右贯通于轴承内部的内腔,内腔向右贯通至轴形凸部40的右端面,内腔用于供流体动压转轴装设。其中,所述内腔呈轴形空腔结构,所述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开设有若干组沿周向间距布置以用于填充润滑流体50的动压沟槽,优选地,可以在内侧壁面上全覆盖式布满动压槽;每组动压槽具有沿周向间距布置的第一沟槽20、第二沟槽30,第一沟槽20、第二沟槽30均呈V形结构;所述第一沟槽20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第二沟槽30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三流道31和第四流道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交汇处定义为第一交汇处、第三流道31和第四流道32交汇处定义为第二交汇处,优选地,所述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间距式位于内腔的内壁面的中段部位;所述第一流道21自第一交汇处斜向左延伸至内腔的左端,第二流道22自第一交汇处斜向右延伸至内腔的右端;所述第三流道31自第二交汇处斜向左延伸至内腔的左端,第四流道32自第二交汇处斜向右延伸至内腔的右端。为了满足马达(或风扇安装件)等在功率变化时旋转速率发生变化的多种情形,将第一沟槽20、第二沟槽30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以依需形成不同的主要建压点;第一流道21与第三流道31彼此不平行,第二流道22与第四流道32彼此不平行,优选地,第一流道21与第三流道31两者无交汇点,第二流道22与第四流道32两者无交汇点;本实施例中,其第一沟槽20V形夹角小于第二沟槽30V形夹角。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左右贯通于轴承内部的内腔,内腔用于供流体动压转轴装设;所述内腔呈轴形空腔结构,所述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开设有若干组沿周向间距布置以用于填充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每组动压沟槽具有沿周向间距布置的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均呈V形结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二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彼此不平行,第二流道与第四流道彼此不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具有左右贯通于轴承内部的内腔,内腔用于供流体动压转轴装设;所述内腔呈轴形空腔结构,所述内腔的内侧壁面上开设有若干组沿周向间距布置以用于填充润滑流体的动压沟槽,每组动压沟槽具有沿周向间距布置的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均呈V形结构;所述第一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二沟槽具有彼此交汇成V形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V形夹角设计为不同;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彼此不平行,第二流道与第四流道彼此不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两者无交汇点,第二流道与第四流道两者无交汇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右端延伸有轴形凸部,轴形凸部直径小于轴承本体,内腔向右贯通至轴形凸部的右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角度动压槽的通用型动压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交汇处定义为第一交汇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交汇处定义为第二交汇处,所述第一交汇处和第二交汇处间距式位于内腔的内壁面的中段部位;所述第一流道自第一交汇处斜向左延伸至内腔的左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维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维立五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